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封丘,相思青堆”

长寿封丘,相思青堆”——中原最美爱情文化节组委会孙露

相传战国年间,封丘一带归宋国管辖。公元前318年,宋国最后一位国君康王戴偃废兄自立。宋康王坐上王位后便开始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并经常出宫巡游。一次,康王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经过青堆时,但见此地桑树环绕,景色宜人,于是游兴顿起,即在此修建行宫,这便是后世赫赫有名的青陵台。青陵台建成后,康王每年都会携带自己的后宫佳丽到此游玩寻欢。一年夏天,康王又驾临青陵台。欢游期间,康王不经意间在青堆附近偶遇了一名提着篮子采桑的女子。此女肌肤娇嫩,气若幽兰,说不尽的温柔可人,恍若坠入凡间的天使。康王戴偃瞬间便看呆了。康王远远地看着眼前的美貌女子,如痴如醉,魂不守舍地回到行宫。此后,康王便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似患了相思病一般。康王的宠臣为讨王欢心,经过打探,终于得知该女子是本国舍人韩凭的爱妻息氏。康王知后,喜形于色,立即传韩凭见驾,并命韩凭把息氏奉献出来。 韩凭虽然官职低微,但念念不忘夫妻间的恩恩爱爱、相敬如宾、甜蜜无比的日子和生活,哪里肯答应。见此情景,康王大为不悦,随即将韩凭投入大牢,用尽酷刑;然后又派大臣找到息氏,百般利诱,许以荣华富贵,要她进宫为妃。稳重持礼、内贤外孝的息氏闻听,气得浑身发抖,立即把来人轰了出去。色令智昏的康王岂肯罢休,立刻派人把息氏抢到青堆行宫。韩凭得知息氏被康王抢去,悲怆万分,当即拔剑自刎。康王闻听韩凭死讯,心中暗喜。 一日,康王强拖息氏同游青陵台。息氏俯视台下,突然看到不远处的韩凭新坟,泪如雨下,悲痛欲绝,纵身投台自杀。随从官员和宫女无不惊骇,急忙阻拦,不料衣裙断裂,可怜如花似玉般的息氏命丧青陵台下。康王至台下,见息氏气绝身亡,叹息不已。在失落间,突然发现息氏衣带上有一行小字:“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首赐凭合葬。”意是说:大王你想让我活着供你享乐,而我却愿为丈夫殉节。我死后,请大王开恩,让我们夫妻合葬。康王看后大怒,下令与韩凭分而葬之,使两墓相望,并嘲笑道:“寡人深知你们夫妻生前相爱,如胶似漆。死后若能两墓合在一起,寡人就不阻拦你们。”说罢,悻悻而去。不料第二天,两墓突然各生一树,10天竟合抱粗,根交于下,枝交于上,浑然一体,墓边还出现一对俊鸟,栖息树上,而又比翼双飞。千百年来,他们出双入对,飞于桑间濮上,交颈悲鸣,声声感人。宋国人闻之,皆道是韩凭夫妻的精魂,无不伤心落泪,便称其树为“相思树”,其鸟为“相思鸟”,“相思”之词便源于此。至今青陵台无存,歌谣流播犹在,其词曰: 青陵台下埋恩爱,相思树上话凄凉。

棒打鸳鸯滔天罪,千秋万代骂昏王。 有关韩凭息氏的爱情故事已在民间流传2000余载。唐朝诗人李白游青陵台时曾写《白头吟》诗一首,其中有“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的名句。其后,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吟道: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即以此说事。 以上韩凭息氏的爱情故事出自晋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明冯梦龙亦在其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中比较全面地叙述了韩凭与息氏的故事,明代张之象在《彤管新编》中亦有较完整记载,元杂剧《列女青陵台》、明传奇《古义记》等戏曲都对此有所表现。1979年,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一批西汉后期简牍,其中一枚,经裘锡圭先生考证为韩凭息氏故事片断:“……书而召韩傰问之,韩傰对曰:臣取妇二日三夜去之,乐游三年不归,妇……”(详见姜生《韩凭故事考》,《安徽史学》2015年第6期)。另外《封丘县志》所载王赐魁(清康熙年间封丘知县)《贞烈祠记》中说“博稽载籍,独高韩凭之息氏,鸳冢节烈,脍炙今古”,凡到韩凭息氏故址,“每低徊不忍去”,于是修墓建祠立碑,对韩凭息氏进行“封植追崇”。更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姜生教授历时多年,以其最新研究成果《汉画韩凭故事考》,论证了承载着美好爱情的“相思树”“连理枝”“比翼鸟”的故事,就发生在封丘县留光乡的青堆村。

Hash:3a0b386ff026f26fbfbaaadf6d3cc0100f809f01

声明:此文由 休闲旅游 新闻速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