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江西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的战略部署,其中「创新江西」排在首位。作为江西水利的科研基石,江西省水利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许新发表示,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将紧紧围绕江西绿色崛起和永葆鄱阳湖「一湖清水」的大局,紧跟国家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步伐,坚持以科技强根基,以创新促发展,为江西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科研立项方面,先后突破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个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连续11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立项各级水土保持科研课题140余项,立项经费4500余万元,科技项目的数量和立项级别均创历史新高。

在科技奖励方面,先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课题100余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得到广泛应用,产生显著效益。获得省部级等有关科技奖励32项,其中「农事活动影响下红壤坡地水土流失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8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江西水利系统省部级一等奖零的突破。

在创新平台方面,目前已经构建形成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1个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知识创新团队)、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辐射全省的野外实验基地组成的科学试验研究体系,充分发挥了科学研究、示范推广、科普宣传和人才培养的作用。如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成为江西水土保持事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不仅催生国家重点研发等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还吸引社会各界人士500多批、2万余人次参观学习。

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十三五」期间,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瞄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前沿和突出问题潜心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在研究坡耕地、果园、崩岗、稀土尾矿等典型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过程与机制、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与模式、生态恢复措施与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二是在集成生态-生产功能协同高效的农林产业开发技术、构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和提升脆弱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三是在研发和构建多尺度、多层次、多目标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实现水土流失监测的便携化、精准化和快速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科技转化推广成效显现

「十三五」期间,江西水土保持探索总结出了坡耕地「一控二保」、山地果园「一高双低」、崩岗「三型」、林下水土流失「两类」、强烈侵蚀「两荒」治理5套技术模式的具有南方特色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7项技术被水利部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形成坡耕地侵蚀治理技术、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水生态文明村建设3个系列的地方标准,并将这些科技成果在江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先后完成技术转化、推广和应用16项,为全省乃至南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郭美勤 黄凌媛)

Hash:6d50050ae863d420176881009cb07dca8a415ab9

声明:此文由 香港商报江西办事处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