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故里的书法名家何文龙作品欣赏

中国汉字故里——洛南,早在黄帝时候,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何文龙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然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谱系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运用线条去追求和张扬其自由的艺术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何文龙的书法堪称一个典范。他既是一位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守望者,也是一位在一带一路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践行者。

何文龙,男,汉族,1984年出生于洛南县,中共党员;笔名:逸云,号逸墨轩主,陕西省英才委员会,联合国友好协会一带一路委员会专职书法家;(香港)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实力派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清大华文书画院院士、中国东方艺术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中国世纪大采风书画院陕西分院副院长、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仓颉园位于陕西省洛南县城关镇人民路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景园浓缩和演绎了仓颉造字的历史遗迹与传说,自东向西依次有奎星亭、云雀园、仓圣广场、雕仓颉像、仓颉纪念馆、阳虚跌瀑黑水潭、竹雨石屋造字遗迹等,一条宽畅的地书步道和两侧的小步道有机地串珠着各个景观景点。景园极富传统的北方园林风格,厚重简洁但不失精巧和现代感,将“仓颉造字”以及山石字画,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形成文化氛围浓厚的景园。仓颉园彰显了洛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观赏寓教于乐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清朝道光元年(1821),洛南知县王文森从民间征集拓印本,摹其字刻于石碑、竖于山下,现在这块石碑保存在洛南县博物馆。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县伊允桢、诺敏在县城东街创建仓圣祠,如今,祠堂犹在。而清代洛南知县陈尔弗题写洛南八景之二景“阳虚鸟迹”、“无扈凤图”均为仓颉造字内容。

古往今来,《荀子》、《吕氏春秋》、《河图玉版》、《策海》、《史记》、《路史》、《述异记》、《辞海》、《中国通史》、《洛南县志》等文献史料对仓颉在洛南造字都均有详实的记载,历史事实证明,仓颉是中国汉字的创始人,洛南是中国文字的发祥地。现代国学大师文怀沙也曾题字“洛南是仓颉造字的故里”。为了弘扬这一历史文化遗产,陕西省商州市洛南县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仓颉园。

如今,仓颉文化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招牌,洛南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打响仓颉造字这块金字招牌,着力塑造洛南作为中国汉字故里的品牌形象,利用这特有的文化资源,精心挖掘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用仓颉文化包装洛南,宣传洛南,提高洛南的对外知名度。1997年在各级领导重视下,该县组建成立仓颉艺术研究会,举办各种展览,开展讲座研讨等活动;

近几年,该县结合城镇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斥千万巨资树起了仓颉像,建成了仓圣祠、奎星亭、云雀园、仓圣广场、仓颉纪念馆、阳虚跌瀑黑水潭、竹雨石屋造字遗迹、仓颉大道等旅游景点;宣传文化部门聘请国内一流专家精心打造出了大型诗舞剧《仓圣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去年,仓 颉造字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民间,该县石门农民王聪芳巧妙构思,利用麦秆画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仓颉造字的情景;为缅怀人文先圣,

弘扬仓颉文化,今年4月,由县委宣传部策划,该县首次举行公祭造字始祖仓颉典礼,该县各套班子领导,各部门、相关单位代表及群众千余人参加了活动,省、市媒体争相报道。目前,以仓颉造字在洛南、中国汉字故里为主题内容的多种文艺表演、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活动日益繁荣,仓颉文化旅游纪念产品不断出新,该县已将以仓颉文化为主的各类学术研讨列入建设陕南文化强县的重要内容。 在仓颉造字的这块热土上,深邃悠远的仓颉文化已与时代精神,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在仓颉文化的映照下,洛南人民正走向灿烂的明天。

Hash:877b9dc7738ece1c9b226e970154328c56058589

声明:此文由 商山逸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