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多宝乡的千眼桥与钱公桥其实是两座桥,你知道吗?

千眼桥与钱公桥其实是两座桥,一南一西,相距十多公里,许多介绍文章都搞混了。

在未修建新妙大坝前,也就是1961年之前,退水季节时多宝的民众去都昌县城都是由马影湖经钱公桥至县城,而这钱公桥的来历《都昌县志》均有记载。明崇祯年间,南康府推官领都昌令钱启忠亲身感受此驿道之艰难,于是领倡捐奉。当地多宝乡排上许村乡绅许君擢等人慷慨解囊,募工采石购木,亲自主操,历时两年有余建成此桥。该桥长一千二百余米,桥头两端均铺设了石子路。此桥竣工之时,辞官在家的兵部左侍郎余应桂对此大加赞赏,作《钱公桥碑记》,立于广福庵旁。广福庵后被毁,今人在原址重建,而钱公桥在建大坝时被毁,如今踪迹难觅。

旧时都昌隶属南康府(即原星子县城,今为庐山市),因鄱阳湖阻隔,秋冬水涸之时只有老港才可以过渡,每逢雨雪,行人苦不堪言。明代末期,有当地乡绅集资建桥,从星子县运来石块,历时多年,建成一石桥,这就是千眼桥的雏形(这段历史无记载,只是民间流传下来)。后至清嘉庆二年,时任浙江绍兴山阴县令刘达桂(今都昌多宝乡刘便垅村人)返乡,看到石桥破败严重,而行人经此处无不战战兢兢,甚至跌入泥水之中被冻死,即联络星子名宦黎世序等人,捐奉集资,成立“永济会”,大修此桥。历时五年,终将桥修复成功,因桥有九百八十三孔,当地人便称做千眼桥。为今后维修方便,刘达桂及其子刘辉彩等捐助上田二十亩,旨永济会“每年收租与为岁岁修整之资”,并刻有永济会字牌,竖蒋公岭庙内,是为记载。后来又有当地乡绅高润堂(多宝乡西高村人)等捐资“永济会”,维护千眼桥的修缮工程,由当地刘家山村人负责,每年水涸季节都要派劳力维修,直至七十年代才停止。

古时,钱公桥和千眼桥均为都昌至星子、浔阳的茶桑驿道,也是沟通都昌、星子两县沿湖民众的主要通道。两桥相距有十几公里,一南一西,相依不相连,故才有人误将两桥并为一桥,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南辕北辙。

Hash:1eecece020156d7e11e7ed34c5179b98b6f764cf

声明:此文由 家在都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