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城的四座塔,都去过的朋友举个手

东方文化中,

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

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

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古城绍兴,就有四座塔。

大善塔

大善塔,位于绍兴市区城市广场东南隅(原西营大善寺内)。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南宋庆元三年(1197),寺、塔焚于火。明永乐元年(1403),重建寺、塔。今塔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层,砖木混合楼阁式。塔顶为圆形大藻井,其上用铸铁覆钵盖顶,重约5000斤。缘梯登高,可鸟瞰绍兴古城全景。清咸丰年间,塔刹、腰檐、楼阁均毁于兵燹,塔身犹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建于大善寺内,故名。今寺毁塔存。塔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4年),屡兴屡废。今塔重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重修。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六面七层,高40.5米,底层边长3.8米,底层六面均设壸门,二层以上两面相对辟壸门,余设壁龛。顶施藻井,上置铸铁覆钵。塔外檐已毁。塔中空,原有梯可登临,现已毁。塔砖多刻“绍定戊子(1228)重修”字样。1957年局部整修,仅存砖砌部分。

大善塔为六面七层砖木结构,高40米,曾经是绍兴城内最高建筑物。塔内原置有木梯,缘梯可登临塔顶眺望全城。底层六面及以上诸层二面均设火焰形壶门,其他面为佛龛窗。塔顶为圆形大藻井,以铸铁钵覆顶,钵重2500公斤。民间传说塔顶产藏有定风宝珠一枚,大如龙眼,可保绍兴免受巨风之灾。可惜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殃及大善塔,将塔内木梯、楼阁及腰檐等焚为灰烬,塔刹无存。唯塔身内壁砖块上“绍定戊子重修”字样犹可识。

1957年,政府对大善寺进行全面维修,塔身基本保持原有风貌。与大善寺同龄的越中古刹大善寺,则于1970年被拆除 ,以其址建造百货大楼。塔屡兴屡废,现存大善塔为1957 年大修。塔六面七层,底层边长年3.8米, 壁厚1.6米,以上逐层递减,木檐砖砌楼阁式。每角设有砖砌圆柱,柱卷杀成梭形,上置砖质圆形栌。平座四铺作,腰檐五铺作,砖质扶壁拱,木 质华拱。残存的木构腰檐在1957年大修时被拆除。塔内的木搁栅、木楼板早年已毁,仅存砖洞。第二层南向残留砖砌楼梯,为原登塔入口。塔第七 层有菱角牙子与浑面砖叠涩的穹窿顶,顶面置铁质覆盆。据实测,地平面至覆盆顶高40.5米。

旧时绍兴民间有联曰:“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及言绍兴城内古小江桥与古大善塔相映成趣之美。如今大善塔周围已被高楼重宇所困,昔时船头“撑篙”屹立之势已不复存在。而踞小江桥之北首南眺大善寺雄姿,仍不失为最佳观赏方位。

观大善塔最佳处,一处塔东北半里的小江桥墩,此处观塔,在圆洞石桥、北后街的古式民宅背景下,大善塔方呈绰约之态;另一处在大善塔东三里的广宁桥上。广宁桥西,水面宽阔,沿河两岸青砖瓦房,透出些古城绍兴特有的韵吴,烟波浩淼,又有卧龙山作屏障,因此广宁桥上观大善塔,大善塔可享受“风韵独秀”四字,或者可以说:大善塔之秀,广宁桥上饱览尽收。

应 天 塔

应天塔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城区南部飞来山之巅。1957年8月16日,绍兴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8月29日,绍兴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全县第一批29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4年,绍兴市人民政府为保护这一文物古建筑,拨专款予以整修,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路秉杰教授为塔的修复作复原设计,著名士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受聘为顾问。整修期间,专家对塔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及构造等作了考证和调查,并对全塔进行了测绘,详细记录了各层形制、结构及形式。在考察中还发现了许多题记和砖铭,以及塔顶唯一保存于今、上铸明嘉靖十三年之年号的塔刹构件之———铁铸覆盆,为塔刹复原设计提供了较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据旧志记载,应天塔为晋末沙门昙彦与许洵两人同建。昙彦其声名不得而知,许洵则是响当当的人物。作为东晋名士,当年他随任会稽内史的父亲许?定居绍兴时,与王羲之、谢安、名僧支道林等素为友善并颇多交往,且参加过那次颇负盛名的兰亭聚会。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塔尚未建成,许洵却因病亡故,工程因此耽搁了下来,后在岳阳王萧蔡师的参与下终于建成。塔成后百余年(公元473年),惠基法师在飞来山上宝林寺,塔遂成寺内建筑。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宝林寺改名应天寺,塔亦随寺,改名应天塔。

与大多数名寺名塔所遭遇的命运一样,见证了近700余年历史沧桑的应天塔,亦经历了多次毁而重建的坎坷。应天塔大的毁而重建有两次,一次在北宋乾德初年(公元963年-公元968年),一次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现存的应天塔便是嘉靖三年那次重建的遗物。作为越中著名胜迹,应天塔曾引来历代众多文人名士的登临咏赋。乾德初年重建后,著名政治家、北宋宰相王安石慕名登临并留下了《登飞来峰》的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为绍兴古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应天塔其实就是一把标杆和尺子,标志和丈量着绍兴这块土地历史文化的标高和厚度。

应天塔在市区塔山而立,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平面为六边形,7层,。塔身用砖石砌成,内置缘梯,外檐、斗拱用木制,各层转角处砌圆柱倚撑,每层均有门通向走廊,走廊外设木制栏杆。塔身由底层向上逐层缩小,造型庄重,色彩协调。

文 笔 塔

文笔塔,位于绍兴市区蕺(音jí)山之上。为当代新修的风水塔

据史料记载,蕺山原有一塔,因蕺山又名王家山,故此塔名为王家塔。该塔建设的具体时间不详,但是根据明朝嘉泰《会稽志》尚无有关此塔记载,而清《乾隆府志》地图上已有该塔的情况,专家据此推测王家塔应该是建于清朝初年。

1942年,绍兴沦陷后,古塔遭劫。日寇在蕺山上修建碉堡,强行拆毁古塔,从此王家塔不复存在。

现塔为2003年新修。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蕺山上原有蕺山书院,文风颇盛,是绍兴文化气息最浓郁地方之一,故将新塔命名文笔塔。

文笔塔又名王家塔,是蕺山的标志性建筑,与府山飞翼楼、塔山应天塔成三塔鼎立之势,构成绍兴古城上空的美丽画面。

“文笔塔”为砖混结构,呈八边形,塔基每边长4米,塔高36.8米,外观五层,内实七层,有双梯贯连上下,呈晋代风格。登塔四顾,古城风貌水乡景色可尽收眼底。

永 和 塔

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诗《好的故事》中,曾经写到山阴道附近的塔。但我们已无从考据出它的具体位置了。

现在的永和塔位于山阴道旁的小亭山上。外观七级,内实八层,总高七十三米,建成于2004年。其功能既为景观,又为观景。亭山峰峦起伏,万绿丛中,朱檐耸峙;南河碧水逶迤,波光闪处,塔影摇曳。登临塔顶,极目四望,车水马龙的城廓城市和竹树人家的湖山田园尽收眼底。

永和塔建筑风格为仿宋形制。塔名永和,既取意于东汉永和五年马臻开凿鉴湖和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写就“天下第一行书”这二件影响绍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事件,亦寄寓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从绍兴市区去永和塔,可出偏门经山阴路到亭山立交桥,沿外环路往东;也可从解放路出南门到天镜桥,沿外环路往西,至小亭山山坡,驾车经盘山公路或徒步沿石磴拾级而上,均可殊途同归,汇于塔下。但游人还须先经“云淡天高阁”盘曲而上,方能真正到达塔前。

塔内一至八层,以壁画瓯塑漆雕木雕、挂屏、竹简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亭山和山阴道一带的山水田园风光,以及以此为题材的名家诗文与历史掌故。

塔内既有传统扶梯,也有电梯上下其间,游人可依据各自的体力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顶层还备有观光望远镜可供览赏。

Hash:6eacf877c89f1a28c540e38880f56b3804f2d134

声明:此文由 绍兴悦动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