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发现清朝武举人墓,专家刚挖一半,墓主后人就拿着族谱赶来了

余秋雨先生曾说道:“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我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数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非常多时代的更迭。每一段曾在过去绽放过光芒的时期,都是无比值得人们进行探索的历史。

为了探寻那些深埋在地下的痕迹,考古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当碰到了那些被人们无意中发现的古迹时,专家们更是会第一时间前去进行勘探和保护。任何一份史料的发现,都有着极其珍贵的意义。

201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施工正在安徽阜阳热火朝天地进行着。随着孩子们的成长,镇子里的学校已经不够容纳了。这次工程也正是准备建造一座全新的教学楼,在大伙的支持下进展飞速。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巨响从工地里传出,一阵垮塌出现了。而在这之后紧接着的,就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墓重见天日。这时的人们早就不比以前,对于考古意识已经有了十足的提高,很快他们就喊来了当地的专家们。

经过一番详细的勘探后,考古队很快就确定了这是一座来自清朝的古墓。而让他们惊喜的是,在墓中发现了一顶象征着清朝五品官位的官帽。不过这顶帽子有这些许特殊之处,他并没有文官都会佩戴的翎羽和翎管。就在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当地人告诉了专家,这里的县志曾说过,有一位武举人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听到这里,考古队瞬间就明白了。

在隋朝创立科举制后,唐朝时期也为之扩充了武举这一门科目。702年,女帝武则天下令以科考来选拔习武良才,自此之后无数出色武官通过此条途径获得了一展拳脚的机会。但在唐宋时期,文官依然是社会的主流,直到了明清时期,人们才开始第一次重视起来武举这一种科考,并在民间十分盛行。

武举中第,就是人们口中的“武举人”。据《清史稿》描述,他们可以选择成为武官,亦或是进入皇宫,成为一名“大内侍卫”。明清时期,侍卫第一次被划为了正式官职,并且直接由武举对接。他们负责保护皇宫的安全,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人们口中的大内侍卫,则是其中最高级别“御前侍卫”的别称,官职达到了正五品的地步。

既然明白了墓主人身份,考古队立刻开启了发掘,武举人虽然不罕见,但留下的古墓还是太少。可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正当那些文物源源不断地被发现的时候,一群当地村民跑了过来阻止了考古的进行,并表示十分愤怒。

原来,他们是这位墓主人的后人,为了证明身份还特意带上了自家的族谱。他们一直都知道这里是自己祖辈的长眠之地,并且希望考古队不要继续挖掘,还祖先一个安宁。此时的古墓已经被开掘近半,而且教学楼的工程也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经过一番协商,最终以考古队出资为墓主建立衣冠冢为代价,这群后人同意了考古的继续。

这座大内侍卫墓给专家们提供了非常多珍贵的资料,从清朝史到武举历史都填上了空白,意义十分重大。我们的身边可能还埋藏着许多未被发现的古迹,它们有着极其珍贵的的价值,并在等待着重现天日的机会。而这些,也就是考古学执着的地方,让那些被尘封的历史再一次被人们记住。

Hash:8a82a1f64fca568fad237925b328b2e87253e26a

声明:此文由 历史战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