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铺就一条康庄大道|黄河故事

纵贯华北大地、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脉,是我国地形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重要分界线,其东西两侧地势迥然不同,连接山西高原的西侧山势较为平缓,而濒临华北平原的东侧山势则较为险峻,尤其在南太行区域的许多地段,由于地壳运动形成很多明显的断层岩壁,这些笔直如削的陡峭绝壁,矮则数十米,高则数百米,在太行山区绵延数十公里,堪称雄伟壮美的奇景。

这样的奇景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千百年来却一直是当地山区民众出行最大的险阻。20世纪下半叶起,世代居住在豫西北和晋东南两省交界太行山区的人们,为了改变与世隔绝的闭塞面貌,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在绝壁之上先后开凿出7条通往外界的公路,使天堑变成了通途。这些公路是南太行地区特有的景观,被称为“挂壁公路”。

站在郭亮洞口,可以看到全长近1300米隧道,弯曲着从太行绝壁穿凿而过,触目均是突兀坚硬的岩石,洞顶、四壁岩石参差不齐,显而易见是“纯手工活”——一斧子、一凿子地砸出来的。挂壁公路一旁,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30多个洞口,是隧道的通风口和“照明灯”。从洞口往外看去,满眶是如刀砍斧剁一般齐整的赤色崖壁,往下看,则是如刀劈的绝壁,颇为心惊胆战。

站在峡谷对面万丈石壁上,静观郭亮洞,犹如石壁上的“机枪眼”。洞外瀑布成网状,洞下水潭碧绿诱人,悠闲的牛羊漫步在奇石、丛林之间。洞内游人不断,车流穿梭,光影迷人,仿佛一派世外桃源之景。

这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在郭亮村崖上人家,遇到88岁的申明凯老人,他端坐在自家门前,看着如织游人如潮水般,涌来退去。前方,是他曾经的“荣光”——挂壁公路;身后,是他的百年老房,正在修葺中。作为挂壁公路的开拓者、幸存者之一,现在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每天看着成千上万的游人慕名而来,将这小山村挤得满满当当的。

今天的郭亮村挂壁公路的旅游价值远远大于当年的交通价值,这是他当年始料不及的。

“当时村里没有路,只有险象丛生的天梯,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走出去过大山。”申明凯回忆道,由于地势的险峻,一直以来郭亮村的村民只能够通过一条狭窄的天梯与外界相通。这条天梯蜿蜒曲折高达百米,共有720级台阶,最窄处只有0.4米,稍有不慎就会有坠崖危险。“村民是靠天吃饭,过着饱一顿、饿一餐与世隔绝的生活。种在地上的庄稼、养在山上的羊牛都无法运出去。村民都不敢养大牲口,抬不出去呀。村里的人更是病不起,抬病人走天梯,稍不慎就会摔下百丈悬崖。”

村民不敢生病,孩子没有学上,生计听天由命,村里的小伙找不到媳妇,女孩子则远嫁他乡。大家都在担心郭亮村早晚会成为没有人烟的“鬼”村。

“在凿洞过程中所遇到的危险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申明凯回忆起来仍心有余悸,“把绳子拴在绝壁上的树上,人在下面拉着绳子子,再用绳子拴着人降到半空中在绝壁上凿炮眼,绝壁上时有石块滚落下来,下面的人还得躲闪。有的人就是为了躲避落石掉下百丈悬崖献出年轻的生命。”申明凯那混沌的双眼湿润起来。

1977年5月,在无电力、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手力,历时五年,砸坏4000多个8磅重的钢锤,打秃钢钎12吨,一条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出2万6千立方米的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石洞——郭亮洞开通,从此郭亮村走出了大山。

“现在这里成为旅游胜地,是村民们用血汗换来的。”不知什么时候周边聚起了一群游客,听完挂壁公路背后的故事后,由衷地慨叹“当代愚公”们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

在闲聊中得知,68岁的宋保群是郭亮村刚退休不久的老支书,个儿不高,身板子极为魁梧。谈起挂壁公路,他说,“现在郭亮村因闻名的挂壁公路带旺了旅游,也吸引了不少的影视来这取景。”他指着那墙上的刀枪说,“这就是当时在这小院拍电影留下的道具。”他扳着手指算了一下,“前后有60多部影视剧在郭亮村取景呢。”

他颇为高兴地说,“现在村里靠旅游增中了收入。过去村里的小伙找不到媳妇,现在村里媳妇有80%都是从外地嫁进来的。”

挂壁公路不仅解决了郭亮村交通难题,也成了脱贫路、致富路,同时也将壮美的自然景观奉献给了世人,而它本身也成了奇景的一部分。

如今,郭亮村成为辉县万仙山景区的一部分,郭亮挂壁公路与景区其他公路组成了内环路,既方便了游客,也给当地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万仙山景区自整合以来,累计安排郭亮村贫困家庭22人在景区工作,同时在游客中心及主要人群聚集地设置七处爱心商摊,帮助贫困家庭销售土特产脱贫。在乡村建设方面,景区共投资16万元为郭亮村修建了公厕、化粪池、污水处理系统,并投资35万元对郭亮广场进行整修,投资200余万元打造郭亮商业街,使郭亮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同样位于辉县的回龙村挂壁公路是最靠南的一条挂壁公路,全长约9公里(含隧道及连接线),其中1000多米的S型隧道钻山腹而出,直达青峰关,最大坡度达30度,惊险异常。回龙村挂壁公路建成通车后,不仅让世代分隔的崖上崖下17个自然村落连为一体,也彻底改变了崖上村民世代靠一条羊肠小道上下山的困难状况。近年来,回龙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80%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假如我们臂生双翅,飞越太行之巅,你会发现——八里沟飞瀑鸣涧、清泉潺流;猕猴嬉戏,群鹿呦呦,被誉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处寻”。

太行承河内而启邺西;依白陉而连滏口,山岳荟萃,溪流攒聚,不仅成就了诸多名山胜景,更因水的丰沛和灵性,千古以来吸引万千志士仁人汇聚于此,成就了太行之魂,铸就了太行精神。

“百团霆击,解生民于倒悬;群英幄筹,拯宗社于将坠。”这是太行山赋对太行厚重历史致敬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太行山上)。……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这是一首由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1938年7月,家喻户晓、广为传唱的抗日歌曲。

在南太行余脉卫辉苍峪山的柳树岭村西头,依旧保留着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旧址。1943—1944年皮定均在此领导了汲县、林县、淇县等广大豫北地区的抗日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杀敌的壮烈战歌。

进入新时代以来,新乡继承和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实干创业”的辉县人民干得好精神,把“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太行魂进一步升华。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干”字当头是新乡的鲜明特色。由此也诞生了裴春亮等新时代的全国先进典型,他们继承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等老一辈先进典型的精神,带领一方百姓共同致富,书写了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正如郭亮洞出口处的简介上这样写道,“绝壁长廊是郭亮人用血汗和生命在120余米高的丹崖绝壁上开凿出的……通往世界的康庄大道。”

编辑:张艺千

来源:新华网、直播新乡

图片来源:网络

Hash:b6312f93261df7fc5fba8a66636a766803a7585b

声明:此文由 鹿鸣新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