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峰 | 金庸竟“发掘”出一处隐秘的南京古墓

前言

站在山西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飞檐翘角之下,我能看见什么?仅仅是这些中国北方的古建、雕塑或者壁画

我一直在觉得,在自己一次一次行走山西的过程中,遥远的地方,那个自己出生、成长,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城市,如影随行。

回望南京,你会发现很多的细节,那些在六朝石刻斑驳的纹理之下,那些在明城墙蜿蜒的曲行之间,那些在民国建筑独特的造型之中……这座城市的历史影影绰绰,逐一浮现。

因缘际会,我结识了于峰老师。第一次听他说明功臣墓,从历史到布局再到石刻造型,在他不急不缓的两个小时里一一到来,生动有趣的讲述让我第二天就对那几个地方进行了寻访。之后陆续读到他写南京的各种文章,写南京各种古建寻访、保护与历史发掘的文字,每每细读,心生感动,有这样热爱它、不断用脚步、阅读、思考文字陪伴它的人存在,是这座城市的幸运。

让我们一路同行吧。

悦的读书 张静

金庸竟“发掘”出一处隐秘的南京古墓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用金庸十四部作品名字第一个字连缀成的对联。

金庸的小说,很多南京人都很熟悉,但其中包含的南京元素,却并不广为人知。

以《碧血剑》为例,金庸开篇就写了南京的浡泥国王墓。神奇的是,金大侠在写这座南京古墓时,整个南京,几乎都没有人知道这座古墓的存在。

《碧血剑》是新派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生平第二部作品,也是金庸小说中写南京最多的一部。

《碧血剑》开篇写道:

“大明成祖皇帝永乐六年八月乙未,西南海外浡泥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同妃子、弟、妹、世子及陪臣来朝,进贡龙脑、鹤顶、玳瑁、犀角、金银宝器等诸般物事。成祖皇帝大悦,嘉劳良久,赐宴奉天门

那浡泥国即今婆罗洲北部的婆罗乃,又称文莱,虽和中土相隔海程万里,但向来仰慕中华。宋朝太平兴国二年,其王向打曾遣使来朝,进贡龙脑、象牙、檀香等物,其后朝贡不绝。

麻那惹加那乃国王眼见天朝上国民丰物阜,文治教化、衣冠器具,无不令他欢喜赞叹,明帝又相待甚厚,竟然留恋不去。

到该年十一月,一来年老,二来水土不服,患病不治。成祖深为悼惜,为之辍朝三日,赐葬南京安德门外(今南京中华门外聚宝山麓,有王墓遗址,俗呼马回回坟),又命世子遐旺袭封浡泥国王,遣使者护送归国,赏赐金银、器皿、锦绮,纱罗等物。遐旺王奏称:小国后山,颇有神异,乞皇上赐封,表为一国之镇……”(摘录有删节)

接下来,笔锋一转,金庸写道,由于浡泥与中国的交往,很多中国人到浡泥生活,有人做了大官,被封为“那督”,而《碧血剑》全书的故事,正是从一个名叫张信的“那督”的人身上铺陈出来的。

熟悉南京古迹的朋友猜到了,麻那惹加那乃墓就是现在的浡泥国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 浡泥国王墓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古浡泥国,即今日文莱。郑和船队到达浡泥后,中国和浡泥开始了友好交往。

永乐六年(1408),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率领由王后、王子、大臣组成的一百五十多人的庞大使团,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八月, 麻那惹加那乃等人到达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热烈欢迎和款待。

朱棣在奉天殿接见了使团,并且将国王进贡的礼品陈列在文华殿展览,并多次宴请使团。

可是,麻那惹加那乃突然患病,朱棣命御医治疗,并天天派人探视。十月,麻那惹加那乃在会同馆(相当于国宾馆)不幸去世。朱棣异常悲痛,“辍朝三日”,赐谥号“恭顺”。

麻那惹加那乃去世前,有“体魄托葬中华”的遗愿,朱棣以王礼将麻那惹加那乃安葬于南京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南麓,并设置守坟户,命令礼部每年定期祭祀

对比《碧血剑》的描写和史料中的记载,可以看出,两者几乎一致,反映了金庸先生在史学方面是有着极高的造诣的。

麻那惹加那乃墓,也就是浡泥国王墓,在历史上曾经湮没多年,地方志书里记载得极少,很长的时间里,极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举一个例子来说,民国著名学者朱偰先生曾经探访到了浡泥国王墓,看到了神道上的石人石马,但他并不知道这是谁的墓。

朱偰虽然在《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中,收录了这座墓的照片,但并不知道是谁,只是记录说:

“墓在中华门外天隆寺东南半里许,碑已毁,有石马、石羊、武将各一对。”

在《金陵古今图考》中,朱偰将这座墓列为“失名之古墓”。

1956年,金庸创作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碧血剑》时,整个南京,极少有人知道雨花台安德门外的天隆寺附近有这么一座“浡泥国王墓”的存在。这座古墓的发现,要等到两年之后的1958年。

1958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全市文物进行普查。5月12日,考古工作者在墓址附近一条水沟里的断碑上发现了“乐六年八月乙未 浡泥国王麻那惹”的文字,现场龟趺背上残碑则有“浡泥国王去中国”和“葬于安德门外石子岗”等字,从而确认,这座被民间称为“回回坟”的古墓,就是湮没了数百年的“浡泥国王”墓。

而此时,以“浡泥国王”墓为引子的《碧血剑》已经问世两年了。

难道是金大侠未卜先知吗?当然不是,金庸先生是从常人不注意到的史料中发现浡泥国王安葬在南京的故事,进行考证后写入《碧血剑》。而1956年时的南京文物工作者对这一史实并没有多少了解。

浡泥国王墓原来由墓冢、祭堂、神道石刻三部分组成,神道呈弧型,前临池塘,墓冢尚存。墓前神道两侧保存着武将、石虎、石羊、石马夫、石马、石柱础、神道碑等石刻。

浡泥国王墓的最大特征,就是四个石人的脸部,都是高鼻梁、拱嘴唇,胡须呈“八”字形翘起,和南京其他明代墓葬的神道石人完全不一样,明显不是中原人长相。

专家推测,这是石工们根据浡泥国所在南洋地区人种的面部特点雕琢的,让这些“外国石人”永远守卫这位在南京去世的南洋国王。

作者介绍

于峰,资深媒体人,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首席记者,南京地方志学会理事,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长期研究南京地方历史文化

版权声明

本篇文章作者:于峰

经作者授权刊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Hash:2ab35590dc8d048e418d5f4f96f05f29ea6fed18

声明:此文由 悦的读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