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官窑遗址,就在河南!第一个揭晓国宝之谜的他,晚年却如此凄凉?!

▲汝窑天青釉洗 香港苏富比苏富比2.6亿港元释出

1985年,古玩陶瓷界发生了一起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因为它,中国陶瓷史上一桩长达700多年的悬案得以告破!即,被奉为国宝汝窑的窑址,终于在河南找到!

而这一惊世大发现背后的首要功臣,就是当时的陶瓷研究名家——叶喆民。

但,32年后,谁也无法料想,这位曾经为陶瓷事业奉献一生的国宝级大师,竟然穷困潦倒的躺在北京一家医院的过道!无人问津,更没有人嘘寒问暖,更更别说,记起他那不为平常的艺术人生!

斯人已逝,芳华仍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老人的一生,来共同缅怀这位令人敬仰的大先生。

▲叶喆民 字丹枫(1924年-2018年)

01

1924年,叶喆民生于北京,爷爷叶赫那拉•钟群,属八旗中的镶黄旗,是乾隆皇后的后裔。父亲叶麟趾,也被封为近代中国陶瓷界的泰斗。

20世纪30年代,叶麟趾先生到河北曲阳考察,无意中发现了曲阳的定窑遗址,时至今日,他的这一定论还依然被国内外考古界所采用。

后来,包括叶喆民在内,其叔父、弟妹等,全都致力于陶瓷事业。说到这,大家可能会认为,当时的叶氏家族,既是贵族后裔,又是陶瓷世家,如此显赫声名,那么,叶喆民成为陶瓷名家也肯定是一帆风顺吧。

其实不然,叶喆民正式步入陶瓷之路前,还有过一段兜兜转转。

02

少年时期,叶喆民先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随当时的艺坛大家溥心畲、徐悲鸿等学习书画。后又在清华大学胜任院长秘书一职。1952年,28岁的叶喆民听从学校安排,被调到农业大学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这一做就是13年。

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前程说来可大可小。大,可因近水楼台多读书,以知天下而平步青云;小,则也可能整日在图书整理、编码、上架的琐碎工作里,灰心丧气,失却斗志。

然而,对于喜欢默默做学问的叶喆民来说,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些问题的考量算计上的,他只顾着把份内的本职工作做完,然后一头扎进有关陶瓷研究的故纸堆。

几年如一日,成果终得显,凭借着陶瓷家学的厚底子,以及在图书馆里翻阅丰富资料的便捷,叶喆民写成了《中国古陶瓷科学检测》一书。

此书一经出版,便在圈儿内大火,叶喆民也借此成了网红。而当时的故宫博物院,正百废待兴,急缺叶喆民这样懂行又下得了苦功夫的人。于是,故宫朝叶喆民伸去了橄榄枝。

也是就此开始,接下来的17年,叶喆民与故宫,与陶瓷正式开启了一段不解之缘。

03

叶喆民在故宫陶瓷组的17年里,身边都有哪些牛人大咖呢?

随便举两个,世界级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大陶瓷收藏家、鉴赏家孙瀛洲,这时都和他同处一间办公室。有如此大师级前辈的指导和同行,自然叶喆民对陶瓷方方面的功力更上台阶。

而在所有关于古陶瓷的研究里,最最让他痴迷的,则是关于汝窑窑址的课题。

话说有宋一朝,汝窑供御皇室,烧造极短,工艺精良。但遗憾的是,随着金兵南下,宋室南渡,存世仅仅20多年的汝官窑旋即销声匿迹,也是从此,汝窑成为历史性疑案之一。

千百年来,岁月轮转,无数陶瓷人在上面费尽心机,想要参透那抹天青色的秘密,但也无一例外,无一成功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批古陶瓷研究界的泰斗们,再次牵头,希望找获汝窑窑址的源头。当然,几十年下来,再次收获甚微。

但,任何悬疑都有揭开真相的那天,就看历史将这个使命交给了谁!

而汝窑遗址被发现的荣誉,上天有意选择了生于陶瓷世家的叶喆民。

当然,“汝窑遗址发现第一人”的称号来得并不容易。除开在故纸堆里不断搜取前人研究成果, 叶喆民在近十年间,或随考古团队,或只身一人,四下河南,去往一个叫宝丰县的古村落,翻开一抔抔黄土,拾起一片片瓷瓦碎片,拿起它仔细端详和揣摩,并一遍遍扣问自己:千年奇迹的诞生之地,会是这里吗?

04

宝丰清凉寺就是汝官窑遗址!

叶喆民的这一论断在最终得到全世界认可前,也着实经历了不少波折。现在来看,当初如果不是他的无悔坚持,或许这一历史真相的发现,又要推迟数年。

说,1977年,叶喆民将在清凉寺河沟中发现的一片瓷片带回,后经检验惊喜的发现,该瓷片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成分相同。当即,他将这一发现成果告诉上级,但当时的工作组认为:

这只是一个偶然!

不足为怪!

不值一提!

此时的他,在故宫那么多泰斗级大咖面前,或许也在质疑:难不成一个困惑了千年的国宝谜团,就这样被自己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可能吗?不可能吗?

与其摇摆不定,不如用行动一探究竟!作为学者型的叶喆民再次一头扎进卷帙浩繁的发黄资料中,那些关于汝窑的零星记载都被他找到,他拿着它们和实物比较,斟酌,再斟酌,就这样,一晃8年过去了,终于,他敢拍拍胸脯,自信的对自己说一声:

汝窑窑址,就在河南!

问题是,怎样才能把真相公之大众?

机会来得很是切合时宜!1985年,10月,郑州,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开办,各路陶瓷界牛人云集,叶喆民也盛邀在列,会上众大咖畅所欲言,大谈各种改革,撸起袖子加油干!

轮到叶喆民先生讲话时,他只谦逊的说了一句:

丰县清凉寺,未必不是寻找汝窑窑址的一条重要线索。

尽管叶老先生当时只是蜻蜓点水般,将自己数年来苦心钻研的观点成果公布了出来,但,当即引起的哗然,响彻整个会堂,当然,一年后,整个陶瓷界的震动,也都是由这句话语翻腾而来。

此次盛会一年后的1986年,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联手,正式宣布,对宝丰清凉寺瓷窑址进行试掘,开挖的结果,大出所料,收获满窑!

专家们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终于找到并确认了汝官窑址,其遗址的整个面积多达25万平方米,厚度达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

内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当时出土的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囊括了碗、盘、洗、盂、器盖,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等等多种市场罕见器型。

截止到2016年,清凉寺汝窑遗址,前前后后总共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并累计出土了大量汝窑瓷器标本,许多器型都是传世汝瓷中前所未见!

世人魂牵梦萦了七百年的汝窑窑址,终于完完整整的展现了在世界面前。就连文献中未见的烧造技术问题,也在其中找到了谜底!

此时此刻,换作任何一个人,只要稍有名利心,在叶喆民这个位置上,在讳莫如深的古玩世界里,不用营销炒作,只需稍微灵活灵活,宝马香车,别野豪宅,非富即贵的生活必定相伴而来。

但,一生清廉如叶喆民,就是没这样做! 他宁愿住在再简陋不过的屋舍,对一盏枯灯,继续搞他的创作!

05

说起叶喆民一生的著作,也是惊人。他一人撰写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全部“中国古陶瓷”条目,另还有《中国陶瓷史纲要》、《寻瓷访古漫记》等十余部专著。即使耄耋之年,他还主编有《中国磁州窑》等著述。

他的《中国陶瓷史》一书,更是继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之后,唯一一部日本自觉全文翻译,在日本广泛发行的中文著作。

“书中所选陶瓷图片的精致和审美,是所有有关中国陶瓷史中层次最高的”,日本学者对其著作的这番评价,让我们再次看见了一个大学者,一个顶级陶瓷研究家,孜孜不倦于古瓷世界里那些个蹒跚却伟岸的身影。

2018年1月2日,举国欢庆着新的一年,此时没有几个人知道,那位躺在医院里的国宝大师叶喆民,已悄无声息的离开,就如他默默无闻为陶瓷事业奉献了一生一样,他挥一挥衣袖,没带走一片云彩。

窑火神工,千年一梦。今天的我们,兴奋于拍场上时不时爆出一件件天价汝窑,羡慕着那些竞得者亮丽光鲜的容颜时,也请,为叶老这样的陶瓷大家,深深鞠一躬!

当然,在你心中,如果也为这些古之器物,留有一片热忱和真诚,欢迎戳“阅读原文”,我大官网,来自全球5000家拍行实时上新的珍宝,带你领略艺术的至美至臻。

最后,附赠一波来自汝窑窑址第一线,河北清凉寺出土的汝窑碎片,颜值可能不高,但承载的历史讯息,丝毫不亚于拍场上一件件完整器。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莲花式龙形香薰

▲北宋晚期 汝窑天青釉刻划龙纹瓷梅瓶标本

▲2000年清凉寺官窑遗址Ⅳ区出土的残片

▲清凉寺出土后修复的折肩棒槌瓶

最 后 这 件 圆 满 了 ↓

▲清凉寺出土整器,跟开篇苏富比那件没得一拼?!

Hash:0eebb9f8a844af31691046b9cd0f4b603667c137

声明:此文由 易拍全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