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边界行第39站:高贤乡里忆高贤

原载2013年11月25日《周口晚报》

作者: 郭坤杜欣 马治卫 朱海龙

高贤乡位于太康县西北部,北与开封杞县竹林乡毗邻。全乡总面积 71.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 万亩,辖29个行政村。

高贤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与王集106国道相连,西与芝通公路相接,现又有省级骆通公路穿境而过,境内道路四通八达。

高贤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县城西北历史较久的农村集镇。

公元前481年的初冬,为躲避追杀,逃亡陈国阳夏梁乡(今太康县高贤乡)的卫国士师高柴肯定想不到,他这个外乡人会给避难之地带来深远影响,会被当地人清晰记忆2000多年。

公元2013年的初冬,来到太康县高贤乡的我们也没想到,位列“孔门七十二贤”的高柴在当地人的讲述中,不像2000多年前的圣贤,倒像一个德高望重的老乡亲。

高柴,生于公元前521年,字子羔,亦称子皋、子高、季高,春秋末齐国人(一说卫国人)。高柴20岁于鲁国拜孔子为师,系孔子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之一,随孔子周游列国,宣讲儒学。

高柴颇有政治才能,在鲁、卫两国先后4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不过,卫国内乱致使高柴远离朝堂,专心宣讲儒学。

高柴设塾馆讲学的地方就在现在的高贤乡。“从那个时候开始,高柴开始对当地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随行的太康县县委宣传部网络管理中心主任、喜欢研究历史的高一麟对我们说。

高一麟的话在我们的走访中得到了证实。

高柴对当地产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地名的变更上。春秋时代,当地名叫“梁乡”,相传公元前481年至公元前393年,高柴在此办塾馆讲学长达88年,死后葬于此地。因高柴为官清廉,为人忠厚,深守孝道,又悉心传播儒学经典,被后人誉为“忠孝双全、寿圣儒贤”。为了纪念高柴,他死后“梁乡”便改叫“高柴”。此地何时更名“高贤”,现在已无明确记载。不过,从现存的当地建于明正德十三年的寿圣寺塔石刻显示的“高柴集”以及在当地挖出的《明故武生刘三略妻张氏死节墓志铭》显示的“万历元年……夫妇合葬于高贤东门之外”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高柴”更名“高贤”应该就在此期间。史料记载,高柴在明嘉靖九年被称为“先贤高子”,从这一点不难看出,“高贤”之名也因高柴儒贤而得。明朝之后,“高贤”之名再无变更。

影响还体现在当地人的清晰记忆中。在高贤乡的集市上,我们随机询问的好几个生意人都知道,高贤乡因为高柴而得名;在聚台岗村的高柴书院遗址前,我们从当地人口中了解到了昔年避难的高柴为何选择此地传道授业;在高东行政村的寿圣寺塔下,我们又从几位老年人你一言我一语中知道了这座为纪念高柴而建的寿圣寺塔始建于何时,重建于何时……

高贤乡,这座历经天灾、兵燹、匪患、人祸的古老乡镇,始终没有忘记圣贤高柴。

高柴书院盛况不在

“高柴40岁到这里隐居教学,一下子教了88年,128岁才逝世。”在高贤乡聚台岗村,一直流传着关于高柴的这个说法。

很难想象,曾位居高官的高柴能隐居乡村讲学88年,可能是他看透了世事、厌倦了政治。也许正是因为他潜心讲学,返璞归真,才活到128岁高龄吧。

“高柴设立的塾馆在聚台岗村南台,他在这里教出了遍布陈、郑、宋、卫、蔡、楚、鲁、晋等国超过3000名的弟子。”高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今年80岁的赵隆化告诉我们。

追忆高柴,自然要到高柴昔日讲学地看一看。村干部和村中几位老人把我们带到村南头南台遗址前。南台如今只剩一个大土堆,上面杂乱生长着一些树木。“当年这台子上最多时有100多间屋子,住的人不少。”赵隆化说,“南台上原有太山奶奶庙,高柴就在庙内讲学,太山奶奶庙后来成了高柴书院。”

南台昔日盛况已不能亲见,不过赵隆化给我们提供了一张抗战时期南台的老照片复印件,照片显示:南台像一个城堡,城墙外有护城河,河中长有柳树,城门有吊桥,城头遍布垛口、枪眼,城墙内还有一些古建筑

赵隆化告诉我们,南台的部分房屋毁于侵华日军之手。原本高大的土丘也被周边居民盖房取土越挖越低,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这个南台,可以说是“一台数遗址”。赵隆化介绍,南台上不仅有羲皇人祖之妻太山奶奶庙,庙内还设有高柴书院。抗日战争时期,此地是冀鲁豫军区战略要地,豫东抗日中学也设于此。

逃难的高柴为何选择在此处设塾馆讲学?赵隆化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带高柴来过聚台岗村讲学,认识了当地的侯善禹老员外。高柴从卫国弃官逃到这儿,在侯员外的资助下,于南台上的太山奶奶庙办了塾馆,教了88年学。

高柴死后葬于高贤乡宁庄村。当地人告诉我们,今年的11月4日、11日,来自菲律宾泰国的高姓后人还来祭拜过高柴。

寿圣寺塔巍峨斜立

寿圣寺塔又称高贤塔,坐落在高贤乡高东行政村,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周围现代建筑的掩映下,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寿圣寺塔斜立在一片空地上。你没看错,的确是斜立,历经风吹雨打的寿圣寺塔塔身已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虽然塔身倾斜,但寿圣寺塔依然不失巍峨庄严之气。

寿圣寺塔是一座7层佛塔,六面均有石雕佛像。寿圣寺塔每层的檐下均有砖雕斗拱,第二层至第六层的塔角之处还挂有风铃,共30个。风起,风铃发出细碎铃声,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它见证的历史沿革。

高东行政村村会计侯家强向我们讲述了寿圣寺塔的建造历史:公元980年,宋太祖为颂扬高柴,在高柴故处建寿圣寺。宋明道二年,寺院内建塔,即寿圣寺塔。元代兵燹,寺、塔均被毁。明正德十三年,开封府陈留县郑俊、郑真兄弟,号召广大善男信女捐钱捐物,由当地匠人重建寿圣寺塔。“重建的寿圣寺塔高28.3米,实心灰口,上有宝珠塔刹。塔身上共饰石雕佛像211尊,石碣14块。”侯家强介绍。

关于这座明代重建塔,赵隆化说起来语带遗憾:“塔本是北宋古塔,明代重修者信佛,塔重建后虽然还叫寿圣寺塔,但事实上已是一座佛塔了,塔原本的纪念意义反而淡了。”

寿圣寺塔建好后,成为高贤乡的著名景观,至今当地流传着“高柴塔,看十八(里)”的俗语。

当地村民对寿圣寺塔十分有感情。侯家强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寿圣寺塔曾被盗过,从那以后当地村民就组织了义务护塔队,村中有十几个人常年分班看塔。

我们在寿圣寺塔西侧一间挂有“高贤护塔小组”牌子的简陋小屋里见到了其中一名护塔人——今年已80岁的陶永锡老人。他告诉我们,寿圣寺塔第一层东北塔角曾在战争年代被破坏过,后进行了修补。“因为塔身倾斜,前年国家拨款对塔进行了加固。”陶永锡老人说,“为了避免有人进塔,我们在塔的第一层门上安装了铁栅栏。”

聚台岗村出了个许家印

今年的11月9日,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第一个洲际冠军诞生了——广州恒大称霸亚冠。众多球迷为之欢呼雀跃,广州恒大的胜利无疑为低迷的中国足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广州恒大的胜利离不开老板许家印的重金支持。2010年初,许家印买下广州恒大,投入重金加以改造,使得广州恒大在2011年重返中超,并在今年第三次蝉联中超冠军的同时,拿下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的冠军。

拿下亚冠冠军后,太康县委、县政府便向许家印及恒大集团足球俱乐部发去了贺电。因为许家印是太康人,他就出生在高贤乡聚台岗村。这个从聚台岗村走出去的农村人,通过不懈努力,一举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企业家。

我们踩着庄稼地里的杨树落叶、听着杞县村落里传来的犬吠声寻找界桩时,偶遇了许家印的高中同学王洪德。56岁的他在高中时期和许家印一张课桌上上课、一张床板上睡觉、一个馍筐里拿馍吃。王洪德告诉我们,高中时期的许家印家境十分贫寒,常常面临辍学的窘境,但生活的艰辛没有使许家印放弃求学,反而坚定了他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王洪德还告诉我们,许家印没有忘记家乡,几年前,许家印曾投资上百万元在高贤乡建了一所学校。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ash:256645d15c0dc6fe7d6b898133d1467970d95379

声明:此文由 壹周书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