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的大于河桥

我从小对桥就特别感兴趣,以为那些造桥的人都是很有智慧的,比如河北那座赵州桥,建成一千五百多年,今天依然屹立不倒,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比如我国近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更是参与设计建设诸多大桥,我国的桥很出名,比如北京卢沟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还有胶州青岛跨海大桥等等。

这座小桥,看似寻常?奇,一点也不普通, 它在明清时代,

连接潍县城与济南淄博甚至京城的重要官道。

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家乡山东潍坊大于河的桥,其中有这样一座小桥,建于明清时代,距今几百年历史了,跨在潍坊潍城的母亲河-大于河之上,由于历史原因,虽然小桥已经荒废,时至今天,依然有它独特的历史故事。

最近应朋友之邀,我们一起奔赴大于河村,探访大于河的桥,时光回溯二百年以前,这桥甚至惊动了当时潍县县令赖光表,募捐带人来修这条官道上的桥,此事被载入乾隆二十五年《潍县志》。

发源于昌乐方山的大于河,曲曲折折,由南向北,源远流长,流向大海,沿岸两旁,途经诸多村庄,孕育了两岸村民的朴实善良民风,留下了多少令人难以忘却的往事。

大于河,最早叫做渏水,清代文人郭麐久居大于河下游河畔杨家庄,修建杨峡别墅,在他狭小的听渏山房里写下大量竹枝诗,其中有一首专门写大于河的。渏水发源渏薄涧,土名今作大于河;若教不考《水经注》,难辨千年已后讹。

渏水后来叫做大圩(字典里念XU或WEI,但当地人都读YU,应该是念错了,字典里查不到YU)河,后来改做大于河,沿用到今天。

大于河从昌乐方山流出,在浮烟山西麓有庙子水库(符山水库)截流储水,然后向北流向楼子、李家等村,向北经过南大于河村和北大于河村的东侧,过了潍昌路,向北继续流淌,过了寒亭境内,向东折向白浪河,一起汇入大海。

在南北大于河村之间,村庄东侧,大于河之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据《潍县志》记载,清代潍县知县赖光表曾经募捐修过此桥,桥西侧数十米有一处高大的崖,当地人称八丈崖,崖头之上有一棵明代老槐树,数百年树龄,今天依然挺立着。

在老树东侧不远,有一处小桥,大半已经掩埋于土里,隐约不可见,据当地村民讲,南北大于河村之间有沟,曾有雨水或支流从沟里流出,流经此小桥,汇于大于河,因此小桥不见史料有记载,对于其建造年代,村民也是语焉不详,说法不一,无以考证。

自小桥往东,跨在大于河之上的石桥,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石板几经磨损,当年这里可是官道必经之路,每天来往诸多车辆行人,石板面早已凹凸不平,今天看来,它们也是以往沧桑历史的见证物。

期盼着这座数百年历史的古桥,在日益更新变化的今天和将来,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不要给当代和后人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

石桥往东,是官路庄,这个村庄的名字很有意思,因为石桥连接东西官道,往西通济南甚至京城,往东进入潍县城,自石桥往东,官路庄也是进潍县的必经之路,官路庄的村名由此得来。

站在石桥之上,举目北望,一座高大的三拱桥跨在潍昌路之上,高大雄伟,气势非凡,这座大桥修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具体年数应该是文革刚开始的那一年,虽然桥在潍昌路上,却取名:东风桥。

这座东风桥与城区的东风街其实没什么关系,考虑到那个特殊年代,什么东风、建国、红旗、团结、跃进这样的名字,今天那看来,都是颇有时代特色的一些名字。

这些年,大于河水已是干涸,沿着河床往北走过去,到潍昌路大桥之下,大桥南边,有三个大字刻在上面:东风桥,据当年参与此桥建造的一位石匠老人讲,三个字是北边的远里庄一位于姓老人写的,大桥是寒亭一位桥梁设计员设计的。

村里牌坊在那个特殊年代被砸被拆,而拆下的石料,用来建造此桥,被拆的牌坊据介绍是清代建造的,当年上面刻有圣旨二字,牌坊造型精美,雕刻考究上乘,如果能保留到现在的话,应该算是文物了。

说到这座牌坊,想起一个事。到寒亭南仲寨探访贞节坊时,遇到一位老人告诉我说,南仲寨这座贞节坊跟潍城北大于河村那个牌坊相比,不论是造型规模,还是精美程度,都差远了,老人说他年轻时在大于河干活,看到过这座牌坊,当我告诉他,大于河牌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修大桥时被拆了,老人沉默了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村民告诉我,其实村里当年有两座牌坊,一东一西,一座为善行坊,一座为贞节坊,都是清代年间所建,查阅相关史料得知,不论是善行坊还是贞节坊,在当时修建,都需要报给京城备案审核,需要皇帝亲笔签字审核过关,完成一系列手续之后,才能正式兴建,所以说这样的牌坊上面都要刻上圣旨两个字,以表示皇帝的重视程度。

东边牌坊略小,却是制作精美,雕刻花纹图案都是质量绝佳,修东风桥时,牌坊被拆,有部分石块填缝在大桥之中,虽然原来雕刻花纹已经磨平不见,现在触摸上去,依然能感触到当时石料的选材精良和制作工艺的精湛,让人惊叹。

西边的牌坊,高大雄伟,比东边的牌坊,稍微略显粗糙,其实也是不错,后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东边牌坊拆了修东风桥,西边牌坊拆了修宏伟桥,东风桥如今还在,宏伟桥基本埋入土中不见了,镶嵌其中的牌坊石料,更是难寻。

不过在某户人家院子里,看到当年被拆的牌坊遗址,虽然已经盖起房屋,在院子里和围墙上,还是可以看到牌坊被拆后留下的沙砾石,虽然是各种材料用特殊的材质混合而成,几百年来,坚硬无比,很是结实,让人感到惊奇。

虽然常年不干涸的大于河,最近几十年不流水了,虽然制作精美的牌坊已经被拆无法复原了,幸好我们还有古桥,古树,如果哪一天,古树离我们远去,古桥离我们远去,那才是真的遗憾。

八丈崖下的那棵古树,像一名忠诚的士兵,数百年来,默默守卫着北大于河村,大于河之上的那座石桥,像一位迟暮的老者,默默无言,凝视着大于河裸露的河床,当年这条多么喧闹的官道,今天已经荒废,几乎无人从这里经过,几乎没有谁会关注这座石桥,当年竟然会惊动一位潍县知县亲自来募捐带领人修桥。

北大于河村在城西南十余公里,这一两年,为了大于河,为了这棵老树,为了这座石桥,现在又为了这两座牌坊,我从城区来到这个村探访采风,前前后后竟然有五六次之多了,其中的艰辛,唯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到。我做好了准备,如果有需要,我会再来第七次第八次的。

此村古树和其南邻的南大于河村古树已经列入市古树名木之录,令人欣慰,如果哪一天,这座石桥,或许可以列为文物之列,加以妥善保护的话,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啊!

这次探访大于河的桥,没想到却是一次收获满满的行程。不仅获得这些桥的悠久历史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意外得知桥的由来与村里的两座清代牌坊有关。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牌坊被砸被拆,造成诸多的遗憾,不过牌坊的石料也没有废弃,而是旧材新用,修了雄伟的东风桥和宏伟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记得那句名言:即使是一块铺路石,也是有用的。

这次探访家乡古桥之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热爱家乡情怀,在探究家乡历史文化的路上,不再独行,而是任重而道远。

原创图文,未经许可,谢绝抄袭

Hash:6d52b068cccce0782e5194aa817b0c0484267c52

声明:此文由 潍坊五好青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