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寻京郊红色第一丨山沟沟里的小村庄,为何会成为平北红色第一村?

北京城区向北70余公里,

燕山腹地一个小山坳中,

有个叫沙塘沟的村庄,

村庄虽小却大有名堂,

这里浸润着浓厚的红色基因

铭刻着革命的红色印记,

被誉为“平北红色第一村”。

平北,

北平(北京)以北、

张家口以东、承德以西地区。

抗日战争时期,

平北地区的村庄很多,

山窝窝里的沙塘沟,

为何会成为红色第一村?

走进平北红色第一村纪念馆,

去寻找其中的答案。

走上石阶,

进入一层展厅

入口处红色荧幕上的文字,

将人们瞬间带入那段烽火岁月之中……

平北地区的抗日工作,

始于1938年。

八路军四纵队挺进冀东时,

途经平北,

建立了滦昌密临时联合县政府,

张书彦任县长,

刘国梁任工委书记,

他们大力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共产党员,

组织救国会,拉起游击队。

当时的平北地区,

被伪华北、伪蒙疆、伪满洲国三个伪政权包围,

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难度很大。

十三陵后山地区,

包括沙塘沟在内的七个村,

当时属于昌平,俗称“后七村”,

这里是共产党和八路军

开展平北抗日斗争的最初基地。

沙塘沟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村落,

虽然只有二十多户人家,

但男女老少齐动员,

抗日工作样样走在前。

1938年12月,

刘国梁等人介绍村里张福、张朴加入共产党,

随后经他们二人介绍,

张瑞、张银、张殿、胡殿鏊也入了党。

那时入党不敢公开,

捅一下胳肢窝就表示愿意。

入党之后,

不能告诉父母、妻子和儿女,

极其慎重和保密。

当月,

六位党员组成了党支部,

这是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党支部虽然是秘密的,

但却积极发挥堡垒作用,

他们到外面去筹集军粮,

半夜悄悄运进山,

藏在沙塘沟的一个山洞里,

等八路军来的时候拿出来作为军需。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

村民团结一心,积极抗击日寇,

游击队从后方支援前线,

儿童团站岗放哨,

妇救会做军鞋、缝补军装。

当时平北有个“抗战支前六姐妹”,

村民闫来荣就是其中的成员,

她为八路军战士缝制过数百双军鞋,

还将四个儿子都送去参加了八路军。

那些缝制的军鞋,

在展馆中便能得见一二。

除此之外还有碾子、大刀、草盘,

牛皮文件、粗布军装、饭盒茶壶等等。

纪念馆中的件件实物,

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

留下了一段段红色故事。

在纪念馆的展览中,

我们还发现了记录一场艰苦鏖战的场景。

1940年5月,

白乙化率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

从平西挺进平北,

在沙塘沟被伪满洲军三千余人包围。

党支部带领乡亲们,

冒着枪林弹雨,

送弹药、抬担架、救伤员,

八路军和老百姓团结一心,

整整激战一天终于打败了敌人,

取得10团进入平北的第一个胜仗。

这一年,

平北抗日根据地正式建立起来,

成为连接平西和冀东两大根据地的战略走廊,

而沙塘沟党支部,

就是平北根据地的第一个战斗堡垒。

根据地建立之后,

八路军抗日力量日渐强大,

引来了敌人疯狂的围剿和扫荡。

沙塘沟村民没有被吓倒,

在党的领导下,

灵活开展敌后游击战,

有效打击敌人,壮大抗日武装

在不断的斗争中,

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党的队伍,

仅沙塘沟村,

就有超过八成的年轻人参加了八路军,

他们在平北以及更远的地方,

为新中国的建立抛洒青春和热血。

长城巍巍,铭刻着不朽史诗,

妫水汤汤,述说着壮美传奇。

沙塘沟没有忘记这些革命先辈,

在村内英雄广场之上,

修建了一座英雄谱,

来纪念峥嵘岁月中,

那些长眠于红色热土的英烈。

抗战的硝烟已经远去,

沙塘沟的名字和那些英烈一样,

不仅没被人们淡忘,

反而变得更加响亮,

它不仅是 平北抗日的红色圣地,

更是一个青山环绕的秀美村庄。

近年来,

沙塘沟致力于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在村口设计了栩栩如生的立体壁画

村中打造了消息树、藏粮洞等红色体验地。

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回顾抗战岁月,缅怀先辈功业,

聆听革命故事,踏寻革命足迹,

在这片青山和热土之上,

感受激荡人心的红色文化

领略平北抗战的辉煌史诗。

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

沙塘沟还注重“红与绿”的融合发展,

开办农家乐、发展民宿产业,

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

深山中的小村庄有了新的更好的发展,

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温馨提示

场馆地址: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沙塘沟村

开放时间: 08:00—16:00

门票价格:免费

责任编辑:小美

Hash:3299ef23e0e08e4fd18668aff1522721c3bef949

声明:此文由 北京美丽乡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