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红色文化:百年征程路漫漫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凸显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河北红色文化的显著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研究、挖掘冀南红色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扬我党革命精神的先进性,更有助于总结冀南红色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

(一)高瞻远瞩、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创新精神既是时代因素在冀南孕育后的成果,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一是开辟了我党创建基层革命阵地的先河。1923年,河北衡水安平县台城村的弓仲韬在李大钊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农民问题并建立了台城特支。自此,安平县反封建反地主的农民减工加薪运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衡水台城特别支部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践先河,彰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往无前的担当品质,对今天中国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建设都有极为重要的示范作用。其二是在革命年代启迪了青年们的革命理想信念。1923年,创办于大名的直隶省第七师范学校(七师),在校长谢台臣的指导下,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伟大旗帜,实行教育革命。谢台臣创造性地提出“以作为学”的教育理念,大大促使学生们都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并倾向革命。七师从成立至1929年,全校党团员人数超过三分之一,为直南的革命火种起到续火延力的作用。七师在后来被誉为直南的一个重要的革命策源地。

(二)舍生求义、保家卫国的斗争精神。矛盾的基本属性就是斗争性,斗争精神是斗争动力的源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中国共产党人靠着斗争精神这一重要法宝,在冀南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斗争的胜利。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控制了华北的主要交通线和重要城市,当时国民党河北省政府人员及冀南各县国民党县长相继潜逃,冀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此时,八路军一二九师于1937年11月派出挺进队,由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率领,到冀南发动抗战。自1937年底到1939年春,八路军到冀南十几个月中,大小战斗不下五百次,先后攻克几十座县城,解放了广大乡村。其中著名的有:威县战斗、香城固伏击战、百团大战等。1940年1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迁驻涉县赤岸村,在此以后长达5年的时间里,赤岸村成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心脏和首府。指挥太行山人民进行了更多的战斗,与冀南人民共同度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直至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前,八路军在冀南又进行了粉粹日伪“扫荡”,打破敌人“蚕食”等长达数几年的斗争。

(三)军民协作、鱼水相依的团结精神。冀南红色文化可谓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残酷自然灾害下,发扬“军民团结如一,试看天下谁能敌”的优良品质而锤炼出的团结精神。1939年春,冀南久旱未雨、蝗虫肆虐导致颗粒无收。紧张的敌情再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冀南区的军需民用已经濒临枯竭状态。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生产自救运动在冀南迅速展开。通过借粮救灾、以工代赈及精简节约来抵御自然灾害。有的妇女把怀中抱的婴儿交给战士扮成夫妻,有的大爷、大娘把战士当成儿女,有的将我们的同志藏在柴禾堆里、地窖里。他们同仇敌忾,鱼水相依,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斗争新胜利。自国民党军队南逃后,日寇一面笼络豪绅地主成立“治安维持会”,一面挑拨各色武装互相火并。冀南党组织在抗战开始后立即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一二九师的主力和一一五师的六八九团到达冀南后,首战威县,解放了临清高唐临漳滑县等二十余县。我军依靠广大群众粉碎了敌人各式各样的“扫荡”。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又相继进行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等反击战,发挥了广大军民的积极性,民兵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战士舍命,英勇杀敌,真正形成了人民战争。而在这其中表现出军民相依的团结精神也成为冀南红色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Hash:f0588b7ecd5a63f3cb5de8e8fe8798b7be7e73fd

声明:此文由 丸子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