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古城拾遗

前些时日,我利用休假之暇捡拾历史遗迹,搜寻消逝旧痕,游古城,听故事,觅传奇,以古城文化“魅力中轴线”,南起孔子击磬处,北至卫辉市第一中学,由南向北感受卫辉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城市风貌。当我走进南门里的街头巷陌,深入探访每一幢古厝民居或老式洋房的同时,试图通过这些遗址和物件,掀起历史的尘埃,挖掘曾经的历史故事,寻觅古城踪迹。翻阅古籍文献、采访专家学者或年长老居民,我方才发现原来每一片红砖绿瓦、每一个故事传说,都清晰地记载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曾经的沧海桑田。

孔子击磬处,位于卫辉府城外南关。相传为孔夫子击磬处,据《论语·宪问》载“子击磬于卫”,孔子周游列国著书讲学,曾在此击磬讲学。旧有方亭一座,曰“余韵亭”。万历十五年,卫辉知府周思宸建;乾隆十五年,卫辉知府王祖晋、汲县署知县吴溶敬重修并置御制诗碑于其中。现仅存御碑一通,未见碑额和赑屃碑座,只有碑身,碑正面阳刻“孔子击磬处”五字,碑背面阴刻诗一首:“荷蒉人过识有心,既讥揭浅厉于深,知其一未知其二, 玉振金声冠古今。乾隆庚午孟冬月御题。”皆为清乾隆皇帝手书。该诗为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西巡至嵩山祭天,“回銮”途径此地时所作。

刘知侠墓,毗邻孔子击磬处。墓碑正面阴刻“著名作家刘知侠之墓”九字,系著名艺术韩美林所书,墓碑背面阴刻为墓表,乃作家王希坚等集体撰文,韩美林书丹,其文曰:“文苑殊子,著作等身,从容撰著英雄谱,临枣铁路锁长龙,沂蒙山区腾飞虎。功在文坛,名扬寰宇,鸿篇未竟身作古,秋风萧瑟海唏嘘,花落琴罔泪如雨。”墓碑由河南省卫辉市人民政府于1993年立。刘知侠(1918年—1991年)出生于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一生创作了5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剧、连环画等,并译成英、俄、法、朝、德、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

迎薰街,位于卫辉府城南门外。旧有迎薰楼在府城南门上,高敞隆状。登高寓目,可揽一郡之胜。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卫辉知府周思宸建潞藩第拓城,前三面增七百三十二丈,共八里七十步,高广同旧,外砖内土,添设东门名曰宾阳,南曰迎熏,西曰眺行,北曰拱极,各以门以名。门名取“迎薰”之意,是指此门处城南,可迎和煦薰风;另外更是一种政治理想和美好愿望——怀仁治下,可得天佑,薰风南来,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德化大行。这在尊儒重德的古代社会,可谓是一种积极的政治诉求和愿景。

察院门口,位于卫辉府城南门里玉虹桥北。旧为察院,明万历十四年,卫辉知府周思宸建。察院是明清设立的从行政系统外部进行吏治监察的特殊机制,而监察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官吏的不法行为。在京城,设都察院,省、道、府设察院。道、府察院的职能,是巡按诸军,监察诸王,提督学校,巡查盐务、茶马、漕运、矿山、关隘、屯田等事务,今仅存地名。 古楼街,旧有富教楼,初名“谯楼”,后易名“璧光”,俗呼为“鼓楼”。建置远矣,金遭毁,元明重修,正统初,知府叶宜重建;万历十四年(1586),知府周思宸修并置匾额於其上,清嘉靖间亦重修。此楼其名取“富教”,源自孔子的“富教”之说。楼高十数丈,下边跨街衢以通往來,若登斯楼,郭外数十里,帆樯舆马,村落山川,一瞩可尽,盖大河南北之伟构也。于1958年11月9日拆除。因“鼓楼”音译为“古楼”,故为今街名。以鼓楼为界,鼓楼以称南古楼前街,鼓楼以北称古楼后街。

淇泉书院,旧址位于卫辉市第一中学院内,现存古碑三通。即《淇泉书院捐增租息碑记》、《糜郡尊增加膏火碑记》、《书院重立碑记》。淇泉书院,其前身为源泉书院和崇本书院。据乾隆《汲县志》载,雍正七年(1729)置书院于西盐店無量庵;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王箴舆建源泉书院於顺城关南朝阳寺,乾隆二年(1737)知府王箴舆在朝阳寺前立源泉书院坊;乾隆十三年(1748)復移西盐店無量庵;乾隆十九年(1754)改置粮厅废署东偏,易名崇本书院,知府王祖晋、知县徐汝瓒率绅士捐修,撤旧为新并置斋房十八间於讲堂东,五十年(1785)知府德昌捐奉修理。光绪十二年(1886)在崇本书院讲堂前增修斋房十间、厨房六间,改名淇泉书院;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府于沧澜奉诏兴学,立卫辉府官立中学堂于汲县城内,改淇泉书院为之。从此,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之后又历经数次易名和变革,遂成为今卫辉市第一中学前身。

探访古城,如同与智慧的长者对话,其内涵博大精深,其外延无限广阔,值得细细品味,反复研磨。

特约记者|程永华

编辑|王世国

审核|王新宾

Hash:a4f8af1a6763fec29f028c6e824e40a23ac8bf3b

声明:此文由 卫辉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