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重建的大石桥,因桥面过高反而成为交通障碍,县里又拆掉重建

位于河北磁县磁州镇兴仁街和兴礼街之间的滏阳桥。(王建安 摄影

滏阳桥成为磁县南关的象征,民间称为南关大石桥。(王建安 摄影)

石桥望柱上的石狮子形态各异。(王建安 摄影)

骑电动车的村民经过石桥南大街路口。(王建安 摄影)

车水马龙的南关大石桥。(王建安 摄影)

磁县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历史上曾因临滏水取名“临水县”,因地产磁石而得名“磁州”。磁县是赵都、殷都、邺都“三都文化交汇地,战国时期属赵,三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设临水县,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设慈州,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013年)改为磁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磁县。磁州窑文化、仰韶文化、殷商文化、曹魏文化、北朝文化都留有丰厚遗存,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是河北省第二文物大县。

民间俗语,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现在还有人用这种口吻教训自家小孩。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磁县古八大景之一的“滏桥秋月”就与桥梁有着直接关系,滏阳桥有半圆三拱,秋高之时,三个桥拱影映河水,与月影相谐。此情此景被文人雅士誉为“滏桥秋月”,列为“磁州八景”之一。

滏阳桥,古代亦称偃月桥,坐落在磁县城南关的滏阳河上,现为三孔石拱桥,长40米,主拱高8余米,桥宽9米,桥身、桥栏、桥面全部用青石砌成。该桥始建于金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明正德十四年、隆庆年间两次重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磁县发生大地震,该桥在地震中崩塌。据记载:清道光十年闰四月二十二日(公元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州(磁县)发生强烈地震,太州、临漳、林县、武安汤阴涉县等地同日地震。次日又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余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的损坏。极震区地裂涌水,出黑白沙、泥沙;漳河、釜阳河干涸见底;城墙、房屋、大桥坍塌。

由于滏阳桥在古代是南来北往的官道和主要交通要道,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州牧许之轼募捐重建,改名为“涉利桥”,意为“行走便利的桥梁”。重建后的滏阳桥极力增高拱顶,站在桥顶可遥望城鼓楼。因桥面过高,车马来往,极感困难。冬天下雪结冰,桥面打滑,给过往行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损伤。后来,县里又想法垫高桥的南北两头,揭去桥顶石层,车马过往仍然不便。

1935年,县里将原桥拆去重建,历时四个月而竣工,并恢复原名“滏阳桥”。重建后的滏阳桥在高度上比原桥减低一丈有余,仍建有三个大券,桥身与两头路面基本相等,桥体为石质结构,桥上建有54根石望柱,望柱上的石狮威武传神。滏阳桥成为磁县南关的象征,民间称为南关大石桥,2008年被公布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ash:9e579bcc1697f5d3cff19406a92c052810b0ef3d

声明:此文由 建安视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