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昌邑故城遗址考古勘探重大发现!

“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这是一首名为《忆秦娥·昌邑怀古》的词,寥寥数字,发怀古之忧思,气脉连贯,气势恢宏。

那么,词中提到的昌邑具体位置在哪儿呢?昌邑故城遗址位于巨野县大谢集镇昌邑集村,北距巨野县城27公里,西南成武县城30公里,东南距金乡县城19公里。彭河从城址的北部穿过,巨野至成武公路纵贯城址中部,前昌邑、后昌邑、城角刘、侯花园等村庄坐落其上。

2000多年前,这里是城池坚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昌邑故城所在地。昌邑故城址发现于1980年,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1982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昌邑故城遗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

1980年和1982年,当时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昌邑都城址进行了2次调查勘探,探清都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城址上现居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等4个村。村民在建房取土中,发现了不少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青瓦、小鼻罐、浅盘细柄豆、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发现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酿造窑址,另有唐、金、元时期的铁釜、碗、盘等大量珍贵文化遗存。

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成为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前97年),山阳郡改为昌邑国,封刘髆为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葬于巨野县红土山(1977年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后元元年(前88年),刘贺继位。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后被废为海昏侯)。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

昌邑故城址画像墓石

战国至魏晋时期,昌邑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铁贸易中心。西汉时期,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中心之一。元末明初,昌邑故城被湮埋于地下。据《巨野县巨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当阴雨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看到城阙形。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

2017年4月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巨野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昌邑故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工作。他们在100余天的时间里,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基本探明了昌邑故城遗址四面城墙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并对昌邑故城的筑造年代提出了新的观点。

这次考古勘探工作,主要是了解昌邑故城址的范围、时代、重要遗迹分布及文化性质等。截至7月28日,昌邑故城考古勘探队基本探明了故城址四面城墙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其中东墙长1.27公里、南墙长1.71公里、西墙长1.41公里、北墙长1.45公里。四城墙的宽度均在31米左右。大部分墙体保存较完整,现存高度多在4至6米之间,城墙的底部普遍在地表下约6.3米。在城的四面发现了多处疑似城门的地方,四城墙的外侧有宽约30米的壕沟。

资料图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昌邑故城是汉代故城。但根据此次勘探发掘的遗物,初步推断昌邑故城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战国乃至春秋晚期。

来源:牡丹晚报 巨野宣传 巨野发布 菏泽文化

Hash:9ac94651ca49032ec23b3489bedb4d44bfd2640d

声明:此文由 掌上菏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