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张姓发源地惊现清朝六品官员豪华大墓和140多年前的书稿真迹!

清朝六品官员是什么官?

筠连姓张的有什么关系呢?

140多年前的手写稿是什么样?

修建的豪华古墓地震影响了吗?

请看筠连百姓网探访的珙县神秘之地----古称“珙邑育贤乡”。

据权威部门所属的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国6150个姓氏中,张姓现有0.954亿人!占全中国汉族人口总数的7%!是仅次于李姓(1.015亿)和王姓(1.009亿)的第三大姓氏,足见张姓人口数已经相当庞大了!

(腾达镇小溪村卫星图)

筠连的张姓人口有多少呢?应以万为单位计数了吧!大家知道吗?筠连县腾达镇的小溪村和海灯村,是有史以来张姓人的筠连县境内最早的聚居之地。今天,小溪村依然居住了数千张姓人,海灯村略少,只居住着数百人。

(腾达镇海灯村实景航拍图)

小溪村和海灯村张姓人的先辈们又是由哪里迁居而到筠连呢?遇上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筠连百姓网探访了筠连张姓发源地。我们去的这个地点,是位于宜宾市珙县境内一个历史中被称作“育贤乡”的地方。关于天下张姓初始发源地,一种说法是河北清河,一种说法是湖北孝感。据传,古“育贤乡”的张姓始祖就是在四百多年前由湖北孝感入川而来。

进入古“育贤乡”的大山,起用了无人机,从空中航拍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层层山恋间,山高林密,林地和耕地层次分明,森林覆盖面积大大超过了耕地面积。我们在山中感觉到这里的天气非常凉爽、空气特别新鲜。

这里的新农村环境建设得非常好,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便民路,村民的居所就像小别墅一样舒适,让我们非常羡慕居住在这里的人,每天都生活在鸟语花香和青山绿树之中,在家里就可以呼吸到植被净化出来的清新空气。

这里山高林密,加上古“育贤乡”的面积那么大,我们要寻找的筠连张姓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联系上了村上的一位张姓大哥,请他为我们的探访活动提供帮助。

首先,张哥带我们到了一处古建遗迹旁,张哥说,这里是张家老祠堂,也称“上祠堂”,是张家发源地的见证之一,这里历经了100多年风雨,如今只留下了石墙。

原来,这里是上百年前修建的张家祠堂的旧址。只见这里有一圈用块石垒成的石墙,屯成了一块平地,生活在山区的古人,用这种建筑方式可以增大地平面的使用面积。经历了多次历史的劫难后,地上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仅留一块平地,台阶上的石板已长杂草,但异常稳定。

随后,张哥带我们来到了古祠旁边一处气势恢宏的古墓墓地,这里长眠着一位清朝六品官员。墓地绿树荫蔽、藤蔓攀爬,前有山门、后有照墙,占地面积约有100平米,全由石头扣合而成。

如此规模的古墓,我们还是第一次见,站在山门外面都能感到一种攫摄人心的震憾力量。时间扫过岁月的荒芜,顽石雕琢成恢宏的坟墓,这里彰显着张氏先辈非富即贵的宗族历史,也蕴含着张氏宗族奋发图强、敢为人先的宗族精神。

墓前距离墓碑数米远处的山门上,有寓意深刻的楹联、更有精美的人物群像浮雕、还有苍劲的“流芳百世”石刻。山门采用巨石为材料,按传统的中国对称样式筑成。外观大气、线条流畅。最近的几次地震没有对它产生任何影响,山门巍然不倒。

墓地后面是一面高大的照墙,墙体由巨大的石条扣合而成,石与石之间的缝隙很小,上下样式层次分明,以浮雕作装饰,足见清朝石匠技术之精湛!为何古代会有这种高规格的照墙结构,我们也不得而知。

在照墙的中上部份,有一块两米见方的石板,石板外侧雕刻了精美的浅浮雕花纹作为装饰,被浅浮雕包围着的是“与石木居”四个大字,字体饱满方正。这些,都意味着墓主的身份绝非寻常,墓里长眠的张姓先辈是谁呢?

这是一座双棺墓,正面的碑体为我们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皇清例赠---六品”!是清朝的六品大官呢,按清朝的品级分类,六品分为“正六品”和“从六品”共六种职位,有中央任职、地方任职、军事官员三类。

中央官 地方官 军官

什么是例赠呢?清朝实行“循例推恩”,为了激励朝廷官员及其家人更好的效忠朝廷,参照官员本人的官阶,把官爵授给官员本人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或妻室称为“例封”,死后的墓碑上则称为“例赠”,“例封”是朝廷对官员亲人授予的一种无奉无职无权的荣誉称号。

墓碑上的“例赠六品”虽然是一种荣誉策封,但按清朝的循例推恩制度,六品只能“例赠”一代人,“例赠”的前提是“例授”(朝廷亲授的官员),也就是男性墓主本人或是墓主的儿子中,须有一位是朝廷亲授的六品官员。

墓碑上还刻有“皇恩承 总督部同 大将军见纳 品顶戴---”等字样,估计这位六品官员是位武官了,清朝的正六品和从六品共计二十一种官职,墓主属于什么官职呢?我们没有资料,其后人也不知道。仅从墓志铭文字中我们还不能妄加揣测。

碑刻上还记述了张姓的历史名人,有宋朝的抗元名将张世杰、有号称“遂宁相国”的张鹏翮。其中张世杰在历史上就是民族英雄,其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张鹏翮是整个清朝268年间四川地区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立碑时间为咸丰十一年,是“修山”完成时间即1861年,距今158年)

碑上还记载了修建坟墓的规格是外繁内俭(简),就是外面修得复杂而墓室简单,张哥给我们介绍,这所坟墓历来都由张家后人严加看管和保护,但还是出现过六次被盗,其实根据墓碑记述,以及后人从盗洞处进入墓内勘察,发现里面非常简单,根本没有任何有价值的陪葬品。

据说,墓主人亲手写了一份手稿,这份手稿现在都还有后人保留在老族谱之中,于是,我们见到了这位精心保存先辈遗物的村民,他打开一个厚厚的塑料胶纸包裹,让我们见到了这本140多年前的古人手写文献---族谱。

整个族谱严重变色,页面四周的边缘都已破损和霉变。书中最前面就是这位墓主写的一个序言,记述了“张公有九世之远而无分居之处”,意思是至此张家在这里已经繁衍了九代人了,并且没有分开到其它地方居住。

还记录了张家小祠堂早已年久失修需要重建,并记录了新的祠堂是由墓主负责组织修建,还详细登记了各家投入的资金和粮食数量。序言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年,也就是1876年,距今已有143年啦!

从这位160多年前的六品大员亲手写的序言中,文字结体丰腴、书写笔力劲健、让我们领略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同时非常感谢这位村民毫不吝惜地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传宝贝”,他保护的不仅是自家的家谱和家史,更是保护了文化古迹。

这里,就是珙县古“育贤乡”,这一片山林中,方圆数公里内曾建立了张姓上、中、下三个祠堂,是筠连很多张姓人家先祖的居住之地,在古代,这里人才辈出,历史源远流长。本次探访活动,还有太多太多未解之谜。

古迹中记载的这三大房是哪三大房?玉家山在哪里?听说百年以前,玉家山还有两位关键人物,一个叫“张仕洪”、另一个叫“张鉴”,还有谁知道这二位先辈的墓地和史料?位于古“育贤乡”的上祠堂、中祠堂和下祠堂是什么关系?

请知情者长按下方二维码提供线索,我们筠连百姓网会再次来访!我们通过现场拍摄、史料查找,可帮助持续梳理氏族文化让家族文化广为流传。

(长按二维码,交流以上问题)

(长按二维码,交流张氏族史)

特别说明:本文根据有关要求特别略去墓主人姓名和具体地址

Hash:0d00fb60bf5657fafa3a95ee17fc3bb6d9c626fa

声明:此文由 筠连百姓网v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