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西行漫记:岳麓书院的境教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如果走进一所寺庙教堂,不管你是否信他们,都会让你肃然起敬;如果走进医院,不管你是否是病人,都会感觉到健康的重要;如果走进学校,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即使成不了”学者”、”大师”,至少已经远离了”罪恶”。

走进岳麓书院,即使成不了”圣人”,也能处处感觉到”圣人”的存在,大门口悬挂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二门悬挂着:”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舜典》,下联出自《汉书·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

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对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

至于位于书院中心的讲堂,更是大气磅礴,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讲堂檐前悬有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的”实事求是”匾,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还悬挂着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

讲堂壁上还嵌有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碑文。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所写的《岳麓书院记》,明确了岳麓书院的教育思想。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

岳麓书院的藏书楼是体现我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岳麓书院的祭祀建筑有文庙、濂溪祠、崇道祠、六君子堂船山祠所组成。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由照壁、门楼、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部分组成,岳麓书院祀孔子始于书院初创时期,北宋时期曾建礼殿于讲堂前,内塑先师十哲像,画七十二贤。南宋乾道元年(1167)改为宣圣殿,”置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明弘治十八年(1505),改名大成殿。正德二年(1507)迁于院左今址。天启四年(1624)重修,正式称为文庙。

濂溪祠专祀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其中的四箴亭专祀专祀程颢(1032-1082,字伯淳,洛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淑,程颢之弟)。

崇道祠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元延祐元年(1314)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

六君子堂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所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分别为: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

船山祠专祀明末著名学生王夫之。

除此之外,岳麓书院的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也体现着书院的教学思想。

建筑本身在布局上采用了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院落,除了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岳麓书院的建筑本身犹如佛教的”寺院”,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境教”氛围。

牛恒刚:2011年9月26日

Hash:e0654565fb77c9f5e15b453d339fd81d5cea774c

声明:此文由 了了的天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