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 崔天兴 | 仰韶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文 - 化 - 沙 - 龙

主 - 题

仰韶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时 - 间

6月17日(周日)15:00

主 - 讲

崔天兴

主 - 办

郑州大学中原考古协会

1921年4月18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从渑池县城徒步来到仰韶村,在村南约1公里的地方,他发现了一些被流水冲刷露出地面的陶片和石器,还有夹杂着灰烬和遗物的地层,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彩陶片。

他想起了西方的安诺文化中的彩陶,产生了两相比较的兴趣。1921年10月27日到12月1日,他和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等一道再次来到仰韶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而且还在一块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粒的印痕。

1923年安特生的《中国远古之文化》正式发表,把仰韶文化确立为中国史前文化,这不仅使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论调不攻自破,而且让仰韶文化走向了世界。

不同地区的仰韶文化,由于来源不同,去向也不一样,被学者命名为不同的文化,比如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大河村文化、下王岗文化、后冈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等等。原来单一命名的仰韶文化,现在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且名字各自不同的仰韶文化群。这些不同的仰韶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半坡是早期的代表。中期则以庙底沟文化为代表。晚期的仰韶文化以山西芮城县西王村遗址上层为代表,彩陶数量已经减少,带状网格纹成为基本图案。

本 - 期 - 嘉 - 宾

崔天兴:

历史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

2000—2004年在郑州学历史学院考古专业学习并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2010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调至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工作;2013年被遴选为郑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史前玉器研究和科技考古。

参加过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2002年)、新乡李大召遗址(2002年)、安阳殷墟孝民屯遗址(2003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2005-2006年)、淅川沟湾遗址(2010-2013年)、驻马店党楼遗址(2013年)、舞阳张王庄遗址(2015-至今)的考古发掘和整理工作。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分析”、2011年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行为和石器工业”、2013年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课题“嵩山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遗存”等。

先后在《中国科学》、《华夏考古》、《北方文物》、《中原文物》、《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等杂志发表论文约20余篇。

活动流程

● 14:20-14:40 按报名签到入座

● 14:40-14:50 未报名补位入座

● 14:50-15:00 开场准备

● 15:00-16:00 嘉宾分享

● 16:00-16:30 互动交流

● 16:30-16:40 合影留念

文明公约

净 保持干净,请随手带离垃圾

静 手机静音,请关闭闪光功能

安静听讲,请不要随意进出

敬 尊敬讲师,请举手示意发言

尊敬他人,请有序签名合影

境 文明环境,用我们行为叙说

Hash:984748dabb90cd8222958be950d1842ed21c3859

声明:此文由 郑州大摩纸的时代书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