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 解密济南府最后的明城墙

2017年3月14日下午,伴随着西城根街的一处违章建筑的拆除,济南残存的最后一段城墙“重见天日”,一时又成了新闻话题。为何说“又”呢?2006年12月,这段古城墙曾被“发现”过,隔年3月中旬,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嗣后被评选为济南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后,这段城墙再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明城墙遗迹位置

2007年,违章建筑未遮挡城墙之前

济南府的城墙范围定型于宋代,那时还是夯土筑城。明朝初年,全国掀起了构筑砖砌城墙的热潮,遂在土墙外砌筑砖石,土城墙变为了更为坚固的砖城墙。明崇祯《历乘》记载:“明朝洪武四年,始内外甃以砖石,周围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阔五丈、深三丈。”依公制换算,1丈约等于3.33米,济南府明城墙周长约6160米,高约10米,宽约16.67米。

2006年,城墙考古现场

明以降,城墙外皮是砖石建构,内里是夯土。保存下来的这段古城墙长并不是完整城墙,而只是城墙的内桓墙,城墙土芯及外桓墙都已不复存在。残墙长约15米,高约8米,一直作为某单位的围墙才得以苟延。十年前,在西城墙根的北段路西,仍有2米多高、近50米长的一段城墙遗迹存在,可惜的是修建开元广场时被破坏掉了。

残存城墙全貌

残存的这段城墙为南北走向,依外观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南段下部是条石、上部是杂砖及碎石块垒砌,中段大部分是大型城砖垒砌,北段为与主体部分呈90度夹角的东西向墙体。

城墙南段

残墙南段下部由条石垒砌,上部的杂砖、碎石其实并非城墙,而是后来在做围墙时修补的。只有那一段石条墙体才是明城墙原物。济南地下水位高,地面潮湿,所以城墙下部用来防潮的石条垒砌的特别高。残墙的中段、北段下部三分之二都是明代城墙原貌,用石灰、糯米汁、桐油作浆,以明代大城砖砌筑而成,每块城砖约重15斤。糯米灰浆修建城墙的工艺,经过时间验证是科学的,糯米所含支链淀粉其分支点不容易切断,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坚硬的碳酸钙,桐油干后增加粘合性并有一定的防潮功能,正所谓“强强联合”’,其耐久程度不亚于今日的水泥砂浆。

中段与南段不同的建筑工艺

但令大多数人疑惑的是,残墙中段、北段下部没有条石,而是用条砖垒砌,北段墙体则是东西走向。是曾被破坏,亦或拆除另建了吗?其实,残墙的中段与北段是一体的,都是明代城墙的原貌。明朝曾先后五次整修济南府城墙,使其基本定型。明崇祯《历乘》记载:“门四: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历山,北曰汇波。城楼11座,垛口3350个,旗台55座,炮楼各4座”。 古代城墙是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城防格局。城墙的外侧叫垛墙或雉堞,内侧叫宇墙或是女墙,内女墙一条平直的墙,可以保证通行安全。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向外凸出的矩形或半圆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袭击攻城之敌,这种墩台称为“敌台”,俗称“马面”。马面是向着城墙外侧凸起的,而马面附近还有向城内侧突出的实心台,那是放置滚木礌石、建筑更铺及了望台的“旗台”。济南城墙的旗台与铺台是合二为一的,旗台上构筑铺舍,用于防卫士兵居住、值守,其功能与现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仿佛。残存的这段城墙北段,就是过去旗台的一角,济南城墙过去像这样的旗台共有55处。

旗台遗址

旗台与马面可以互不相涉,但也有建在一处的。从民国初年的地图及老照片中可以看到,这段残墙所在的位置洽洽是旗台与马面建在了一处。而据《历城县志》记载:“敌台,共13座,宋中丞应昌创建。崇祯庚辰,又于西北增置4座。”很显然,这处旗台与它所连的敌台极有可能建于明崇帧十三年、清崇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残墙南段建于明朝初年,北段建于明末,这就是这段墙体建筑样式不同的原因所在。

老地图中此处旗台的位置

东城墙的旗台样式

残存的这段城墙,莫因残缺而轻视,它见证的历史要远比城墙本身来的厚重。建文元年(1399),还不是明成祖的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叛乱。次年四月,朱棣在济南城外大败李景隆,随之包围济南城。朱棣攻城三个月不克,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密定诈降之计,在城门暗置千斤闸,诱杀朱棣。朱棣径自从西门入城受降,铁闸轰然而落。可惜的是,这没能结果朱棣的性命,只砸死了朱棣的坐骑。朱棣大怒,重兵围城,用数门大炮轰击城内。眼看撑不住了,铁铉起飞智,将朱棣老子朱元璋的画像悬挂于城头,又书写神主牌位,分置垛口,燕军忌惮,济南城得以保全。燕军遂于九月四日解围去,从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济南。后来,燕王朱棣登了大宝,回兵北上复攻济南,铁铉被俘惨死。

铁铉死了,他的精神不死,忠臣自古都是统治阶级树立的学习榜样,朱棣虽然痛恨铁铉,但在群臣面前却称赞他的忠义。明神宗初年,下诏“祀建文朝尽节诸臣与乡”,修铁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庙。南明弘光帝时,追赠铁铉为太保,谥忠襄。济南的七忠祠、铁公祠,都是祭祀铁铉、发扬他忠君爱国的教育基地。这段城墙,距离西门只有三百余米,明军的守城将士在上面跑过,朱棣的大炮轰击过它,铁铉在上面骂过街。在它不远,那一年,一代帝王永乐大帝差点被砸死,靖难之役差点半路夭折,建文帝朱允炆差点继续做他的太平皇帝。

铁公祠旧照

明崇祯十一年(1638)冬,清兵绕过京畿进攻山东,迅速占领了16处州县。12月24日兵临济南城。守城官员是明巡按御史宋学朱和布政使张秉文等人,坚固的明城墙最终没有能挡住满清的八旗铁骑,经过九个昼夜的苦战,在无外援的情况下,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初二清军攻破了济南城。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己卯,十二年春正月庚辛,大清兵入济南,德王由枢被执,布政使张秉文、巡按御史宋学朱、按察副使周之训、兵备道郑谦、盐运使唐世熊、都指挥冯馆、济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陈虞允、教授孔文武、历城知县韩承宣俱死之。”六年后,明朝灭亡。清朝的皇帝照葫芦画瓢,照例提倡忠君报国,在济南城内修建了双忠祠、忠烈祠以示纪念。清兵破城处在济南城西北角,距此一公里。而城墙上不同的两处建筑样式,正是明清两军对峙的见证。

日军攀爬该处城墙,图中部为敌台

这是该处城墙的唯一留影

时间到了1928年,日本军队为了阻止北伐军,派兵进攻济南城,这就是济南人刻骨铭心的五三惨案。济南城墙遭到日军炮火的严重破坏,其中尤以泺源门、历山门、齐川门受创伤的程度最重。城墙的西北段被炮火轰塌,小日本从城墙的缺口攻入济南城。现在残存的这段城墙,其实也是日军入城的一个点,不同的是,日本人是从这段城墙上像猴子一样爬进来的。这段历史,在一张老照片上得以体现,这也是这段城墙的唯一留影。照片中,日军站在城墙前民居房顶上,利用绳子、梯子爬上城墙。值得一提的是,日军踩着爬墙的民居,其实也是违章建筑——按过去的规制,城墙前面是不允许有建筑物的。日军曾踩着这段残存的城墙攻入济南城,它见证了济南人的惨痛历史。

北门附近的城墙马路,左侧外凸即旗台

在这段城墙上,近代还通行过汽车。1931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鉴于财力不足,无力修复五三惨案期间炸毁的各城楼,便拆除泺源门、齐川门、历山门,在城墙上开辟了一条环城马路。车道起点在泺源门北侧,汽车和人力车沿斜坡可登上城墙。据说,当年省政府还从美国购置了一辆载货汽车,改装后成为城墙马路的旅游车,每天按点发车,循环运行,这大概就是今天公交游777路的前身吧。倪锡英在1936年所著《济南》一书中写道:“济南城区里,还有一件足以称述的事情,便是城上汽车道,这是各省各地没有的,而独济南有之。在济南内城十二里周围的城头上,辟着一条广阔的汽车道,这汽车道的起点,是在靠西的泺源门口,从平地建着斜坡通到城头上,仿佛一座桥面的坡度一般,到了上面,可以绕城一周,仍旧在泺源门的另一个斜坡上下来。那城上的交通非常有趣,路的宽度可以交行过两部汽车,两旁还留有人行的余地,假使你坐了汽车到济南城头上去溜一趟,那是再开心也没有的事。你可以望见那大明湖,那内城外城的屋脊,都在车轮下面流过,你仿佛坐了飞机一般,在济南的城上兜了一个圈子。”看完这段文字,是不是感觉那就是高架路呢?残存的这段城墙上早先曾是马路,它头顶上通过汽车,见证了济南公交、济南高架路的发展历程。

如今,与这段城墙有关的历史都成了过往云烟,它仰视过的英雄也好、奸佞也罢,都已化作尘土。只有这段城墙依旧顽强的矗立着,它见证着济南城的历史变迁,这正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Hash:4c26de12c0800d0d6ca1c3d893a88b545f3956cc

声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