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乡村纪行| 地缘杨氏号杨山,秀石为城境最闲

丽水乡村纪行”系列原创作品:行走在丽水的美丽乡村,带你体会乡村变迁,领略丽水乡村自然之美、生态之美、质朴之美,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丽水,欣赏并珍惜它!

美丽丽水

坐标:

杨山自然村地处景宁畲族自治县红星街道东北部,为杨绿湖行政村的村委所在地。杨山村始建于南宋时期,历经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村中90%的人口为杨姓。是一处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族聚居的传统农业村落。

杨绿湖行政村位于景宁城东北部21公里,坐落在千峡湖畔。其下辖三个自然村分别为杨山村,大畈村,新绿草村,村内人口190户,615人。

在丽水有一个“千峡湖”,湖面面积七十余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位于瓯江支流小溪中段,属于滩坑水电站建设而形成的水库。瓯江支流小溪两岸,山峰奇秀,松竹繁茂,沿溪分布着许许多多世代聚族而居的村落,随着水库的建成很多已成为梦中萦回的水下故园。

但一些海拔相对较高些的村落,虽然渐渐的人去楼空,但村庄还在,还有一些人坚守着这片古老的家园。杨山村就是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

杨山村隐匿于瓯江支流小溪北岸大山深处,库区淹没前,原属于景宁畲族自治县金钟乡。库区淹没后,杨山村、大畈村、新绿草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隶属于景宁县鹤溪镇红星街道。这里地貌奇特,人文景致并具,清嘉庆年间,庠生陈之东为杨山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地缘杨氏号杨山,

秀石为城境最闲,

聚族同居尘不染,

桃源胜迹寓其间。

追源

溯史

追源溯史,周武王次子叔虞的后裔杨小五,于南宋年间迁居杨山,成为杨山村杨氏一世,其儿子杨小十为杨山立基始迁祖。传至第13世杨世锦,其他支族房族陆续迁出。据《杨氏宗谱》记载:“自祖宗卜居斯土,苗裔繁衍,历经数百,从无异姓杂处于此,即有一二他姓来此附居,然不一传湮灭也。”村中后代大都为杨世锦支族后裔,杨山村名也由此而来。

十几年前,是去过一次杨山的,当时正值春暖花开,杨山村绿树掩映,桃红梨白,还有那几座典雅的古民居,都让我惊叹,佩服古人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讲究,房子布局合理又雅致,精雕细琢,一座房屋没有几年时间不可能建成。

一直念叨着要再去。这一念想,又过去了十几年的时光。没有刻意安排,没有呼朋唤友,在一个安静的周末,我们走进了杨山。

路,已经不是原来的路,老公路已经在水库里。沿着青景庆公路到达渡口后,需要摆渡船将车与人一起过渡,渡口边有几排新房子,这里是新绿草村,原来的绿草村在这一带是个大村,已沉睡在水底,村民大多数都移民到外地,这里住的是一些后靠的村民。

0

沿公路往山里走,经过岭脚村,公路开始爬坡。公路边,有一条“杨山古道”,石阶在斑驳的树影里穿行,村民告诉我,古道通往杨山村,2里左右的路程,沿途除葱茏的树木,还有一支山泉相伴,在快到村口的地方有一块大岩石叫“将军岩”,将军岩的下方,是颇为壮观的千斤岩,几块巨石堆叠,在泉水的浸润下,苔藓葱绿。

清同治年间,景宁知县张鸿曾经提诗曰:

岩岩怪石千秋

坐镇村东号好仇

争似当年逢李广

数奇同慰不封侯

景宁知名学者严用光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应聘到杨山村主持重修《杨氏宗谱》,他感叹名山胜景未遇名流赏识,特题词《将军岩肖像》:“天然石像状清奇,俨以将军卓立时,下马轩昂来有自,当关拱卫复何之,平生事业昭青简,盖世英雄仰素仪。”

一座新修的平水桥横亘在村口,靠山边还有一座平风亭,新修的青石路面,告诉我已经到达村口,但我不敢相认,记忆里的黄泥路面,杂草丛生,杂物堆放的村道不见了。

进村后,一条小溪流水淙淙,不远的距离有好几座的石板桥,还有溪边几座古朴的三合院,都是熟悉的场景,终于找回了记忆,这就是了,十多年前的村庄……

平水桥、平风亭

村,还是那个村,

没有改变,

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在这里守望……

是啊,十几年的时光,

对于它,只是千年时光中的一瞬间……

小溪很小,其实只是山泉水,溪面很窄,但仍然需要桥。这条穿村而过的小溪虽然不长也不宽,却有好几座小石桥,它们很简单,就三条石板。

村里的老人说,这种石桥是八字撑型,三截桥面的两个接缝处,用菱形石条如榫卯般嵌实,所以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却很结实,几座桥都应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老一辈造桥师傅称之为“大猫穿腰”,意思是就像一只老虎站在溪间伸懒腰。

一个宗族如果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都会修宗祠,主要是用来放祖先牌位,也是处理宗族事务的场所,每一座宗祠,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家族的传承,而生命——是最伟大的传承。

三房

杨山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姓杨,是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族聚居的传统农业村落,从南宋年间迁居至此已有八百多年。

村中杨氏后人杨枫告诉我,杨山村原先有三处古祠堂,长房祠堂已经倒塌,三房祠堂也只剩下一座门楼,二房祠堂还在,但也风雨飘摇,目前已经在修缮中。

现在村民大多为二房的后代。

二房宗祠

最值得记录的是这里的民居,在四面环山的山谷间,房屋沿溪排列,田园林地交错其间,走遍全村除了一栋村委小楼外没有看到现代楼房。

明清时期的几栋民居均为三合院式布局,正门进去就是天井,前檐楼廊,厢房,正房楼廊四环互通。马腿和梁柱雕刻精美,门楣上塑有字匾,如凤鸣朝阳、北阙承恩等,字迹隽秀,深厚浑实。大堂地面光滑如镜质地坚硬,历经百年磨损依然锃亮可鉴,据村民介绍,这种地面大概是当时的能工巧匠用黄泥、石灰等混制敲打而成。

南山大屋是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古民居,建筑年代较近,据说屋主是民国时期部队里的大官,楼房全部为木质结构,二楼一圈走廊是连通的。

特别是村尾的一幢民居,规模宏大。看似不规则的外形,暗藏着风水玄机,高高的围墙由溪石墙基上夯黄土墙,看上去异常坚固。沿着青石台阶进入围墙,转个弯步入虽显残破但依然能看出雕刻精美的山门,由鹅卵石铺成的外天井,高墙上外粉石灰,屋檐墙楣上有整片的绘图题诗,有一处应该是早期杨山村图,极尽风雅,可惜年代久远,历经风雕雨蚀,不少石灰已经剥落。再转个弯进入气势不凡的院门,不自觉地会屏声敛息,带着几百年尘迹却依然斑斓的各种窗雕、马脚、梁柱,以及泛着青苔的砖墙等,这些就像符号记载着杨山村的过往,让人恍惚中有种时空逆转的错觉,像拾起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这些虽已残缺的老房子,写满了祖辈生活的记忆,记录了家族的荣耀和衰落、生活的悲欢离合,以及时代的潮涌潮落在其中留下的印记,留下的不只是历史的沧桑感,还有岁月流转更迭中最永恒的东西。

杨氏后人杨枫也常常会回老家看看,他告诉我,村中除了这些气势不凡的民居,还有一些家什物件也是很有价值的。特别是小时候看到过一些雕花木床,半封闭状,有顶盖,有床栏,镂空雕花,象一个木制的小房子,可惜都被卖了运走了,还有村中几百年的老灶台,可惜也被粉刷一新。

他还告诉我,杨山村要搞3A景区了,县里也将拨款翻修这些古民居了,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愿修复的不仅是老房、宗祠,更要修复村落的文化生态,留住村民、留住文化,避免村落空心化。希望,因为现代的接轨,村民的生活会更美好。

山水环抱的地理位置,是杨山古村古民居至今保留完整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可以从杨氏宗谱里找到历史的注脚:本村僻处边隅,青山四列为屏,绿树四环作户,山岭突呈屋后,峭壁屹立村前……是故,清代洪杨卒经岭脚匆窜云,渺不知此中有村,近年流匪滋扰,劲旅兴剿,均知此有村而不敢轻入,所以幸免灾祸。

村庄很干净,也很安静……

走在村庄里,除了潺潺流水声和不知名的鸟鸣声,安静里透出一种浓郁的古老气息,偶遇一位老人,说只有两老住在村子里,孩子们在外地经商,还开心的告诉我,孙子今年大学毕业了,考上了公务员,语气里满满的自豪。

一处院落里传出的欢声笑语吸引了我。原来是一家人回来老宅过周末,她们告诉我,虽然平常住在县城里,但舍不得老房子,所以一家人常常相约在周末回来聚会,在菜园里种点瓜果蔬菜,用土灶做点家常菜。

是啊,乡村独特的风情,不仅仅是我们对家乡的渴望,更多时候它寄托着我们对于静谧、舒适的自然生活的向往。

但愿,村庄的修缮不会破坏这里的古朴之美、独特之美……

无论什么时候,充满阳光、花香和清新空气的乡野生活,总是值得期待的。

乡间的歌谣

是永远的依靠

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责编:轻寒 编辑:一村

Hash:9d051b69f49f63be2195f485ccca2759b7acf633

声明:此文由 瓯江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