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这座塔又上央视了,倾斜度大于比萨斜塔,屹立200多年不倒,你去过吗?

松郡九峰松江区境内十余座小山峰的雅称。据史记载,以“风、厍、佘、神、薛、机、横、天马、昆”为九峰,即凤凰山、厍公山、佘山、神山、薛山、机山、横山天马山、小昆山。九峰实际上还有北竿山、钟贾山、卢山等,共12座山峰。这些山峰由西向东排开,绵延13.2公里, 其中最高为天马山98.2米。天马山山势陡峭,形似奔腾的天马,故名,也有“天马耸脊”之称。

近期,有粉丝@小松,说在CCTV财经频道看到我们大松江的斜塔啦~节目截屏↓↓↓

而这座斜塔就在天马山上,很多人却不知道,今天跟着小松来一探究竟吧~

附近的居民告诉小松,有很多当地人都会来这里爬山作为晨练,空气好、风景也好。

沿着西大门一路向上,5分钟左右,还可以看到一个大大的鹅卵石太极阵。不管是当地人还是游客,经过这里都会在这上面走上几圈。小松尝试了一下,嗯...谁走谁知道...

深呼吸,继续向前,32度的天,在山中却丝毫感觉不到一丝热意。满眼的绿色,时不时还有蝴蝶飞来飞去。

终于,在半山腰看到了这个频繁出现在各大新闻中的中国著名斜塔——护珠塔。

护珠塔,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残高19米。塔始建年代,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五《圆智教寺记》载:“寺后护珠宝塔,宋元丰二年(1079年)横云里人许文全建。”又据《干山志》卷十记载:“宝光塔在干山之半,高七级,登览者极江海之观。”《干山杂志》载:“宋绍兴丁丑,招抚使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显宝光,故名。”

因长年无人管理,塔身损坏严重。据清人诸联的《明斋小识》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引起火灾,烧去塔心木及扶梯、楼板等,塔梯、腰檐、平座也都毁坏,仅剩砖砌塔身。后又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宋代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身渐被拆毁,形成一个约2米直径的大窟窿,以毛石填补,因此塔身倾斜日趋严重。1982年,勘查结果,塔身向东南倾斜6°52′52”,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斜1°52′52”。

200多年来,塔身经历了无数次狂风暴雨的袭击,经受了10多次有感地震的影响,依然斜而不倒,为一大奇观。

民间相传,斜塔还有一段借珠护塔的故事。该塔原名福田寺塔,在原福田寺边,因为福田寺香火衰落,说造塔时缺少一粒护塔珠子,所以塔身慢慢倾斜。后来福田寺香火兴旺起来,香客络绎不绝,可是塔却不断倾斜,此事急煞寺内方丈。商量下来,决定到小昆山九峰寺借珠护塔。话说九峰寺香火也逐年衰落,九峰塔也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福田寺方丈央求借珠护塔,并请他们上天马山,共同主持福田寺。开始九峰寺玄和方丈不允,后经商量,答应三日后回复。三日后,玄和方丈带着众僧并携带一颗护塔珠上福田寺。福田寺全部僧侣下山迎接,寺内设了36样素斋款待九峰寺众僧。第二天动工修塔,将护塔珠安放在塔尖,此后塔虽仍倾斜,但已不会倒塌。

1983年3月26日,护珠塔被公布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上海市文管会组织修缮斜塔,大家推举曾经负责修缮兴圣教寺塔的徐文达出任主修师傅。此时徐师傅已近80岁,告老还乡住在苏州市胥口镇蒋墩村。出任主修斜塔后,老人不负众望,来到松江后就住到天马山上,一个月后拿出“蟹爪式轮番加固塔基”的修缮方案。进入施工后,他日夜不离工地,要求施工人员采用传统建筑工艺,在每层腰檐筑铁箍;然后用8根钢筋,从塔顶贯穿而下,到达塔基后,似“蟹爪”向四面八方横向伸出,直接连接地下岩石,以拉撑塔身,保持斜而不倒的原状,可抗6级以下地震和10级以下风力。全部工程于1987年竣工。竣工验收时,在场所有领导和专家无不为徐师傅的精湛技艺折服。

远观倾斜更明显~

天马山环境幽静,很早便成为了文人雅士向往之地。据记载,东汉建安年间,天马山下曾居住过被封为华亭侯的吴国大将军陆逊,陆逊的孙子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也曾居此。

晚唐时,大诗人陆龟蒙到过天马山,特别是令人较关注的山东麗有三高士墓,三高士为元代著名文人杨雄桢、钱惟善、陆居仁。他们三人都曾隐居干山,死后葬于此。

沿着石阶再往上走,有一座铜观音,每逢阳春三月、初一、十五,便有香客登山进香。除了这些,山上还有惊险刺激的石洞探险哦(需自备照明)~

开放时间

5月1日—10月7日:8:00—17:00

10月8日—次年4月30日:8:00—16:30

部分资料来源:《松江老地名》(松江区规土局主编)

Hash:fa1b23f649af0f4a7730a64c522885e5717af1c7

声明:此文由 上海松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