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奇了!皇帝如此眷顾泰顺一座老宅(一)

时光缱绻,我的老屋竟是这样……

我不熟悉的老屋。孩提时我在老屋的天井玩耍过,印象模糊。长大了到外地求学,毕业工作在外。有时偶尔经过老屋的门口,看到满地的垃圾,也就不进去了。

经历了特殊年代,往事不堪回首,父母从来不谈老屋的事情,我一问起,他们闪烁其词,伯父们也从未向我们这一辈讲起一丁点事情,有时只是摇头。

我一直认为: 我家老屋普通至极。我竟错的一塌糊涂!

今年十月一,我探访了久违的老屋,在筱村镇东垟村,这千年古村落里,一座“极普通的老宅”,把一件件文物、古籍整理出来,揭开了老屋神秘的面纱,波澜壮阔的历史

航拍东垟

老屋的背景如此的不简单,我的家族竟如此显赫。

(注:历史原因,收集不完全,以下仅列举部分从这座老厝里走出的人。)

我的老屋——前面是小溪,屋后是大樟树

小溪、卵石围墙、古道

老宅有3为被皇上赐封“儒林郎”

老宅里2人被皇上赐予“登仕郎”

我的老宅有5为在“布政司”为官

这座老宅走出的部分:

林学海,字志深,号安澜,旧字安康,乳名嘉维,庠生,敕封儒林郎。

林正备,号桂芬,字孟雅,布政司经历生。

林秉照,字耀宇,布政司理问衔生、候选兰溪知事。

林秉煦,清布政司经历衔生。

林光霁,字尔怀,号莲轩,庠生,敕封儒林郎。

登仕郎,林学浩,字嘉绮,号养庭。敕封登仕郎

林聚英,附贡生。

林桂荣,贡生

林奕昌,嘉庆8年恩贡

林正逵,道光例贡生。

林学庸,号阴堂,太学生

林学闵,太学生。

林树馨,字少敏,咸丰四年,援例入太学

林佩芳,号德轩,同治五年,援例入太学

林桂馨,字仲全,同治五年,援例入太学

林玉,字玉立,同治五年,援例入太学

林秉均,字希舆,同治五年,援例入太学

林兆鸿,号秋诸,同治七年,援例入太学

林知松,号忍庵,同治九年,援例入太学

林鸿宾,号晚亭,同治九年,援例入太学

林燊,号筠轩,能书,同治九年,援例入太学

林指楠,号卓山,同治九年,援例入太学

林奇峰,号峭厓,同治九年,援例入太学

林学华,号逊斋,同治十年,援例入太学

林德龙,号潜庵,同治十年,援例入太学

林联奎,号星垣,同治十年,援例入太学

林 雅(1914—2001) 原名尔巩,字逸云。生于一九一四年九月十六日寅时,十五岁就读于宁波水产学校,后当交通兵,又考入河北邯郸盐务学校,毕业后,在盐务缉私大队任中队长,调宁波任盐务大队副队长、分区长;鄞县团管区任参谋主任、大队长。一九四八年任十二军独立团团长;一九四九年任台州大陈县县长,后到台湾

林成翝,字钟杰,光绪浙江第一陆军学校毕业

林成命,字林鹒,民国南京中央大学,任职于民国南京中国农业银行,后迁至重庆资中县,在东垟竟成书院南侧建“林鹒图书馆”并购置大量新式图书供学生阅读。

林震铭,留学于美国航空学院。

林震灿、博士学位,台湾大学教授。

林亦芳,博士学位,任职于台湾“文化部”。

老宅的人竟拥有如此之多的田地

(注:清朝本家族账本,下面只是部分)

老屋的人拥有田地种类:

1.官田:属官府或皇室所有,私人耕种、官府收租的田地

2.民地

3.升科:(明清定制谓开垦荒地,满规定年限(水田六年,旱田十年)后,就按照普通田地收税条例征收钱粮。科,科税。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四:"苟可修复故道,不妨动众劳民,万一不可,亦藉升科补之。" 清龚自珍《乙丙之际塾议第二十》:"则历任州县升科,以达于户部矣。" 章炳麟《代议然否论》:"而新疆与东三省,其陇亩往往未升科,纵升科亦必不能过辰沅。")

4.民田:旧时民家私有的田地。与官田对称。

5.官山

6逋免

老屋的人拥有田地分布地区(部分)

1.泰顺县四都

2.泰顺县六都

3.泰顺县五都

4.泰顺县二都

5.泰顺县三都

6.泰顺县七都

7.本庄

老屋的人竟有如此庞大的商业王国

(注:榨油坊、山茶籽种植基地、染坊、烟草等手稿图片尚未整理完成,在这里略去)。

控制木材生意

飞云江畔洪口码头

老宅的祖上与东垟村林氏四房、旁头房等宗亲一度控制了泰顺到瑞安温州的水路码头,控制了木材生意。

洪口碗窑码头

碗窑遗址

清朝洪口渡收租契约(部分)

与清朝木材巨子安徽婺源余家鼎交往甚密,余家鼎多次来泰顺东洋,在东垟村,留下较多余家鼎的文章。

洪口岭脚村——姑妈家,现在飞云湖水下。

孩提时,还经常看到木材从码头编排成木排,下飞云,到瑞安的盛况。想起姑妈对我甚是爱护,不胜感念!

开办粬窑,酿“中国红粬酒”,远销浙南闽东北

至今保存完好的红粬窑厂房

最大红粬窑窑址

清朝粬窑账本(局部),酿造“红粬酒”后,卖“酒糟”的账本

以下内容陆续展示

四、老屋的人竟如此乐于公益事业。

五、老屋的人与皇帝竟如此之近,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老宅里的祖上。

六、老屋的地铺竟如此的美。

七、老屋的人竟如此喜欢读书

千年古村 人文东洋

新东洋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景观, 农耕文明留下的大量耕读传家遗迹,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东洋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的千年古村。泰顺林氏一世祖为唐天祐二年(905)任内阁长史的林建,他唐亡不受梁命,于后唐同光三年(925)避乱举族迁瑞安义翔乡龙须岩下(今泰顺筱村)。

前人给新东洋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瑰宝,历史文化景观有:

龙须岩下遗址、林建夫人韩氏夫人墓、洋头敬胜堂、橹尾古民居建筑群、杨家边土楼群、古刹东奥寺、和乐堂(林昕故居)、狮峰精舍(林新贻故居)、平厝、福府、龙门府邸、卐府(林伯穆故居)、六大古制粬粬窑和酒厂、书斋门楼古街、大厝下、后厝仔古建筑群、古诊所(筱村古医院)、竞成书院(千年东洋书院)、林氏祠堂建筑群、新厝下(龙府、凤府)、祠堂后建筑群、文重桥、三圣宫(陈十四夫人宫)、文昌阁遗址、双子碉楼、西村林氏老厝(林光霁故居)建筑群、外翰第(旗杆底)建筑群、筱岭畲族风情建筑等。

自然景观资源有:五条千年古道、先秦遗址金山寨、石柱笔架山、石镜及大雪尖、望海尖、雷火尖、澄坑大瀑布三叠岩仙岩洞、泠水窟、朝天马岭、金银谷、香坳湖等人文与自然风光,留有数量较多的古代省内外名人诗文吟咏。

我在东洋等你,一直等到你来,感受千年东洋的宽阔与深邃。

在秋风里等风,也等你!

来源:廊桥文化

Hash:ebed6bb548dc044f1eca37a96f6684bc9fce003d

声明:此文由 泰顺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