每月一讲——图说云南古代墓葬

墓葬是考古发掘中会经常遇到的一种遗迹类型,考古工作者甚至因此被大众戏称为“摸金校尉”、“挖坟的”,从这些称谓中可以看出民众对古代墓葬的认知,然而墓葬之于考古学研究的意义远不止这些。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及“侍死如生”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丧葬习俗十分重视,不同时代和地区均有不同的丧葬礼制,因此墓葬所包含的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礼仪、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云南境内的古代墓葬从葬俗上主要分火葬和土葬两大类。火葬墓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土著民族固有的葬俗。泸西石洞村的火葬墓发现有人为放置白石和碎石堆的习俗,应为氐羌系民族的火葬墓,时代大致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第二阶段的火葬墓与佛教的广泛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唐宋达到顶峰,一直延续至元明时期。这一阶段的火葬墓在洱海区域、滇池区域、云南西部东部南部等地均大量发现。其埋藏方法是将逝者焚化后捡骨入葬具内,有些在人骨上描朱书梵文或贴金箔,葬具为陶罐、釉陶罐或瓷罐,有单层罐和多层套罐,然后将葬具埋入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的土坑或石室中,有单人葬、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形式。随葬品普遍较少,器型较小,有装饰品、镇墓兽或陶俑等。

鹤庆象眠山火葬墓地

象眠山墓地火葬墓

象眠山墓地火葬墓葬具

象眠山墓地火葬墓随葬品

大理大丰乐墓地

大丰乐墓地火葬墓

大丰乐墓地火葬墓烧骨

土葬墓从墓葬形制和构造方面又可分为土坑墓、石板墓、大型封土堆墓、崖葬等几种主要类型。

土坑墓最为普遍,规模大小不一,墓主人身份上至滇王,下至平民百姓。土坑墓的营造方式为由地面向下垂直挖成竖穴,逝者置于穴内或葬具中,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多人合葬、叠葬等,随葬品置于墓穴内不同的位置。

武定江西坟遗址墓葬群

江西坟遗址单人墓葬

澄江金莲山墓地多人合葬墓

元谋江边遗址叠葬墓

云南最知名的土坑墓应为为出土了“滇王之印”的晋宁石寨山墓地。石寨山墓地墓葬形式结构简单,在天然的石头之间或平地上挖出墓穴,大型墓葬墓穴内有木质棺椁葬具,人骨置于葬具内,随葬品位于棺椁、二层台之上及人骨四周。云南省文物部门对石寨山墓地共进行了五次正式的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精美且独具特色的滇式青铜器,其中1956年第二次发掘的6号墓内出土的蟠龙钮黄金“滇王之印”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的记载相对应,从而确认了石寨山墓地即为“滇王及其亲族的墓地”,也印证了《史记》对滇国史实的记载。

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小型土坑墓

石寨山古墓群71号墓葬全景

石寨山古墓群出土“滇王之印”

石寨山古墓群出土叠鼓型贮贝器

石板墓,主要流行于滇中北、洱海周围及滇西北地区。金沙江中游的石板墓是云南境内时代最早的石板墓,其构建方式是先在平地挖出竖穴土坑,用石板或石块贴边或沿坑壁四周挖槽嵌成长方形石棺,底部平铺石板,顶部盖以石板。墓向多为头朝山顶,脚朝河流,头端略高,脚端略低,石板多为红色砂岩,随葬品有双耳罐、单耳罐、青铜剑等。云南境内的石板墓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分布在与川西南及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相接的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民族走廊”之一,石板墓的流行与早期民族迁徙密切相关。

武定江西坟遗址石板墓

武定新村遗址石板墓

新村遗址石板墓

新村遗址石板墓

大型封土堆墓,云南当地将高出地表的大型土堆俗称为“梁王堆”、“梁堆”,具有大型封土堆的墓葬被称为 “梁堆墓”。梁堆墓主要分布于滇东北及滇东地区,多为砖室墓,有墓道,单室、双室或附耳室,墓砖上有几何花纹及画像,葬具有石棺,棺上雕有画像。墓葬的随葬品有铜洗、铜盘、提梁壶、铜镜、车马饰、摇钱树等,铜洗等器物内底往往铸有朱提、堂狼制造字样,俗称“朱提堂狼洗”。梁堆墓的时代从东汉至唐初,墓主人身份多为当时云南地方统治者的“南中大姓”。

曲靖罗汉山古墓群

陆良纪家坡梁堆墓

“建初元年朱提造”铜洗

另一类具有大型封土的墓葬还有文山广南牧宜墓地,牡宜墓地的墓葬结构较为特殊,其建造过程为:首先在平地上挖出浅坑作为墓室,再在墓室的中部挖出长方形腰坑,有的腰坑上有垫木,在腰坑及墓室内放入随葬品及棺椁后,再用青膏泥掺入大量大石块砌于墓室四周及顶部,最后用表土堆砌于青膏泥层之外,形成封土堆。葬具为木质棺椁,随葬品极其丰富,其中大型铜鼓和龙虎纹金腰扣反映出墓地的高等级和墓主人的身份信息,《华阳国志》、《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等文献中记载该地区汉代时是句町国的统治范围,牧宜墓地应该是句町国的王族墓地。

广南牡宜墓地

牡宜墓地膏泥石块封土

牡宜墓地残存的椁板痕迹及部分随葬品

牡宜墓地出土的金带扣

崖葬即埋葬于山崖上,主要分为崖墓和悬棺葬两种形式。崖墓为人工在岩体上开凿墓室,有单室、双室及多室,开凿规模大、工艺精细,多以墓群的形式存在。随葬品多为汉式器物,与四川等地的崖墓相似。崖墓在云南仅发现于东北部昭通地区,主要在昭鲁河、洒鱼河、横江流域。与砖、石建造墓室的墓葬一并流行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悬棺葬是将木棺悬置于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是一种古代少数民族奇特的葬俗,距今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在云南主要分布于滇东北金沙江流域的永善盐津威信等地,其形式主要有“木桩支持式”、“天然洞穴式”、“人工凿穴式”。威信长安瓦石棺木岩悬棺属木桩支撑式悬棺葬,对其的发掘是云南省内悬棺葬科学考古工作的首次尝试。棺木为整木凿制而成,葬式为二次葬,随葬品有少量的纺织品、木器、竹器、锡器等生活用品,年代为唐代,墓主人的族属可能为土僚或仡佬族。

盐津豆沙关悬棺

威信瓦石悬棺远眺

瓦石悬棺

瓦石悬棺葬具

瓦石悬棺内部

李小瑞,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Hash:37bf8e4affa151b8e5ed51ec0634900329dd5307

声明:此文由 云南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