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丨漳州儒学概况

_

悦 读

_

《漳南儒风》之一

引言

中国的新式学校,始于清末,迄今为止,新式学校的历史仅仅一百馀年,而中国古代学校,不管是官学还是私垫,已有二三千年的历史。今人有必要了解古代学校及教育模式。为此,我们开辟【漳南儒风】专栏,撷取《漳州古代儒学》一书中的主要篇章,从沿革、管理、功能和科举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漳州古代教育的概貌。

漳州儒学概况

儒学是中国古代的官办教育机构,具体功能是教学、祭祀、藏书和刊刻。唐宋时期,朝廷通过诏令,建立了庙学合一的体制,并在地方推广,因此儒学也称作学宫、庙学。漳州古代的儒学也是如此。

唐垂拱二年(686年),漳州建州。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漳州儒学。在此之前的358年中,漳州是否创建官学,史志无考。

延至北宋,漳州官学始见载于史志。宋代,漳州及所辖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四县,皆设有儒学。龙溪县儒学建于嘉祐六年(1061年)。漳浦县儒学建于天圣三年(1025年)前。龙岩县儒学建于皇祐年间(1049—1053年)。长泰县儒学建于北宋初年。

漳州儒学——文庙大成殿

漳州府学——明伦堂台基遗址

漳州儒学——泮池栏板浮雕

漳州府儒学——教授和训导题名

儒学作为地方官府的重要机构,往往与城池、公署等军政设施同时建立。除了新设的县治外,明代漳州府增置漳州卫和镇海卫两个军事机构。二者都隶属于福建都指挥使司,军籍世袭。漳州卫署位于府城内,不设学校,军籍生入漳州府学和龙溪县学就读。镇海卫因与府城距离遥远,士子不便入学,多次请建卫学。直至嘉靖三年(1524年),才成立镇海卫儒学。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镇海卫被裁撤,卫学也随之废除。清雍正十年(1732年),设南澳厅。而在建厅之前,总兵周士元早已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兴建学宫。嘉庆三年(1798年),设云霄厅,此后地方官员数次申请建立厅学皆未果。

龙溪县学宫泮池(今二中校园内)

龙溪县文庙龙柱1

龙溪县文庙龙柱2

龙溪县儒学教谕和训导题名

南胜县(后改名南靖)儒学建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镇海卫儒学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漳平县儒学建于成化七年(1471年)。平和县儒学建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诏安县儒学建于嘉靖十年(1531年)。海澄县儒学建于隆庆元年(1567年)。宁洋县儒学建于隆庆三年(1569年)。南澳厅儒学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镇海卫学碑(残)

庙学体制的教育制度决定了儒学最主要的功能是祭祀和教学。为便于教学,又具有藏书与刊刻的功能。与之相应,大成殿和讲堂(明伦堂)是儒学建筑群的核心。大成殿为祭祀之所,主祀先师孔子,建筑规制高于讲堂。讲堂为教学之所。儒学的建筑格局一般可分为左学右庙、左庙右学、前庙后学三种类型。同一所儒学在重修时也会改变格局。如漳州儒学在宋代为前庙后学,元代重修时改为左庙右学,并延续至今。

古代,在庙学举行的祭礼有释奠礼、释菜礼、乡饮礼、射礼等。其中以释奠礼最为隆重,每年春秋仲月上丁日举行,由地方掌印官主祭。除了上述祭礼外,还有设于学校之内的庙祠祭祀。如明清两代,庙学内设有启圣祠(清名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以及其他祭祀历史人物的专祠。

地方官府通过定时在学宫举办祀典,自上而下地向社会大众传播尊师敬贤、崇儒重道、尊卑有序等封建道德,推行儒家思想,进行礼乐教化。当社会动荡,地方政府无力维持旧有的教育体系时,社会各阶层对孔子的崇拜足以使文庙脱离庙学体制,独立存世。庙学合一的悠久传统使得对先师孔子的崇拜深入人心。延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停办儒学。如漳州儒学和龙溪县儒学被改作府、县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事务。民国时期,府县学宫多改作新式学校,与封建社会的儒学没有传承关系。但文庙却往往得以保存至今,并延续其尊孔的祭祀功能。现在,人们仍然通过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来表达对于这位教育家的尊重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作为官办学校,儒学的管理制度皆有成规,其办学宗旨是为封建王朝培养佐治人才。其教育内容与科举考试关系紧密。儒学学籍是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儒学生徒可以免徭役,身份与庶民有别。明清时,儒学生员享有政治特权。为了取得儒学生徒的身份,士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通过考试,方可入学读书

从宋代到清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到了明代,儒学生员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参与者。《明史•选举一》:“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三世宰贰坊——科举和仕职题刻(局部)

儒学有官方划拨的学产、钱款以及个人捐赠,其收入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而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兴办和发展教育是施政的主要内容,也是政绩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他们对维护儒学尽心尽力,或是修缮庙学,或是到学讲课,培养士子,从建学和兴教两方面来提高漳州地区的教育水平。

对地方教育而言,儒学是比私学更为有效和稳定的教育机构。北宋初年,漳州科举成绩较差,多为空榜,自州县建立儒学后,则科考渐兴。虽然从根本上说,这是漳州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文化教育进步的结果。但儒学无疑是最直接的因素。对于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儒学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儒学保障了教育公平,相对减轻地域发展差异导致的各地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

儒学学官大多为科举出身,或由举荐入仕,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得以保证教学质量。但由于儒学主要围绕科考展开教学,为应试教育,教学较为呆板、僵化,对于学术的追求不如私学。随着时间推移,儒学由充满活力逐渐走向僵化。延至清代,由于儒学这一教育机构日益腐朽僵化,各地书院取代儒学,成为发展教育的主要力量。

地方的科举成绩与其社会发展的程度息息相关。漳州府的科举成绩自中唐萌芽,宋代逐步发展,到明嘉靖、万历年间达到顶峰。根据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的统计,宋代漳州的进士人数在福建八个州(军)中排名第六,仅高于邵武军和汀州。明代,漳州进士人数跃居第四。至天启至崇祯年间,进士人数仅次于泉州,在福建省排名第二。王世懋在《闽部疏》中称赞:“故榜出五十人,大半是漳人也。”至清代,漳州进士人数在福建省虽然升至第三,但总人数低于明朝,出色的人物也少于明朝。这一成绩发展的走势和漳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编辑/版式 :卢爽娜

责编:郑炳文

审核:许丽君

监制:蔡宇飞

_

林枢楼

Hash:6c426fce5dbc89c9489466f49cd5bfe06584cb61

声明:此文由 漳州市图书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