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傅氏六灶故人祠

小时候,奶奶说老嗲的老家在六灶还记得,那八仙桌将他带去了天堂记忆中,那久远的巷陌已成了空白没成想,还有座祠堂在那乡间守望丙申年三月初四,陪着88岁的老爸来到了六灶,按着当地人的指点,终于找到了掩藏在巷陌中的祠堂,可惜只能外观,不能进入,老人家特地登到对面的四层楼顶,一看究竟。(老嗲:小时对爷爷的称呼。)

沪郊南汇六灶镇东,有傅家祠堂,乃明朝开国元勋傅友德的后人所建,祠堂有古柏,目睹沧桑兴衰。

网络有载:傅友德为朱元璋云南,克武昌,转战南北,在四川山西等地屡建奇功。后被封为颍国公,食禄三千石。但飞鸟尽,良弓藏,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坐太平。傅友德也被从山西任上召回“赐死”,一人倒霉,株连全族,傅家几乎遭灭门。   大厦倾倒之际,有两人幸免于难。一个是傅友德的孙子,傅友德的一个儿子娶了朱元璋之女,当了驸马爷,公主为傅家生了个小公子,公主爱子情深,朱元璋爱屋及乌,网开一面,免其一死。另一个是傅友德的大儿子傅荣,他得知父亲被赐死后,星夜从水路逃亡,船过黄浦江,突遇大风,船翻人亡,合家葬身鱼腹。只有傅荣靠一块木板躲过一劫,颠沛流离,来到六灶,当地的陈家看他可怜,收留了他,见他人才好,人品好,人又勤快,就招他为婿。他生下五个儿子,子孙繁衍,现在南汇傅氏之后已达8000之众。傅荣曾因父亲开国有功,却死于朱氏之手,要求后代“不谋仕进”,因此傅氏后人虽事业有成者不少,但少有做官。现代著名翻译家傅雷、音乐家傅聪,就是傅氏后人。   傅友德一案在其死后120年得以昭雪,而此时已尸骨消然。1734年,傅家后人傅维周、傅焕文等捐地兴建祠堂,纪念蒙难先人。同治二年,太平军途经南汇,毁孔庙,毁祠堂,杀书生,傅家祠堂也遭了殃。太平军灭后,祠堂由傅氏族人捐资重建。重建的祠堂前后两进,东西两厢,此后又不断扩建。到了民国,傅氏祠堂建有报祖桥、仪门、戏台、庭院、礼堂等,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文革中,它再历浩劫,历经沧桑,已经破旧剥落,满目疮痍。2010年3月,浦东新区将傅家祠堂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兴旺一时的高堂大院,总是要被一抹斜阳、一丛野草所替代!

外挂一篇@新场古镇

从六灶往西南车行半小时,带二老到新场觅食,尝一尝南汇的土菜。

新场建镇约在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至今800余年历史,得名源于下沙盐场之南迁形成新的盐场,故名“新场”,元代初年,即有两浙盐运司署松江分司迁衙于此,是一座因盐而成、因盐而兴的江南古镇。

随着盐业的不断发展,商人盐贩纷纷聚集于此,歌楼酒肆,商贾云集,其繁华程度曾超过上海县城,有“新场古镇赛苏州”之誉,是当时浦东平原上的第一大镇。后来因盐场变迁及战乱变化,几经兴衰,古镇上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雕刻精致的一座座石拱桥,傍水而筑的民居,高垒的石驳岸,沿河人家的一座座马鞍形的水桥,有1200米元、明、清时代的石驳岸,69座古仪门,是体现古代上海成陆与发展的重要载体,近代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缩影,上海老浦东原住民生活的真实画卷。

“十三牌楼九环龙,小小新场赛苏州”,电影《色戒》《叶问》《摆渡人》都在此取景。

Hash:6e6e178a4f2a2e31910df7c33a37b0f6380abf0b

声明:此文由 中华傅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