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五道庙和“五道将军”您了解吗?

提起老北京寺庙,很多是被大家所熟知的,比如隆福寺、护国寺法源寺广济寺东岳庙等等,不管寺庙如今还在不在,总之这些名字大家很熟。但是提起五道庙,怕是知道的人不太多。其实老北京的五道庙并非一座,但与其他寺庙相比,规模不大、名气不大、数量也不多;然而在老北京的五道庙中,他处又不如今天咱们说的这座有名。它位于西城(原宣武)区韩家潭(韩家胡同)西口、铁树斜街与樱桃斜街之间的路口处。

之前咱们说过寺与庙的区别,某种程度上说,庙一般是道教(或儒教)的宗教或祭拜场所。五道庙也不例外,供奉的是道教中的五道神。五道神也称五道大神、五道真君、五道将军、五道老爷,民间俗称五道爷,是一个神话中的职位名称,并非五个神祗。五道神是唐朝至五代时期开始在民间信仰中广为流传的冥界神灵,一般认为与泰山府君、也就是东岳大帝,还有阎罗王司职相近;

也有一说:五道神是东岳的属神;总之是专掌地狱、鬼卒等事,说白了就是掌管人类的生死。比如门头沟区的中国传统村落、现为旅游景区的爨底下,尚存一座五道庙,爨底下村明清民居,依山而建,五道庙位于山腰处,一直以来都作在为村中丧葬礼仪中心。凡村中有人故去,皆要将其姓名写于纸上,焚于庙前,即视为上报阎王,将此人在生死簿上注销,重如轮回。由此可见,五道庙与城隍庙的“职能”相近。

今西城五道庙尚存二层后罩楼一座,他处五道庙多已无迹可寻。因为这座五道庙,还衍生出一条街名,就叫五道庙,也就是今天的五道街,位于虎坊桥路口以北路西。这条街因五道庙而得名,又因五道庙供奉五道将军的关系,有人甚至直接管这条街叫五道将军。好比两人见面打招呼:“嘛去呀您?”“我瞧五道将军去。”其实就是去五道街,当然这只是戏称。从五道街西口而入,先向东、然后折向东北,出了北口、对面便是樱桃斜街与铁树斜街。

为什么这座五道庙要建于斜街之间的交叉口?这与老北京的传统有关,当年南城有许多条斜街,斜街之间的交汇处会呈三角形岔口,俗称三岔口,这样的地方通常都要建寺庙。比如说、当年菜市口胡同与北半截胡同交汇处,这地方在清代、地名儿就叫三岔口(当然跟京剧没什么关系),此处便有伏魔庵;还有自新路与儒福里交汇处,建有观音院,“观音院过街楼”在北京名气很大,被称为“阴阳界”,曾是北京城硕果仅存的过街楼,可惜在1988年也拆了(这个之前咱也说过);

还有宣武门外西河沿与上斜街交汇处的灵官庙;麻线胡同与杨昌胡同交汇处的关帝庙等。然而西城五道庙更是“辐射”了五条斜街。明朝朱棣修建北京城以后,从西苑(即中南海)西侧延伸出一条排水沟,老百姓称之为臭沟,这条沟向南穿过琉璃厂、今南新华街,然后向南,沟上有座桥,叫臧家桥、也有人说叫章家桥(因为是口口相传,所以没人说得清楚),过了桥往西,有一个四条斜街交汇之处,形成了一个小广场;五道庙就建在这地方,四条斜街是:樱桃斜街(旧称杨毡胡同)、铁树斜街(过去的李铁拐斜街、也叫李铁锅斜街)、韩家胡同(即八大胡同之韩家潭)和今五道街。

清末,从小广场向西北,对着韩家潭、又新开了一条堂子胡同,据说是因为一个大澡堂子而得名,即今堂子街。从此五道庙所在的小广场,便辐射了五条斜街。这种形态在京城中是绝无仅有的,不过它并不是经过有意规划而形成的,应该说是“纯属巧合”。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巧合,此地被称为“龙脉”。

这里的五道庙,始建于明代,由于“五道将军”主持阴间事务,故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初一寒衣节等,百姓都到庙前广场焚烧纸帛祭奠亡灵。明万历三十五年,有一位名叫揭真诚的道士还在五道庙之侧修建了一座玉帝行宫,意在请玉帝统摄五道及诸神,以镇宣武龙脉交通之地,今玉帝殿已无存。

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明末大太监魏忠贤与客氏专权,此庙为诸宦官为讨好“九千岁”和客氏而建,为其祈福。传说庙建成后,想请当代某社会名流为之撰写碑志、以媚客魏。名流在权威之下不敢推辞,但又不愿谄媚赞誉魏忠贤,于是写下:“夫五道庙者五道之神也。人以为树在庙前,我以为庙在树后……”这样的碑志。当时的宦官大多没什么文化,不通文义,以为出自名家之手,即是佳作,立即选名工刻于石上。这是民间传说,不过有文字记载称,玉帝行宫建成后请的是兵部兼吏部尚书王象乾撰写碑文以记事,碑文有这样一句:“正阳门西,由臧家桥至宣武门乃龙脉交通辐辏之地”,这是第一次将五道庙一带称为龙脉。

北京有很多龙脉传说,比如中轴线号称土龙、什刹海水系称为水龙,昌平小汤山也叫龙脉。至于此地为什么称为龙脉?今儿主要说的是五道庙和五道将军,这个问题以后有时间再讨论吧!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Hash:7d65d812ad5e8413ffd0d7f1c56d6ec3875b8ea6

声明:此文由 老北京四九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