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芦溪老石桥(宗濂桥)...

| 摘要:芦溪老石桥亦称宗濂桥,全桥长68米,宽7.3米,四墩五拱结构,全部由方块形麻石砌成,东西横跨袁河水面,整座桥显得雄伟壮观,朴实厚重,是芦溪人民的骄傲,也是江南小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真正的宗濂桥是在石桥下游十多米处的一座石墩木质结构的木桥,为纪念周敦颐先生(号濂溪先生,曾任芦溪监税官),故起名宗濂桥,桥始建何时,无从考证。

由于当年宗濂桥是木质结构,每年都被洪水毁坏,坏了又修,修了又坏,直到1935年,芦溪人民才开始筹资造桥。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惊人之举。

伪政府无能,全靠地方百姓捐资。捐资上至高坑、萍乡湘东,下至宜春、清江等地,可见当时决心之大,募捐场面可想而知。

据张维弦老人回忆:“当时汉冶萍公司在高楼冲里面订做一批方块石料用于建造矿井巷道,运至芦溪马路边,很久无人问津,后不知什么原因,把这批石料用于建造石桥,这真是开端良好。”

在石桥建设中,多数工程技术人员都是湖南人,老石匠柳华林就参加了整个造桥工程,但由于资金紧缺,曾经多次停工数年,最后由芦溪吉庆堂药店捐出资金,才使得石桥全面完工,于1943年正式竣工。

石桥建成后,竣工庆典热闹非凡,东西两岸百姓齐聚,人山人海,敲锣打鼓,响铳齐鸣。

为使庆典活动更有特色,在石桥面上中间,事先留好一块石板,石桥下面放有“镇桥之宝”(什么宝物不清楚),庆典中把石板盖好,封好。再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林先生,首先试过桥。

庆典仪式后,石桥正式通行。石桥建成后,无形中结束了宗濂桥的历史使命,久而久之,老石桥也就称宗濂桥了。

到了解放初期,百业待兴,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时至1957年,省政府拨专款恢复萍清公路(萍乡—清江)全线通车,芦溪也要修复一座公路木桥。由于当时芦溪中学已建成,如果修复当时的公路木桥,就意味着汽车要经过芦中操场。

鉴于此情,在当时公社书记敖有顺的主持决策下,决定改道:汽车从老石桥上面通行。于是石桥两头被填埋,从此失去应有的古朴风味。

宗濂桥夜景

而今,袁河两岸,焕然一新,随着袁河路的修通,石桥西桥头恢复原貌,重现光彩。1995年,老石桥被市文物保护局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同时,我们也期待石桥东头桥早日重见天日。

| 来 源:拂晓博客

Hash:41630236987622653bfec5de2ba926d7bced6c82

声明:此文由 萍乡百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