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七贤祠及清三贤

清康熙《聊城县志·卷三·人物志》曾有记载:“郡城旧有明儒三先生祠,祀王文定道、穆文简孔晖、孟清献秋,太守岳和声复置汝训并逯给谏中立、茌山张宏山后觉、赵素衷维新,称‘七先生祠’云。”这是地方史志中,关于七贤祠的较早史料。而到了晚清,七贤祠几近倒塌。道光年间的知府朱锦琮,将七贤牌位移于启文书院的文昌阁,上供文昌星,下供七贤。随着时代变迁,启文书院所在地成了如今的实验小学,七贤祠早已无迹可寻。

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聊城人的心目中,七贤祠只剩下了传说和记忆。除了见诸地方史志的一些零星资料,原本坐落在万寿观西约百米,在西口南街路西与蔡家胡同交叉路口西南角处的七贤祠,已经消失了很久。

古城保护与改造工作进行中,四条大街按照“西文、东商、南驿、北食”的规划,设计、复建一些曾经存在于这座古城的代表性建筑。2012年10月1日,作为水城文脉的忠实记录者,七贤祠在楼西大街西首正式动工。

今天的七贤祠,规模远胜于从前。记者从古城保护与改造指挥部获悉,七贤祠的复建依据相关史料记载,参照国内类似建筑制式,按照明清风格进行。复建工程始于2012年10月1日,翌年5月1日竣工。

如今,步入七贤祠,市民和游客会被其雅致壮观的彩绘、规整严谨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其主要建筑,包括照壁、山门、东西配殿、仰贤堂、后殿、碑廊等,建筑总面积达两千余平方米。

在建筑形式上,七贤祠遵循明清官式建筑规范。作为一个纪念先贤的肃穆场所,七贤祠周以围墙,自成一区,是后人纪念先贤、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国学正气的重要场所。绕过照壁,由祠堂山门进入,即可望见祠堂主体建筑仰贤堂,两侧分别配以阳明祠和心学馆。由仰贤堂穿过,可见后殿及东西厢房,左右以碑廊连接。整组建筑青砖灰瓦,飞檐起脊,仙人走兽、油漆彩绘、形制适当、样式多变,空间开合穿插有序,建筑勾连错落适度,体现着明清官式建筑风貌之美,既展示出心学文化清雅之风,又不失纪念建筑肃穆之气。

七贤祠大殿七开间,是双栋前后串联式歇山屋面,前者为卷棚歇山顶,后者为单檐歇山顶。后殿、东西配殿等都是五开间,均为硬山屋面。山门三开间,也是硬山屋面。所有屋面均采用灰色筒瓦,门、窗则以暗红色为主。

七贤祠的大殿,名为“仰贤堂”,是奉祀七贤的场所。里面有七贤的立体雕塑和生平往事浮雕,为今人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延传先贤慷慨正气,提供了很好的凭证。

仰慕先贤 方知学者为尊

儒家思想独霸中国思想领域两千年之久,期间曾产生了许多门派和学说。宋代之后,理学大兴,到了明代,由王阳明提出的“心学”,开始大放异彩。七贤祠,奉祀的就是聊城七位心学传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经过历代增添,聊城七贤分别为王道、穆孔晖、孟秋、王汝训、逯中立、张后觉、赵维新。据道光二十八年(1848)署山陕总督、藏书家杨以增先生在《重修记》中描述,他们是“其槁项黄馘与正笏垂绅之彦并祀于乡”,意思是他们中有的枯槁颈项,面黄肌瘦,形体憔悴,而与端正抱着笏板,弓身下垂着长腰带面对帝王的美士齐聚并祀于乡祠。他们“是达而名臣,穷而为名儒,其道不同,其应运而兴,秉道以为后起之仪型,则一也”。相对来说他们是些鲜为人知的“小人物”。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为官清正耿直,忠君忧国,不顾自身安危,不惜自己去留升迁,为伸正义布公道屡遭贬斥;为官廉洁,不贪财占利,家无万贯千顷,没高第豪宅,贫穷潦倒,身居陋室,安贫乐道;深究学术,或著书立说,或教书育人提携后进。

在学术思想上,七贤都尊崇王阳明的心学,他们对心学的研习,使他们在为人与治学方面,形成了重志节、重事功、重实践的鲜明特点。王道、穆孔晖都曾师从王阳明,王汝训师从穆孔晖门生,张后觉则跟从王门弟子颜钥、徐樾学习,孟秋、赵维新是张后觉的门生,逯中立曾在名震一时的东林书院讲学。

正是凭借着七贤的影响,在心学传播欠广的北方,聊城独树一帜成为主要基地之一。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给僵化理学注入生机的心学通过七贤传播到聊城,成为造福后世的一大幸运:处处书院相继建起,四方学子汇集东昌,紧接而来的是文运大兴、鸿儒鹊起。明清两代,山东的进士、状元人数在北方遥遥领先,聊城又名列山东前茅,七贤由此打下的基础和贡献,可见一斑。

七贤祠的变迁及增置清三贤

晚清东昌经济文化衰退,七贤祠缺乏维修、近圮,道光(22-28)年间(1842-1848),知府朱锦琮移七先生牌位于启文书院文昌阁,上供文昌,下供七先生。

所谓书院,就是旧式的学校,一般由官府“延请精通经书而又品行端正者任山长,由山长聘请学行有素的举人、进士任教习”。因东昌是北方传播心学的中心,这里有名称、有年代地址可考的大小规模书院就有20多处。

为何将七先生的牌位移入启文书院?从知府胡德琳为书院题的一幅赞赏书院的楹联能体会到原因。楹联说:“接武巍科三状首;传薪正学七先生”。意思是书院读书的是:细步徐行前后相接高科榜首三状元式的学子;教学的像接连续柴燃烧延续传授正学七先生式的老师。三状元是指茌平的朱之蕃、聊城的傅以渐、邓钟岳。七先生即是七贤。文中所说正学,即七先生讲授的新儒学——心学,虽过去二百多年,这里依然是讲授王阳明心学的中心。同时它也是东昌书院中仪礼设施最完备、规模最大、对后世最有影响的书院。

文昌阁是做甚么的呢?是供奉文昌帝君的楼阁。相传文昌帝君是“专司禄籍的神”,他能“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天帝命他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因此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所以学子们为了仕途顺利畅通,祈求于文昌神保佑,在府、县城,在学府多设文昌庙、阁。

阁下七先生牌位神案上,“后增邓宗伯钟岳,旁以郡守胡德琳配祀”。“光绪十八年(1892),又增孝毅先生朱学笃牌位于旁”(同上《聊城县志·学校志》)。一般称这三位为“清三贤”。

Hash:64fd6644d3c825191f70af2509ec6eea123f1834

声明:此文由 聊城传媒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