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章安古镇金鳌山

随着交通和出行越来越便利,我越来越喜欢自驾游了。

前不久,游了一趟章安古镇,拜谒镇上的著名景点——金鳌山

对金鳌山的向往源于读过的一段南宋历史。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兵南下,高宗开始逃亡。由于遭金兵追赶,高宗的船队从昌国(今宁波象山南)启航,次年正月初二始达台州椒江,夜泊章安金鳌山下,驻跸金鳌山善济院,长达半个多月,至十八日离开章安,泛舟去温州。从此,金鳌山遂成名胜,善济院更名为康王庙。南宋以后,常有志士仁人到此凭吊,忧思怀古,以激励斗志。历代文人题咏甚多。

行前照例在网上查相关资料:金鳌山位于椒江北岸的章安街道南部,是章安南紧临椒江的一座小山,因山如巨鳌以形取名,故名金鳌山,山上有宋高宗赵构南渡行在驻跸的祥符寺(又称善济院)遗址,现已被修建成康王庙。

金鳌山山虽不高,却风景秀丽、名声远扬,古人有诗云:“休说三江与五湖,平生心眼此中舒。人人总道浑如画,只恐丹青画不如。”

导航+问路,在章安古镇上转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金鳌山的山门。妻有些疲惫,留在车里休息,我独自一人上山。

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座古朴典雅的牌坊,上书“金鳌山”三个描金大字。牌坊两侧书有两幅对联,外联:“把酒湖山看云逸,登临古迹听松风。”内联:“云间翠色松阴海地,竹里泉声月影笼纱。 ”字里行间透出了一种道家云游世外的幽幽清气。让我又联想起杜牧的著名诗句:“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喃喃赞叹间,正欲前行,牌楼下的一口圆形黄石古井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上前仔细抚看。井沿高低不平,且有无数石孔,像是历尽许多岁月的洗礼而留下的痕迹。

想起网上关于金鳌山的传说,这口貌不惊人的古井,莫不就是传说中大龟四足之一化身而成的古井?更为难得的是这口古井依然井水澄清,探身井口,便觉有一股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鼻子里似乎也嗅到了一点些历史的味道。

告别了古井和牌坊,沿着青石板铺成的山径蜿蜒向上,远远看见一座凉亭俨然立于黄绿丛中。

走近亭前,只见 “望江亭”三个大字书于亭上。崭新的琉璃瓦,雕花的青石栅栏,应该是近年修建的。举目望去,近处是郁郁葱葱的绿树和田野,远处是隐隐约约椒江。

/ / /

边走边赏,不知不觉来到了一座吟咏金鳌山的诗词书法碑墙,十块竖碑一并排列,楷书、隶书、草书,各色字体,或清秀齐整,或龙飞凤舞。驻足观赏,诗词多为古人所作,近年被台州的书法家书写。

其中有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的诗句“鳌山临水一青螺,避寇曾传玉趾过。牡蛎滩回春后雨,飞龙纛映夕阳多。”

也有南宋理学名家孙应时的《金鳌山》:“金鳌山下海门边,万顷澄江涨碧烟。武德郡城知底处,建炎天仗忆当年。从教世事尘埃出,不礙人心铁石坚。一笑清风夕阳里,花开渔棹独延缘。”因为孙应时是宁波慈溪人,且问学深醇,理学、经济、文章并著,道德亦为人称颂,故早在来宁波定居后不久我就有所了解了。

//

碑墙的左边立着一块石碑“金鳌山宋高宗行在遗址”

据说当年金鳌山前有一浅滩,称牡蛎滩。史料记载1129年正月初二这天早晨,赵构一行人从牡蛎滩的大船上下来,直奔金鳌山上的祥符寺。进寺后,高宗在方丈房间的墙上见一首题壁诗:“牡蛎滩头一艇横,夕阳多处待潮生。与君不负登临约,同向金鳌背上行。”

高宗见墙壁上诗句墨迹如新,心中大惊,问寺里僧人:“这诗是何人所题?”僧回答道:“是过客。”高宗心中愤怒,将杯里的剩茶朝壁中诗句泼去。

高宗为何如此愤怒?原来,早在宋徽宗年间,泰州有一人称徐神翁的道士,受徽宗召见,曾献诗一首,即是此诗。回想起南渡奔波所受之劳苦,赵构心中甚是不快,因此愤怒地将杯里的剩茶朝墙壁中的诗句泼去。

史料记载,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追随高宗足迹,拜谒金鳌山。可是当她满怀期盼地登上了章安的金鳌山后,却得知皇帝已经离开了。献金石以证明自己清白的希望破灭了,顿时情绪一落千丈,面对漫天飞雪,满山梅花,自己却孤寂凄凉一人,李清照感慨万千,一腔愁绪,诉诸笔端,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捋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相花。”

“金鳌山宋高宗行在遗址”的上面就是“康王庙”。

登上几个台阶,却见大门紧闭,铁将军把门。轻推柴扉,隔着门缝向里张望,面阔三间,里面摆放着一些“古人”泥塑,如今这种“寺庙大殿”实在是太多了,一看就知道是后来建的,没有兴趣继续寻看,只好转身。

/ / /

在赵构登金鳌山146年后的又一个正月,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也从海上来到了金鳌山,他听说宋高宗曾在金鳌山避难,山上的善济寺中还有高宗衘座,便不辞艰难险阻前往凭吊。在宋高宗衘座前,文天祥痛哭流涕,写下了《金鳌感遇诗》:“厄运一百日,危机九十遭。孤踪落虎口,薄命付鸿毛。漠漠长淮路,茫茫巨海涛。惊魂犹未定,消息问金鳌。”

赵构在山上小寺里呆了十七天,也许他还真有点儿喜欢上了金鳌山的风光。史书记,高宗曾在寺壁题了两首诗,其一为:“古寺春山青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汲泉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另一为:“久坐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人人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日日忙。”身为一国之君,国破,皇家欲亡,惊恐逃难的路途之中,居然能写出如此轻松、怡然诗句,也许他是故意装出来的,为了安定跟随他逃亡的臣子和军民的惶惶之心。

台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129年的正月十五,高宗在章安过元宵节。其时,恰逢两艘载橘船为风所飘,直撞御舟,高宗兴致之中买下了全部橘子,令从官及禁卫军食肉,取皮为碗,倒入菜油,放上灯芯,点灯随潮水放入江中,顷刻之间,风息波平,满江橘灯,犹如数万点红星浮漾海面。章安居民全部登上金鳌山观灯,一派喜气洋洋的元宵景象。高宗看到这个与民同乐的场面,心中非常高兴。”

遥想当年盛景,如今的金鳌山早已不复往日的喧嚣,整座空寂的山上只有我一人。见到的唯一生命就是树丛中一只被我打扰了的小猫咪。

//

离开的路上,望着后视镜里慢慢远去的金鳌山,不禁思绪万千,得诗一首:

《登金鳌山怀古》

小鳌堪载南宋宗?

强笑亲民雅附庸。

忽报追兵魂魄散,

海门万橘照逃踪。

作者|宁波市第二医院 单闯

Hash:088d72850aa66f2db1b93ef8231c47f047edc46d

声明:此文由 鄞医文学社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