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融创乐园里面为什么是这5座桥?

江南水乡,水道纵横,船桥相望。如果说,没有“水”就没有了江南的诗意和灵气,那么,没有“桥”,就没有了生活的通达和便利。

无锡这座太湖明珠,曾经就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小城,整座县城原有6288条河道,505座桥,那些架在潺潺水波上的桥,是无锡城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如今,这些现存的桥,还不时的向人们传递着江南的风情和味道。

这几天,在无锡人的朋友圈里,最热闹的莫过于即将开业的无锡融创文旅城,这座承载着无锡人希望与憧憬的,自己家门口的乐园,也有不少人已经提前去体验和感受了这座独特江南韵味又充满国际范儿的现代化的乐园。

经过乐园标志,再向前步行约100米才是乐园真正的入园处,远远就能看到闸机后的大片“水乡小镇”,也是乐园的六大主题之一—运河人家。亭台水榭幽然、小桥巷弄婉转。在这里,错落有致的有5座桥,分别是清名桥、陆墟桥、定胜桥、西施桥和伯渎桥。而为什么会选择这5座桥呢?这5座桥可大有来头。

清名桥

在无锡古桥中,清名桥应该是最有名了,它与所处的南长街运河两岸,是无锡古运河保留最完整的,也是京杭运河上最具代表和最能出彩的亮点。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一部电视连续剧《清名桥的故事》,让清名桥在全国闻名。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清名桥,距今已经有400多年历史了。居住在附近的老无锡人喜欢唤清名桥“运河眼”,因为清名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在水里的影子与拱形桥面连接成一个圆形,就像眼睛,将400多年繁华故事尽收眼底。

清名桥很朴素,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资料记载,清名桥原名是“清宁桥”。因此桥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那时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清朝道光年间,无锡县令张印坦重修桥时,为避讳道光帝旻宁名,改桥名为“清名桥”,并沿用至今。

清名桥在无锡人的心目中,就如同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一样,是无锡古运河历史繁荣的符号。

陆墟桥

陆墟桥位于无锡市惠山阳山镇普照村,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宋1227年,单孔石拱桥,阳山石质地。陆墟桥面上刻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桥的两侧刻有“鹰齿云排红迷桥岸,鸭头春涨绿漫浸柳堤”的对联。

据有关方面的记载:南宋初年,浙江陆羽带领儿子陆墟来到江南水乡安阳山脚下,开荒、种茶、开茶店、发展茶文化。当时其居住地方就是现在的陆区镇,到安阳山去开荒种茶,要绕过一条小河,深感不便。在陆羽去世后,陆墟就在河上建造了一座单孔黄石桥,取名叫陆墟桥。

又一说:汉大夫陆端教民开凿阳山石器,在这里形成集市,为纪念陆端,以其姓而名陆墟。陆墟市形成以后,乡人在陆区港的大成河上架设木桥,便于行人。宋宝庆三年(1227),陆璨取当地的阳山石料,建成一座单孔石拱桥。二百年后,陆墟桥有毁损,神护乡杨家村七品散官承事郎杨叔璵于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重行修建,形制不变。三百年后,清咸丰五年(1855)乡人虞耀池、薛耀明、朱玉福再次重修,形制亦未改。

定胜桥

定胜桥在无锡市南长区贺弄端定胜河上,又称永圣桥,在虹桥和金塘桥之间,连接着虹桥下和贺弄,也连接着没落和盛茂,该桥曾与金钩、玉带、知足三桥齐名,相传明代莫氏花园内四桥之一。现存该桥为清代重建,单孔石拱,东西跨向,桥长26米,宽3.6米,高7米有余,跨径4.5米,拱系纵联分节并列式结构,花岗石和青石混砌,两侧各有桥耳4个,结构坚固,雕饰简朴,望柱浅刻莲花纹。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历史景观的遗存。”定胜桥沿河北起虹桥,南至日晖桥沿河,与贺弄、鸭子滩、张家弄、金钩桥相连。河旁有巷名莫宅兜,据《无锡市志》介绍:“莫宅兜,长街弄附近,原为明代莫氏宅第”。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莫聪和莫息侄叔二人先后高中进士。莫聪任兵部员外、郎中,莫息授工部主事。由于侄叔先后登科,所以弘治年间在莫宅兜附近建起丛桂坊。该坊规制宏伟,在民国初年还比较完好,抗战前因牌坊倾斜危及行人而被拆除。明嘉靖年间,莫氏后人太仆寺卿莫怀古在这里修造府第,挖溪河、叠假山,营造花园,定胜桥是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桥之一。

历史沧桑,潮起潮落。真可谓:定胜河上定胜桥,风吹荞动桥不动。千年时成千年史,人过时逝史未逝。

西施桥

说到西施桥,很遗憾,没有能找到更多关于这座桥的资料,但是,提到无锡,就不得不说范蠡西施的爱情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为了打败吴国,西施被奉献给吴王,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和贡献,最后越国战胜了吴国,而越国的功臣范蠡,急流勇退,带着美女西施弃官出走,来到太湖一带水乡,过着一般草民的生活。在七月初七这一天,范蠡携西施泛舟归隐于五里湖(今天的蠡湖)西施庄,寄情于美妙的湖光山色间,流传下了这段千古佳事。

在太湖边上的老百姓口头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两句民谣:“种竹养鱼千倍利,感谢西施和范蠡。”

伯渎桥

伯渎桥位于无锡市中心南端、清名桥古运河景区内,始建于清末,由地方窑业、茶楼业主等捐款建造,是一座砖砌拱桥。伯渎河与古运河呈“丫”字型交汇,交汇口两河之上分别呈60度角横卧着清名桥和伯渎桥。伯渎原建木板桥,后人改用石板平铺。现在的伯渎桥单孔拱形,桥身高大匀称,跨度及拱径能容大型船只通行,桥墩系花岗石垒筑,上部拱圈拱顶由青砖砌筑,桥面及步阶用石条横铺,北堍连接南下塘,南堍接大窑路。上下桥步阶采用与桥体十字交叉(马鞍式)的布局。26根望柱与护栏板同高,混凝土砌筑,唯桥顶正中东西两侧的二根望柱“鹤立鸡群”,西侧桥顶部有桥名石阳刻桥名。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亶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从陕西歧山周原居地率领部分周人向东南迁徙,最后定居于无锡东南梅里(今无锡新吴区梅村)一带。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 泰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泰伯开凿泰伯渎,俗称伯渎港,那座桥称为伯渎桥,人民世受其利。

每一座桥的背后,都有着或大或小的故事,它们都是“活着”的遗产和档案,它们是无锡的独有风景,它们也是江南特有的符号。它们既构成无锡的过去,也展示着无锡的今天,讲述着古代和现代的历史。当我们今天徜徉于这座充满国际范儿的现代化乐园里,穿梭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更是一种传承吧。(本文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向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Hash:5f8f17c64a74f1c199c34b7e22db2d3b0ec1f375

声明:此文由 这里是无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