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编者按

4月19日,三明日报刊发《建宁: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一文的报道。建宁县是原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近年来,建宁县充分挖掘当地红色革命历史,积极保护修缮革命遗址遗迹,并大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一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意境磅礴大气,再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这是毛泽东同志1931年在建宁写下的词作。

建宁,由闽入赣的北大门,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曾是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和苏区闽赣省机关驻地,闽西北和闽赣省革命根据地中心,也是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和红一、红三军团山炮连诞生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

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旧址暨毛泽东、朱德旧居

战争硝烟远去,红色记忆永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革命先辈在此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被人们一次次重温……

心系百姓的毛政委

1930年10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1931年1月红军取得反“围剿”胜利,2月进入建宁县筹粮、筹款,在此组建了桂阳游击队、宁源游击队和10余个乡村的乡革命委员会红色政权。

1931年4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围剿”。5月16日,红军自江西富田打起,31日攻下建宁城,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当晚,毛泽东、朱德率总前委、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教堂。

据《建宁老区革命发展史》记载,毛泽东在建宁活动的时间跨度为44天,期间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他的警卫员兼公务员陈昌奉在《跟随毛泽东到建宁》一文中提到,毛政委生活简朴,用白色的搪瓷茶缸,既装饭又喝水,装菜就在食堂找个土碗,和普通红军们吃一样的饭菜……

距离天主堂不远处,有条500多米长的花墩桥街,街巷狭窄,幢幢老屋相向而建。当年,毛泽东常召集贫下中农到花墩桥上开会,询问生产、生活状况,还把从地主家搜罗来的物资分给贫苦农民

永清今年72岁,从小生活在花墩桥街,年幼时,他常听长辈们提起发生在这里的红色往事。

黄永清老人在花墩桥上讲述“多打农具少打瓢”的故事

黄永清说,有个圩日,毛泽东偶然得知农民买不到锄头、犁耙等农具,便亲自到街上了解情况。他发现,各打铁铺里摆放、锻打的都是锅铲、铁瓢等生活用具。原来,农会干部干涉农具价格,打铁铺不愿亏本卖,又担心提高价格影响工农联盟,因此放弃了农具市场。

当晚,毛泽东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眼下农忙,农村要发展生产,农民买不到铁制农具,种不了田;瓢、勺、火钳、锅铲可用竹木做,锄头、犁耙、镰刀,竹木代替不了,要多打农具少打瓢……

随后,毛泽东与大家一起逐项计算农具生产成本,商定农具的合理价格。见矛盾得到解决,打铁铺老板保证道,今后一定加班加点赶制农具,确保不误农时。这既照顾了打铁铺和农民双方的利益,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如今,这条承载着红色记忆的花墩桥街,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街”,而“多打农具少打瓢”的故事,也被代代传颂。

水尾村的红色故事

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被誉为“小井冈山”,这里不仅保留有完好的太平军山寨,还有红军革命旧址群,红色历史资源丰富。

1931年夏,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即派出工作队到水尾开展工作。1932年10月建黎泰战役恢复建宁苏区后,水尾成为红军重要的交通线站点,设立了交通站和关押犯人的关押看守点。

水尾百姓口口相传:1933年,在前线指挥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彭德怀患了疟疾,时而高烧不退,时而全身发寒。村里的土郎中谢辅生,用女贞子和树叶与其它草药搭配,治好了彭德怀的病。

“村里的老人听上辈人讲,后来谢辅生也加入了红军赤卫队。”望着红军医院门口那棵苍翠的女贞树,谢文雄说。

第五次反“围剿”建宁县城失守后,1934年5月中旬,闽赣省军区所属部分地方武装及中共建宁县委、建宁县苏维埃政府、县游击队撤到水尾等地,第二作战分区司令部驻水尾。

水尾苏区兵工厂旧址

5月下旬,中共建宁县委、建宁县苏维埃政府也移驻水尾,协助闽赣第二作战分区司令部在水尾设立苏区银行、红军医院、苏区兵工厂等,发展红军的小后方。

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闽赣边界转入三年游击战争。11月,建宁县基干游击队与广昌宁化边界游击队共1000多人,在水尾合编成立闽赣基干游击队,另设机枪连、通讯班、侦察班,卫生所、修械厂、被服厂等直属单位,在闽赣边界坚持游击斗争。

1935年3月,闽赣基干游击队在水尾村遭到来自建宁方向和宁化方向的国民党军88师、52师的包围突袭,游击队及所属单位突围转移,水尾被国民党军占领。

如今,水尾村口的红军墙,记录了当年腥风血雨的历史和苏区人民支援红军感人故事。“听说,那时村里有个跛脚的中年人名叫谢年昌,曾经为红军打过草鞋。”水尾村村民谢文雄说。

据统计,在建宁这片红土地上,曾有7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他们大多数在反“围剿”战役、长征与三年游击战中捐躯沙场。

赓续红色基因

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苏区银行、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革命伟人走过的足迹,为建宁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

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

近年来,建宁县充分挖掘当地红色革命历史,积极保护修缮革命遗址遗迹,并大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穿过花墩桥街,行至尽头,便是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这里有座大型群雕《红军颂》,再现了反“围剿”时期红军浴血奋战,当地百姓踊跃支前、送别红军等场景,栩栩如生、气势恢宏。

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大型群雕《红军颂》

“孩子参观红色景点,可以了解更多革命历史知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4月3日,来自明溪的游客吴超,专程带女儿前来参观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听完毛泽东的故事,他们满怀崇敬之情。

战争的硝烟已逝,革命精神却催人奋进。

不久前,“风展红旗 如画三明”党史故事“云”宣讲第三场活动在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举行。直播画面里,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红军塑像,都在默默诉说着苏区建宁的红色历史。

“学习当地的革命历史,让我再一次受到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我要带好队伍,用实践诠释担当,用担当锤炼党性。”听完“云”宣讲后,建宁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陈晓斌动情地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建宁县依托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专题研讨现场教学,引导大家学好党史,从百年历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同时,利用“三送”活动、报告会、广播话红色故事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精神

“党史故事不能只停留在书本里。”反“围剿”纪念园讲解员林晓春说,她要讲好建宁的红色故事,让更多人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来源:三明日报(作者:黄平柳 卢素平)

编辑 : 宁柳云

责编:谢长宏

审核:陈晓星

1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

转载请注明出处: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3

Hash:6b9bc2d190526da1f8b682e1e90a51f1804a8177

声明:此文由 建宁县新闻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