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石窟寺丨陈家洞石窟

陈家洞石窟位于庄浪县东北 30 千米通化乡陈堡村东洞峡龙眼山崖上,又称龙眼山寺。山崖中有小路连通陇山。石窟分布在长 100、高 60 米的崖壁上,现有洞窟 9 座、金代题记 2 处、清代及民国时期石碑 5 通。

陈家洞石窟外景

清代程奇英撰《重修龙眼山寺碑记》记载:“晋泰和间,突出现三尊石佛,妙相庄严,陈家洞石窟全景挺立于磝岩波浪中,宛若恒河沙景像。”民国石清鉴撰《重修龙眼山陈家洞碑记》也有同样的记载。三尊石佛即现存三尊摩崖立佛像。原来对其年代的推断源于三佛旁金代“泰和”题记,有误。据现存摩崖造像风格判断,应始建于北魏晚期,唐、金、明清时期重修。

摩崖石雕立佛

现存三尊摩崖石雕立佛,雕凿于河岸边宽5、长5、高5.5 米的青灰色砂岩巨石东面,高5.8米,总宽 5.2 米,中间佛高 5.3 米,右侧佛高 5.1米,左侧佛高 5.0 米,三佛均为立姿,作高肉髻、面相清癯,长颈、肩窄、躯体修长,均施无畏印和与愿印,内穿僧祗支,胸前结带,外着双领下垂袈裟,衣纹呈弧形阶梯状,跣足立于覆莲台上。三佛头光内雕小坐佛 13 尊,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莲瓣形背光。

三佛左侧崖壁有金“泰和□年四月二十一日梁石记至”阴刻题记。另一个洞窟崖壁上镌“天德四年石匠陈晋记至”题记。

陈家洞石窟唐代残塔

三佛像南面存一残塔,建于长10.7、宽 6、高 4.1 米的巨石之上。平面呈六角形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木构件已朽。现存四层半,残高约 10.56 米,外径 4.5 米,内径 3.0 米,壁厚 0.7 米。塔身各层出檐较浅,每层各角雕仿木装饰,每面正中檐下有一朵仿木斗拱。

现存碑刻 5 通,其中清代 4 通,民国 1 通。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程奇英撰《重修龙眼山寺碑记》碑高 2.12、宽 1 米,记陈家洞历史沿革及明代崇祯年间重修情况。清康熙五十年(1711 年)李春荣撰《重建创修殿宇碑记》碑高1.73、宽 0.85 米,记载王亨等募缘重建补建殿宇十余座。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王高爵撰《重修龙眼山碑记》碑高 1.6、宽 0.74 米,记载会众迁移庙宇、装饰造像之事。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韩廷秀撰《重修龙眼山记》碑高1.14、宽 0.76 米,记龙眼山形胜及历史、修葺之事。光绪(1875 ~ 1908)年中叶,由会首陈占奎等重修陈家洞石窟。宣统三年(1911 年),陈进忠等再次修复陈家洞石窟。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陈瑜等修葺陈家洞石窟。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陈帝刚等大规模修葺陈家洞石窟,至第二年仲夏告竣。

1977 年陈家洞石窟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 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陈家洞石窟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陈家洞石窟与云崖寺石窟群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省文物局)

Hash:2c046d26efb8a65c80b6c5ae55759d9911606723

声明:此文由 发现甘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