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峰峰八特疙瘩树令人称奇

作者:张宪云 韩庆平 张泽恩 申海顺

河北峰峰和村镇八特村西,有一棵奇特的古槐。此槐身高10余米,树冠面积近100平方米,树围1.73米。说之奇特,概之有三。

一奇为:在布满鳞甲的树枝上,长着三十个大小不等或球、或块、或条,或似人嘴、鼻、眼、额等形态各异的疙瘩。故此,村民又称之为“疙瘩树”。

二奇为:树身多年来不见长。八五叟尚公言:“我小时候看古槐就是这么粗,现在还是这个样儿 ” 。

三奇为:树侧枝百年一枯死,而主枝又速长新枝,且枝繁叶茂。据九十岁申翁忆: 清末古槐枝杆枯死过一次,“而现在古槐上又出现七处枯死的侧枝”。

据村中懂行的几位老者讲:“此槐为黑色国槐,生长慢,质硬,俺们走南闯北一辈子,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槐树”。

相传,这古槐乃古时村民为怀念古赵国二相臣,即:廉颇蔺相如赐八特村名之恩德,在此处建赵王殿时所栽。虽历经沧桑,现仍巍巍挺立,生机盎然。

古槐周围原是一处古庙群,共有庙宇十余座,主殿为赵王殿。钟楼、鼓楼、戏楼一应俱全,古槐就生长在赵王殿前。

一九三九年冬,八特村被日寇侵占。倭人为筑路、架桥、修炮楼,眼睛也曾盯在了古槐上。村民们机智地为古槐披上了红布,焚香叩拜,敌寇怕激怒“槐仙”,未敢动之。

1945年间,古庙为村小学校,在古槐树上挂一铁钟。后铁钟被敲毁换一铁板,钟声是学生们上下课的标志。

二十多年来,由于师生们的爱护,古槐完好无损。文革初期,“造反派”以拆古庙、伐古树、砸古碑当做“革命”的表现,赵王殿等古建筑皆毁。为暗中保护这棵古槐,村中有识之士张宪云、孟祥君等人,以村史中旧社会一饿极的穷人拔了富人田地里六棵蔓菁,被地主活活吊死在古槐上的事实,编写了《六个蔓菁一条命》为忆苦思甜教材,此槐才幸免于难。八特村民将此古槐树誉为村魂。

2007年6月4号星期一农历丁亥猪年四月十九日上午,南八特村委会时任民调主任李耀勤,领着峰峰矿区农林局四个人到村西给槐树挂上一个铁牌子。上书:

古树名木”编号033

名称:国槐

科属:豆科 槐属

树龄:约550年

植物特性:树冠圆形,叶卵状至卵状披针形。

邯郸市园林局监制

八特村民世世代代保护着这颗举世难得一见的古树,同时也为当今峰峰矿区旅游业发展留下了难忘乡愁的佳话,实在令人敬佩!

照片由朱世良拍摄。

Hash:edc83cdd6fbdde879325a33b16ea7e8a10d9e1d1

声明:此文由 燕赵佳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