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场战役,奠定中俄三百年边界

在17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守备空虚,一度遭到沙俄的渗透与侵略。在长达数十年的战争中,围绕着雅克萨城堡的两次大战,对后来中俄两国二百年边境划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清朝方面,这次大战被迅速遗忘,城堡废弃,边民内迁。这个一度被遗忘的城堡在什么位置呢?当年在这里居住的百姓又流散到了何处呢?

雅克萨与同一时代的宝岛台湾一样,长达三十多年被外国殖民者窃据。1650年,哥萨克攻下了雅克萨城堡,并将这里原本的木质结构的城堡改造成了具有更强防御力量的棱堡。

在康熙二十年(1681)之后,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清朝政府有力量和精力来解决东北地区窃据的俄国势力。由于俄国哥萨克已经在这一地区盘踞了三十多年,因而和平谈判的方式显然是断无可能的。因而清政府决定以武力驱逐东北边疆的沙俄入侵者。

康熙皇帝于二十一年(1682年)出巡东北,视察吉林等处防务,并在吉林乌喇(今吉林市)修造战船,调集汉族流人充当水手。在不久之后清军攻入台湾,有一支福建地区的藤甲军和水师部队一同被调遣到了雅克萨前线。

经过周密的准备之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6月,清军围攻雅克萨城,在突围无望后哥萨克选择了投降,在清军对他们宽大处理,拆毁了雅克萨棱堡后并将俘虏释放,然而两个月后哥萨克卷土重来,再次夺去了雅克萨,并在这里驻兵近千人。因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清军发起了第二次对雅克萨的围攻。

由于清军采用了围困战术,战役一直持续到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城中困守的哥萨克伤亡惨重,被迫投降,承诺永不犯边。双方随后在尼布楚签订合约,双方以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为界,确定了清朝近三百年的边境范围。

经过了两次对俄雅克萨反击战,在这里盘踞的俄罗斯武装被强行迁走,一部分被俘投降的哥萨克更是被划成阿尔巴津人被加入了旗人的队伍之中,长期居住在北京城里。但是在反击战结束之后,雅克萨之战仿佛成为了一场“被遗忘的战争”。

诚然,这场战斗的规模相比于同时代的平三藩、平葛尔丹来说,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似乎都是不值一提的。甚至到了乾隆朝,自诩“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也难以说清雅克萨与尼布楚究竟主权归谁说有,到了要黑龙江将军派人查验的地步。而黑龙江将军对这片地区的态度也是任其荒芜,这个城池的原住民已经被迁往了黑龙江以南的嫩江流域,这也为后世外东北人口空虚被沙俄趁虚而入埋下了伏笔。

1856年沙俄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机会,撕毁了《尼布楚条约》,派兵侵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地区,并在之后的中俄《瑷珲条约》中强行将黑龙江以北的地区尽数割去,而早已人去城空,早已被拆毁的雅克萨地区也因为地处黑龙江北,而变成的俄罗斯的领土。

今天,这个地区的居民点名为阿尔巴津诺,居民也都变成了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世事变迁,就像是汩汩流动的黑龙江水,让这一切变迁都变得遥远,模糊。

在俄国侵占了雅克萨城池之后,原来的住民一部分遭到哥萨克的屠戮,一部分则辗转流散到了南边的嫩江流域。其主要分散为两个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在今天的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首府尼尔基镇的对岸。而村名则依旧为达斡尔部众对雅克萨城堡的原称“阿尔哈沁”(即阿尔巴津)。

另一部分人则继续南下,将部众转移到了齐齐哈尔城的对岸,在齐齐哈尔城的西北建立村屯,村名雅尔斯,也就是今天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雅尔塞镇。雅尔斯即阿尔巴津城的满语名称雅克萨的同音词。这也是达斡尔人古老的地名命名方法。

达斡尔族除了征战奉令从军外迁的,还有一些村屯外迁的,据达斡尔族的著名学者卜林考证,齐齐哈尔嫩江西岸的雅尔塞屯,就曾举屯外迁。雅尔塞是以城名雅克萨转音的屯名,以此纪念故地。

传说雅克萨城城民拉甫刻汗和倍勒尔在抗俄战争中率部抗敌立下功劳,后来南下到嫩江西岸建雅尔塞屯,清廷得知拉甫刻汗和倍勒尔有功,遂将该莫昆部落大批调入京城守卫皇宫。此后,吴然莫昆族人陆续迁居到雅尔塞,并生活到了今天。

这场发生在清朝与沙俄之间的战争绵延数十年,最为激烈的就是这一战役就是雅克萨战役。两个新兴的且有强烈开疆拓土意识的政权:沙皇俄国和清朝,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碰撞。

这场战斗也对此后的东北亚局势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而原居于此的居民,自此远离故土,南下定居,这些能征善战的居民屡次征调,平乱开疆,将雅克萨之战的精气神流传了下来。

Hash:d32f2a70688230fef9db3475bb4e9416f22a8c71

声明:此文由 清風明月逍遥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