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有仙山——凫山文化臆想

方光华

第1094期

旌德地处万山丛中,岗峦环绕,川谷潆洄。天生就是一个适合神仙居住的地方。

不管是方志还是民间传说,第一个在旌德留下仙踪的是窦子明。

窦子明成仙地——凫山

今天,旌德人大凡做旅游宣传时必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说这个成语源自旌德石凫山。

传说和历史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就隔层纸。没有历史的空隙里,传说就在那里长成了血肉。

对于窦子明到旌德炼丹成仙,县、府志从来都认真负责。当然,少不了给仙释立传,嘉庆《旌德县志》上的文字是:

窦伯玉,字子明,沛国人。父康玉,世业儒。子明与弟伯乐字子安,好道。值刘聪之变,不肯阿附,子安入四明,子明归江左。晋元帝嘉其义,拜陵阳宰。后弃官入西山,结庵居焉。一日,遇隐者献药百种,遂与居七都之凫山白龙潭炼丹。一方有病者,即提药囊至其家,无不全活。晋太康八年中元节,乘白龙上升。邑人即所居立祠以祀,称为凫山之神,祈求皆应。

旌德仙山——凫山

嘉庆《宁国府志》为窦子明在旌德的仙踪圈了两座山,一是县治祖山栖真山,再则是成仙地凫山。

栖真山,在县西五里,昔窦子明曾居此山,其坛迹存焉。长孙迈所述《神仙传》,子明既来江左,晋元帝嘉之,拜陵阳宰。在县三年,民服德化,后弃官寻访名山,搜采奇药,至徽水之阳,结庵西山,炼丹高岭焉。

凫山,一名石凫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有白龙潭、梅溪出焉,有巨人迹、马蹄石、捣药臼,俗传陵阳子明二女化青凫随父仙去,故名。又云子明初炼丹于栖真山顶,后游凫山,遇一隐者相与为友,俱仙去。

栖真山,又名西山,高600米。凫山,主峰1087米。前者是县治祖山,后者是旌德县东最高峰。让窦仙光临这两座山,情理相宜,居心良苦。

旌德民间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千余年来加工成这样一个文本:

西晋太康年间,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寄居江左。相传沛(今江苏沛县)人窦子明因避乱出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后就任陵阳(皖南之地)主簿,因愤世嫉俗,不久弃官,与妻费氏及一对幼女来到旌德栖真山采药炼丹。他们住在山顶石窟中,旁辟晒药坪,砌有炼丹灶。窦子明每天披星戴月,在山崖洞边挖草药。回家后,唤妻女用水洗净,在晒药坪上晒干,放进药臼里捣烂,用丹井之水冲浸拌匀,溶成药汤,燃麒麟松枝煮药炼丹。不知炼了多少时日,终于炼成了仙丹。此时,山顶瑞气浮动,空中祥云飘拂,有一青凫翩然而降,驮上窦子明及其妻女,乘着瑞气,从山顶飘摇上升,飞入县城东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窦子明和妻女入山后,垦山辟地,饲鸡养犬,耕樵度日。他们看到山下有很多贫病交加的穷人,十分怜悯,乃终年累月攀崖跨涧,为贫病之人采药送药。忽一日,子明在山溪边寻药,遇一白发隐者,遂相与为友,后一同羽化升天。不日,其二女亦一个抱鸡,一个携犬,骑青凫升天。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所有资料求证的就一个意思:窦子明是在凫山成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和果,都俱全了。

《说文解字》对“仙”的解释是:“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注:“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山林是道者避隐合药之处,“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葛洪认为归隐山林是一件很庄重、很神秘的事情,“名山为合药之所”,是炼丹的首选之地。为道之士“莫不飘渺绝迹幽隐山林”,远离俗人俗世,才具备成仙的条件。

窦子明由西山而凫山,就是这样一个行动轨迹。不知道葛洪的理论,可是追随子明到旌德之地考证后得出的结论?

据传,唐代诗人李白亦曾到过旌德地,听了窦子明炼丹成仙的传说,羡慕不已。后来,他在游览宣城敬亭山时,还念念不忘,一心想学窦子明炼丹成仙。有诗为证: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 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

李白对葛洪、窦子明炼丹成仙,一直心存向往。其《石壁山》也表露了这种追道成仙的思想。

石壁望松寮,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石壁山》)

因了窦子明的传说,后人就把他成仙的山称为石凫山(凫山)了。

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

旌德流传这样一个俗语:“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

要解释这个俗语,得大致弄清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初建凫山殿的时间,二是旌德建县的时间。

1992年版《旌德县志》载:“宋代梓山东岳庙和凫山殿,香火盛极一时。”也就是说宋代已有凫山殿了,始建时间可能更早。

旌德建县时间是唐宝应二年(763)。

传说窦子明成仙时间是晋太康八年(287)。

比较这三个时间,“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情理上完全站得住脚。

中国古代“神”“仙”是连在一起出现的。成仙的窦子明要继续造福地方百姓,那就得在人间有个居住的地方,让有所求的人随时随地能与神对话,达到有求必应的目的。于是,时人就在石凫山中窦子明曾经生活的地方,建起凫山殿,塑起子明像,烧香诉愿。

嘉庆《旌德县志》载:

凫山殿,县东十五里,元元贞年建。山有门、井、龙潭、马迹在焉,即陵阳主簿窦子明放白龙处。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7)建的凫山殿,位于今天旌德县俞村镇杨墅村梓干里村民组,以前有居民点时就称“凫山殿”。

明弘治进士凫阳人汪坚(字子固,号青峰)《邀友人登山诗》云:

子明二女吞金丹,化为仙凫飞北山。 仙凫不知何处去,山名千载留人间。 五更曙色浮青塔,六月寒威侵古坛。 今日与君登绝顶,神游碧落欲忘还。

从宋至元到明清,凫山殿究竟修了多少次已无从考证。不过清时重修凫山殿的石碑还保存在杨墅村,只是字迹漫漶,不好辨认了。

1992年版《旌德县志》载:“建国初期,全县尚存梓山观音庙、上阳庵、延寿寺、圆觉庵、展旗山开法寺、胜因寺、凫山殿等大小寺庙观13座。”至于凫山殿最终倒塌的时间,推算起来大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清代重修凫山殿碑

今天,凫山殿虽已成为瓦砾乱石堆,可石凫山上巨人石、龙潭、捣药臼等仙迹尚存。潭边巨石曾镌宋丞相刘义温“白龙潭”三字,后毁。眼下,凫山殿遗址已隐没于无节制生长的竹林中了。

今天,凫山慈湖堂重修了一座庙,旌德不少人误以为就是过去的凫山殿。其实二者完全不同,嘉庆《旌德县志》对慈湖堂同样有解释:“县东十八里,明宣德年建,嘉靖年重建。”比凫山殿历史晚了好几百年。

在旌德,与窦子明有关的寺庙不只限于凫山殿、慈湖堂,还有白华殿和栖真山西竺寺

嘉庆《旌德县志》载:“白华殿,县东三十五里,石凫山半岭,明嘉靖年建。”

山人项衢《偕友登山诗》:

须臾踏上最高峰,万里乾坤一望中。 当日窦仙飞化后,不知今古几人同。 烧丹道上化青凫,留得山名千载呼。 今日共君追旧址,壮哉不亚昆仑图。

栖真山西竺寺,嘉庆《旌德县志》记为“康熙九年(1670)知县茹鄂侯建。”孙郁写有《访子明遗迹》诗:

削壁开龙藏,层梯路可寻。 飞岩悬瀑布,晚日上琪林。 且倚红藤杖,聊为白石吟。 桐疏低欲坠,竹密细成荫。 客作新秋意,僧怀出世心。 大参诸品外,卓锡最高岑。 贝叶摊髹几,绳床横素琴。 山空无俗籁,谷静有鸣禽。 太白诗仍在,子明迹未沉。 石屏丹灶冷,凫岭翠涛深。 尘劫连沧海,浮名役古今。 遥看云起处,齐作凤鸾音。

邑人汪士鋐《同施侍读闰章游西竺寺》诗:

萝磴招筇屐,香林路几盘。 晓钟孤壑满,初日万松寒。 茗惬清泉赏,花余浅夏看。 沙城坚夙约,长忆此林峦。 施闰章亦有《旌阳西竺寺》诗: 寺占栖真地,春阴岩际归。 泉根来处远,峰顶到人稀。 山郭入深翠,仙台知是非。 夕阳看不足,半岭又云飞。

朱正杰的《月夜登栖真山》则更具浪漫情怀:

天风吹我袂,直上暮岩端。 足下云千缕,怀中月一丸。 松声清鹤梦,花影冷仙坛。 会待浮邱客,飘然共驾鸾。

不难想象,窦子明和凫山殿,在追道之人和地方百姓心中是怎样一个地位,它的影响又有多大?

凫山殿遗址位置图

慨叹“游山谁可游,子明与浮邱”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李白,可谓如醉如痴。汪坚等一批文人雅士均是一批忠实的粉丝,无论烦恼与否,都想来一次“身傍丹台梦亦仙”(袁启旭《西竺访月峰上人》)。生活在困顿之中的黎民百姓,更多的是把凫山殿当成华陀庙、观音庙、龙王庙等百求百验的精神殿堂。今天,面对凫山殿遗址,这样的想法不同程度依然存在。

除了凫山之外,与之相关的地名,旌德不仅有凫山村、凫阳村,还有已然消失的凫山书院。凫山村、凫阳村分别是旌阳镇和俞村镇两个充满活力的行政村,暂且不说。凫阳书院清道光前一直称旌阳书院,只是道光十六年(1836),朱旺村人朱淋捐资重修之后,才改名为凫阳书院,一直叫到辛亥革命后成立新学,书院才改名为旌阳一小。遗憾的是凫阳书院这个名字,今天又被张冠李戴为朱旺村一个老私塾的名称了。

有仙则名,有诗则雅

山有没有名,现在看是知名度,是网红打卡地。古时候那就看文人骚客写下了多少诗文。

有关凫山与凫山殿(庙)的诗,翻翻清嘉庆、道光《旌德县志》还真不少,现摘录于下:

宋元祐五年(1090)旌德知县练毖官闲时寻访过《凫山庙》:

仙人丹成去不返,至今庙貌留名山。 嗟予俯仰随缰锁,尘土驱驰止汗颜。 云烟深处路萦纡,元是真人旧隐居。 我亦放情邱壑久,官闲时得命篮舆。

同为宋代的汪襄(绩溪人),宣和四年任旌德县尉时作《游凫山庙》诗,记述了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军纵火凫山庙,但庙像无毁的灵异事件:

篮舆陟重冈,灵壑极深渺。 崚嶒势居尊,俯视众山小。 楼阁何峥嵘,松桧各环绕。 云古有真人,结茅避纷挠。 丹成独仙去,霞袂轻飘渺。 至今存庙貌,香火事昏晓。 士民夙信向,水旱必祈祷。 图经偶遗逸,终始竟莫考。 宣和辛丑春,强寇干天讨。 旌旗蔽空来,纵火欲一撩。 神仙严卫护,殿宇卒完保。 豺狼随殄灭,父老惊绝倒。 酹酒谢神贶,鼓吹绝云杪。 我来肃精诚,瑶阶瞻睟表。 聊记灵异迹,避间一挥扫。

经过宣和年间的兵火,凫山殿的灵验度在百姓心中更加坚不可摧了。

凫山的山、石、泉、木,风光旖旎,是文人雅士寻幽觅胜的佳境,汪坚《游凫山》就有点乐而忘返了:

石凫之山拔南州,千状万态真奇幽。

稚峰笔立中天秀,青苔远揽吴山秋。

白华仙人遗旧址,灵风飒飒吹香芷。

下有龙潭千尺深,春雷一震兴云雨。

晴风佳日色更妍,呼童携酒登其巅。

一声玉笛来孤鹤,万顷烟花迷远川。

却扫青苔坐白石,石间历历有仙迹。

吾欲从之不可得,把酒临风三叹息。

松坞先生意气豪,邀余又饮山之坳。

世间万虑都澌尽,不觉归来明月高。

年代久远的凫山殿屡建屡修,当属建筑常态,南宋李宏写《凫山庙(有序)》就有点田野调查、保存记忆之意了:

显道庙,盖晋之隐者,不显其姓,后世无考。时窦子明罢令,炼丹陵阳峰,与之邂逅,遂相与友,往来麻川之望仙、弦歌,徽水之栖真、高岭,皆有迹焉。庙存古碑,具载其事,虽刓裂,尚可读。政和间赐额,乡人因大其祠,以歆朝宠、答神贶。今碑已徙置楼基下。里有裘氏者,年八十余,尚能言之,乃悉如前所说。予惧后人无所考征,辄成长句,以记其实,庶几传信矣。 凫山高与苍旻齐,根盘百里雄坤舆。 油然出云为风雨,泽周一境无凶饥。 重楼复殿踞山腹,蜿蜒攫护神之祠。 威灵如在骇闻听,至今父老能言之。 断碑刓缺尚可读,湮埋岁久人谁知。 高高一峰独秀出,上有蝉蜕真仙居。 仙闻尝任石埭尹,化流德洽真民师。 持竿戏投白龙饵,隐雾深韬玄豹姿。 手披蕊笈校丹篆,足蹑飞升腾紫微。 相逢邂逅一笑粲,真将莫逆论心期。 从兹来往因无间,遗踪所至犹可推。 弦歌标乡里犹在,望仙记石名独垂。 栖真奇伟曾税驾,绝顶尚留丹灶基。 近郊眢井数盈九,石甃坚深端可窥。 神既庙食还旧隐,仙亦偶坐应祷祈。 合堂荐享异肴蔌,乞灵修敬倾里闾。 政和天子谨祠祭,郡县有请咸弗违。 一朝飞章达旒扆,往往乙夜曾躬披。 俞音载锡降芝简,宠贲徽名昭典彝。 神兮仙兮服君赐,福庇斯民无已时。 仙将出游神速往,霓旌绛节相追随。 神既来归仙至止,衮衣羽帔瞻光仪。 繄予顶谒亦云屡,淋漓醉墨聊一挥。 词虽芜颣事摭实,庶几传言祛群疑。

凫山殿遗址

同时代王鸣盛的《游凫山》纯为赏景抒情之作:

舒凫本水禽,塌翼同斥鴳。 忽作高举形,轩翥在云汉。 我行入山深,险艰饱所惮。 兹峰尤卓诡,叠巘挂天半。 铁臂断攀登,线路曲萦转。 岩倾巨石出,磊磊坠绝涧。 悬溜裂崖来,千丈触石战。 殷地疑霆惊,飞空类珠溅。 出谷见曦轮,造顶识山面。 决吻复顅脰,非鹅亦非鹳。 流传窦子明,大药于此炼。 蕴真遂遗尘,白日生羽翰。 学仙苦未成,愁辛旅颜变。 鸿驾空紫烟,翘迹徒仰羡。

凫山冬景在清徽宁道窦遴奇《冬日游凫山》中有着磅薄之势:

地以名贤重得名,逶迤数里近旌城。

天空一鸟平芜下,云散千峰画里行。

旭日近含梅蕊出,余寒远带雪花轻。

梵宫此日闲登眺,不减南楼庾亮情。

行文至此,有必要对凫山的地理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石凫山脉,在旌德县城东北12公里,是青弋江和水阳江水系的分水岭。山脉大部分盘踞旌德东北部,最后绵延至旌、宁县界。从旌阳镇螺丝形起,经主峰石凫山(1087米)、东门岗(922米)、鸦鹊山(754米)、无名峰(782米)、云乐大岭头(546米)、罗子山(400米)、乌岭头(709米)、无名峰(832米),止于俞村镇桥埠沙坞坑北侧。走向北东,至罗子山转成近东西向。全长18公里,地跨旌阳、蔡家桥、俞村、云乐4镇,宽从6公里到1-2公里不等,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登凫山顶东眺宁国、南望绩溪、北观泾县,西看黄山。目极百里,气势雄伟,有一览众山小之气势。

石凫山脉(曹积宏摄)

过去,凫山是文人雅集的一个好去处,也是苦难百姓的精神避难所,两者叠加使得凫山一直盛名不衰。今天,凫山的价值既有过往的人文价值,更有绿水青山的金银价值,凫山看云海、凫山望日出、凫山赏杜鹃、凫山观雪景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假如旌德能够综合凫山的山、石、泉、瀑、林、竹及历史文化,科学规划长远实施,把凫山山脉打造成一座休闲养生之山,或许有朝一日可能成为皖南的莫干山

主要参考书目:

1.清洪亮吉、凌廷堪总纂《宁国府志》,黄山书社2007年1月版。

2.清嘉庆陈柄德主修、赵良[雨/澍]总修《旌德县志》,黄山书社2010年6月版。

3.《旌德县志》,黄山书社1992年版。

4.《旌德县地名录》,旌德县地名办公室编,1986年印。

(作者系旌德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安徽省徽学研究会理事、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

Hash:20657b8501a76bbd7bcc36f5d800a0a480ed067c

声明:此文由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