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岭口村唐代古槐、寺上村古寺阿牟院考释

2018年7月21日,正值盛夏,我们冒着酷暑39度的高温驱车100多公里来到了行唐县九口子乡两岭口村和寺上村,对千年古唐槐和古寺阿牟院进行了实地考察,以对这两处古迹有个深入的了解。

两岭口村是我最近撰写家谱的时候了解行唐历史,阅读行唐文史资料才了解到的,后来又了解行唐县古建筑又了解到在离两岭口村不远处的寺上村有金代摩崖石刻,在深入了解在摩崖石刻附近建有阿牟院。越了解越觉得这个地方很古老,属于行唐县与阜平县的交界处,地处行唐县西北处,比较偏远且半山区竟有这样的古建筑,很是好奇,决定亲自去考察一番。

一、两岭口村及唐代古槐

《行唐村名考释》这样介绍两岭口村,位于九口子乡政府西北5.3公里处,东临鳌鱼山,该村地处山区,山岭起伏,沟谷纵横。因该村建于双岭山(鳌鱼山)南侧,故取名两岭口。据考证该村系历史古村。

该村有石家庄地区最大的一棵古槐树,年代久远,林业部门考证树龄为1300年,种植于唐代,相传为唐代李氏二兄弟在此立村时载于屋旁。老槐树历经千年风雨,树心已空,但仍枝繁叶茂,槐花飘香,村民把老槐树称为神树

二、寺上村的阿牟院遗址、金代摩崖石刻

在两岭口东1公里处有一村庄,叫寺上,因为村东建有寺,所以称寺上村。寺上村是当地村民这么叫,标准学名为——东寺上村。

我们到达村口时正好遇见一位老者,他手捧一本书正在大树下阅读,我热情邀请他给我们带路去看看他们村东的摩崖石刻,就这样一边走他一边打开了话匣子,村名的来历如上面说说的,因为村上面有寺,寺比村地势高,所以村名叫寺上,何时立村?他说大概民国初期,他的爷爷带着他的奶奶从阜平县来到这里,因为什么来到这里呢?他说那个时候阜平县一代发洪水,房子和地都被冲了。经朋友介绍和担保来到这里给地主种地,就在这里安顿下来了,他爷爷姓顾,叫顾九什么,第三个字记不起来了,他爷爷后来又把一家子的近门介绍来这里定居,就这样这个村子就建立起来了,全村都姓顾,他小名叫顾四书,大名叫顾林章,今年72岁。过去他爷爷家租种的土地地主叫王振祥,他祖上在清朝做大官。

他介绍摩崖石刻这个地方,在他小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耍,我说摩崖石刻开凿于什么时候,他说不记辈数了,他只是听说或是他小的时候记得碑上刻着金代还是元代年号,反正大几百年了。我们在摩崖石刻前拍了照,有文字记载开凿年代和开凿石窟的人名,只是有些风化不太清楚了,只待我回家后在电脑上放大后仔细辨认。

后来我又问他村里有没有庙和寺,他说前边就有庙和寺院,一个叫奶奶庙,一个叫阿牟院,也叫峨眉岩寺,说着我们在返回的路上,摩崖石刻西边一百米处见到了阿牟院遗址,什么也没了,突然他之这小路中间一块石头说,这就是驼着碑的乌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六子,名为赑屃(bìxì),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我一看还真是,只是埋在地下只露出了背部,但插碑的方型空还在,那应该是确信无疑。我站在阿牟院遗址前看了看风水确实不错,背靠鳌鱼山,旁边还有清泉。然后我们去看奶奶庙,继续往北走上山,路上看到了大石碾盘,他说是过去寺院的和尚们用来磨面用的,是寺院的东西,硕大的碾盘诉说着哪个古来的年代和尚们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走了大概五六十米就来到了奶奶庙遗址,一看就是一间现代平方,里面供着奶奶庙的神像,门紧锁着,他说每年几月几描绘的时候人们都来这里烧香拜佛,平时冷清没人来,我一看刚建不久的一间平方而已兴趣不大就很开离开了。

奶奶庙遗址

在回村里的路上我对他说的乌龟驮的碑感兴趣,问还有没有,他说有,在一家院子里放置着,我说你带我们去看看吧,我来记录你们村里的历史,你帮我们带路解说是积德行善,和功德碑上刻上多少文的捐款一样,一样流芳百世。在我们的鼓励下他带我来到了石碑放置处。对寺庙的考证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石碑,这一点我是深知的。石碑正好放置在那户人家的门口,家门锁着无人,我们还是幸运,如果在人家院子里那就无功而返了。

我们让老汉去附近邻居家端来了一盆水拿来鞋刷子,,先对碑面进行了刷洗,文字更显的清楚些,这是一块长大概有1米6的长条石碑,宽有五六十公分,整个碑从中间竖着断成了两块,两块落在了一起,我们对上面那块进行刷洗后牌照,在这里辨认了半天,基本上差不多了,但感觉有遗憾,下面半块碑文不知道是什么,这样不全面。这时正好来了两位邻居两口子,就是老汉去他家端水的那家,我说明来意后,有感觉遗憾,被我的执着打动了,他主动说把上边这块被给撬下来,下边的碑文就看到了,说着就那木棒把碑给撬下来了,我又叫老汉去端了盆水对下面这块被进行了刷洗,碑文也清晰了,这样我就一顿的拍照,基本上把整个碑文都拍下来了,我们又在这里和三位老乡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一些情况,也得差不多了,当面感谢了那位老汉和这两口子,随他们也是为村里做了好事,这样村里的历史就可以记录下来了,是积善行德做好事。和她们告别之后我们踏上了回市里的路程,回到家都快八点了,虽然有点累感觉还是收获满满。

三、摩崖石刻和阿牟院石碑考证

1、两岭口摩崖石刻

官方概论:两岭口摩崖石刻位于河北石家庄行唐县两岭口村东北阿牟院遗址东侧的一块长4.5米、高2.5米的巨石上,雕刻石龛54个,佛像56尊,左侧刻有“大定十一年(公元1170年)岁次辛卯”,是河北省首次发现的有具体纪年的金代石刻,为研究金代石刻艺术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标尺。

其他人对摩崖石刻的描述:“这位老爷子今年85岁,他给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他们是阜平人,因当时条件影响,爷爷奶奶逃荒要饭到了这里,一家人就住在这个庙里,庙的后面就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摩崖石刻,石头上面磊着墙,以租这里地主的地为生,他十七八岁时晚上轮流下夜,防止日本人偷袭,几个年轻人就把庙里的大树劈了取暖,当时有两间庙庙里有大佛、二佛,墙上画着佛像,寺庙是拆的拆,砸的砸,偷的偷,现在只剩下这摩崖石刻了”。以上描述和我遇见的老汉顾林章英爱是一个爷爷,证明他说的是真的。

两岭口摩崖石刻实际所在地为村东1公里处寺上村,在寺上村东二三百米的山坡上,现在摩崖石刻上面的仅有的刻字已不太清晰,尤其是凿刻年代已经模糊不能辨认,整个摩崖石刻中上部佛龛里的佛像右边的字能将就着辨认:即为“賜紫沙門僧善雲彌勒德主 董山張完造”。佛像左侧是开凿年号,已经不能辨认,只能从早前还可以辨认的时候人们记录为准:“大定十一年(公元1170年)岁次辛卯”。根据此年号可以敲定石刻开凿年代为金代。

通过这次对两岭口近代摩崖石刻实际考察,整块石头开凿的佛像露在地面以上的苇56尊,当时顾林章说了一句,可能地面以下土里还有佛像,他说的有道理,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有900年了,根据地质变化规律,地表面通过900年的过度变迁,也许覆盖有1米的浮土。希望下次有机会再来此地,找到顾林章老汉用铁锹往下挖挖,所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2、阿牟院遗址(峨眉岩寺遗址)

此遗址在摩崖石刻以西稍偏北50米处,背靠岩石,右前方曾有清泉流出,旁边有以前用于接水的石槽一个。现在泉水流出处好像已打井取水被覆盖了。岩石前面有一小斜道上山,小道上露出驼碑乌龟脊背,其他古物荡然无存。

3、奶奶庙

从阿牟院寺遗址前小道上山,一百米处就是奶奶庙遗址,古代这里建有奶奶庙宇,现在为一间近几年建的平房,无任何考古价值,只能证明这里曾经建有奶奶庙。

4、阿牟院碑记

我们从奶奶庙下来直接拉上老汉顾林章去村民家里找古碑去了,通过多阿牟院碑记考证得出如下有价值的资料,一位行唐籍学者为我们摘录了一份阿牟院碑记文字记载:

重修阿牟院记

直隶真定府定州行唐县

佛教之兴 其来远矣 粤自周汉 而其教已著 若其[]青天 人[][] 又有精舍祇园 菩提金刹之建 良有证也 其为教虽诋[]则有以感动人心 俾之节行为善 如此其亦世道之一助乎 [本]朝自京畿以至郡邑乡遂 莫不有寺 亦无[][]佛教 以导民于善 [][][]以崇事佛像 [][][]十有余座 然惟县之西北八十里两岭口村 [][][][]建于元至治年间 逮[][][] 国朝宣德以来虽有修复 [][][][][]

无不用心重修释迦文殊观音三殿 庄右护法加蓝二堂 (庄左)[][][]垣台基既崇而又固 诸佛神像装彩一新 焕然金碧之[] 俨然[][]所也 落成之日 功德主台上社西口头乡善信赵正兄**人之建功立业 以图永久而不朽者 岂有他哉 也惟在乎一[][] 以知其人之心[][][] 今忠 果建兹功业 []之用心之勤克尽事工 [][][]僧俗者[][][]门而图衣钵之守 己贷而吝布施 不啻若[][][] 大明成化[][]年岁次乙[]年立

行唐县两岭口巡检蒋俊 [][][]僧会司主持定通 阴阳生王辅 施香炉[][]李文仓(下面是功德主)

学生贠赵铭撰书 县瞿[]浮[][]未[]诵其经 有具[][][]琅[]圆觉维摩之日 而只[][][] 而明[][]说心外无佛之论 与夫地狱轮回之[][]助乎与惟我 敕以导民与善 而跻[][]于平康仁寿之域者 耳顾兹行唐寺院 七[][][] 形势排[]峰峦[]措 石涌清泉 此诚佛境之胜地也 按旧记[][][]乐有更[]之志 倡徒众明义明节[][][]堂 [][][]钟鼓楼于前 旁建石佛殿于东 后[][]栋梁 曰大而且整门 庄严若梵宫之境 盖有[]异于畴昔两篇 一方士民造福[][]之 (后边功德主 都是捐款者名单)曲阳县西川社石匠刘[][]

因为我用单反相机把石碑碑记——“阿记”全部拍下来了,字迹还是比较清楚,但也有一少部分模糊,以上文字记载也实属难得,但有些字可能由于年代久远辨认不太清楚,但是文字记载的大致意思足以说明此碑的记录内容。

从碑文可看出阿牟院建于元至治年间,即至治(元):元英宗硕德八剌的年号 ,元年:1321年 , 末年:1323年,共计3年。说明阿牟院建于元代1321年——1323年之间,距今也有696年了。碑文还记载国朝宣德以来虽有修复,说明修复年代为:宣德为明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年号,即公元1426年至1435年,前后共十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从碑文还可看出“阿记”为重修阿牟院所记,那此碑立于何时呢?通过仔细辨认石碑碑文,“大明成化二十一年歲次乙□□□旦立”。说明立碑时间只能是1485年,距今已有532年。

通过以上考证的出结论,位于两岭口村东一公里出的寺上村东山坡上的阿牟院,也叫峨眉寺院,建院时间为元代1321年——1323年,明代成化二十一年即1485年重修立碑,碑文“阿记”。而且刻碑石匠都留下了姓名:“曲陽縣南川社石匠劉春男劉□福 合刻立”。

5、阿牟院又叫峨眉岩寺的传说

阿牟院寺,何以称之为峨眉岩寺?说法有两种:一曰,阿牟院寺周围,悬崖峭壁,岩石兀立,形似峨眉山岩石,故称峨眉岩寺;一曰,阿牟院寺为此地方语音。

鳌鱼山溪水清幽,山川秀丽,景色宜人。自魏晋以来,就有道人在此建观论道,炼丹修身。道观多遭焚毁,已无文字实物考证。史料记载元至治年间(公元1321年)始建于此地的阿牟院寺。清乾隆《行唐县志》载:“阿牟院,两岭口东山下,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年)建”。近些年出土的明成化年间《重修阿牟院碑记》,开篇就说:“顾兹行唐寺院七十有余座,然惟县之西北八十里两岭口阿牟院为古刹”。诚如碑文所载,这里确实“形势非凡,岭峦环拱,石涌清泉,此诚佛境之胜地也”。

道观胜地为何改建寺院?这与元统治有着很大关系,但主要还是与这里灵泉秀水有关。道教是我国固有宗教,元统治者虽加以利用,但却排在了佛教之后,喇嘛僧人被高看一等,道人自然就受歧视了。据说,五台山一位和尚率领僧众数人,南游普陀归来,露宿此观,见此处山胜五台,水秀普陀,境如雷音,大彻大悟,忽生念头,赶走观中道人,兴建了阿牟院寺,供奉释迦牟尼、文殊、观音三佛。后此僧圆寂于此,其墓塚至今仍在。

阿牟院寺,座北朝南,南入北门出,寺院分为前殿,正殿,正殿两侧的禅堂,龙王堂,石佛殿和前殿的钟鼓楼,伽蓝二庙,构成寺院主题建筑。房屋四十余间,占地二十余亩,石碑数通。它与西南方向的塔,西北方向的奶奶庙,猴神庙,火神庙杏花庵等遥遥相望,形成方圆数里的寺庙建筑群。其中三大殿雕梁画栋,五色彩绘,富丽堂皇,分别供奉着牟尼、文殊、观音三尊塑像。大殿右侧的石佛殿内矗一巨石,石壁上雕刻着大小七十六尊佛像,石佛姿态各异,形象生动。据说,寺院当时有七十六位僧人,每人化缘集资雕像一尊,至今壁雕仍在,风化严重,保存堪忧。根据此段描述,摩崖石刻小佛像可能还有一部分被埋在土下了,我和本村老汉顾林章交流时,他也这么认为部分佛像被土淹没,因为大部分报道是56尊佛像,少了20尊。

据文献资料记载:阿牟院寺建筑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数这泓清泉。清泉有泉眼两处,相隔50余米。一眼涌流,一眼断流,堵其一眼,另眼涌流;堵其半眼,二眼均流;两眼皆堵,无眼浸流。工匠们别出心裁,巧妙地利用“一泉两眼”的地理特点,将三大殿置于两眼之间,泉涌处,精雕细刻,凿以石孔、石槽、石池,引水九曲十转,绕殿环流。登上殿台,举目,峰峦叠翠,云雾缠绕。低首,金镶玉砌,清流潺潺。令人彷佛置身于梵宫仙境,超凡脱俗。寺院历时三年而建成,此后,这深山古刹,晨钟幕鼓,拜佛许愿者罗伊不绝,香火空前。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600余年,几经战乱,时毁时建,时兴时衰。

传说明初,燕王扫北,燕王朱棣攻破南京,未发现惠帝踪影。后有人说惠帝逃出宫外,藏匿于佛寺中。于是燕王下令对各地寺庙进行搜查,毁其庙,惩其僧。历经80余年的阿牟寺庙也未逃出厄运,但不久寺院又逐渐兴建起来。清康熙年间,阿牟寺院又恢复了始建时的规模,寺僧众多。传说,康熙帝游历五台山路过此地,暂歇寺院,时值酷暑,寺院住持请皇帝一行用寺内泉水解渴。此后,皇帝驾临阿牟寺院的消息传开,地方官吏、善男信女闻风而至,寺庙进一步扩建,形成了较大的阿牟寺院建筑群。可惜到民国初年寺院建筑已经当然无存。如今我们看到得仅是寺院遗址,只剩下摩崖石刻,以及饮马石槽、石碾、石臼、旗杆石窝、碑座等当年的寺院遗址,当地人称这块平地为“寺台”。唯存的那汪“灵泉”“圣水”还在流淌不息,但现在已被商业开发,泉水入井被抽走了,不远处就是矿泉水厂,风景不再。

本文作者:霞客行

行唐拍客陪同探秘

古碑文字整理:太行樵夫

行唐灵悦整理

快手关注:行唐拍客(行唐灵悦)

快手号:li15128138974

一起跟随我们的脚步

探秘行唐古迹

浏览行唐山

Hash:3ed29778f355f3f0c8b86a07184d2e522d3a408c

声明:此文由 行唐灵悦_wtg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