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万全•万全右卫城——之“古代教育”

明代以前,万全境内还比较荒凉,北部西部山区,荒山遍野,杂草丛生,为虎狼出没之所;东部南部川区,村落稀少,人口不多,土地稍有开发,地面文化设施甚少。教育设施文献没有记载,只说“(豪门富家子弟)学则寄诸左卫(今怀安县左卫西十里辛南庄),俊髦多出于他乡”。一般家庭弟子读书“粗识文字,即改业农商”。

明初,为防御蒙古入侵,边防设九边实行卫所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万全右卫于万全,始有万全地名。为了巩固边防,朝廷实施大规模移民,在万全西、北山上修边墙(长城)、设烽台、建城堡,并设重兵把守,北部和西部山区土地才得以开发,人口逐渐增多。弘治五年(1492)始设右卫学,正德三年(1508)始有耆老(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张清启奏建立文庙,屡奏至五年(1510),张清在当地官员支持下,捐资千余金,建文庙于万全城,并在明伦堂学宫(教室),当年上派教授按钦定学额授课。

建学不久,嘉靖年间,蒙古瓦刺部族多次从万全入侵。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万全野狐岭成了也先(蒙古瓦刺部族首领)重要通道。由于战争,万全右卫城“学政废弛、人才放逸”。

文庙(孔子庙

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至明清两千多年,学界将孔子捧为“至圣先师”,将他删读纂写的四书、五经定为科举答卷的主要范围。祭孔,成为学界非常严肃的大事,认为“祭先圣先贤,所以报本,始崇德而劝学也”。因此建学必先盖孔庙,没有孔庙不成学。

旧治城文庙大成殿

万全境内的文庙有两处,一处在万全城,一处在张家口。万全城文庙,在城内西街(现在城关小学东侧,新中国成立后县委会曾使用改修)。此庙明正德五年(1510)建立,嘉靖五年(1526)、天启六年(1626)进行过重修。康熙五十八年(1719)毁于地震,五十九年重盖。道光七年(1827)知县张庆成督士绅大修,逐渐完备。

儒学

明的卫学,清的县学,当时统称为儒学。儒学设在文庙东侧。

万全儒学,从正德五年正式设教职到宣统三年撤销县学,共存在了402年。从开始派来的教授刘贯到宣统元年来任的教谕占魁,其间来任教职的教授、训导、教谕,不完全统计有79人。清代来任教职的教谕54人,举人较多,间有拔贡,岁贡者甚少。

书院

书院,原为自由讲学之所,清代纳入生员肆业之所。

清代,万全有两处书院。一处在万全城内,即今之城关小学旧址,道光八年知县张庆成主持创建。建设期间,后院空地谷穗连颖,故又名嘉禾书院。另一处,在张家口堡子里,光绪三年,定安将军资助建成,名抡才书院。

义学

万全义学,清代建立三处:张家口义学、万全城义学、洗马林义学。

康熙三十七年,山东乐陵举人王敬敷来任万全知县,在地方热心教育的绅士支持下,在万全城、张家口设立两处义学。万全城义学,设在当时的武城王庙;张家口义学,设在堡子里;雍正三年,浙江山阴进士傅王霅来任万全知县,在洗马林热心教育的绅士支持下,又设立义学一处。

清末,废私塑建学堂,洗马林义学率先改第二初级小学堂,其他两处先后均改为学堂。

私塾

农村私塾,由来已久。古文献常讲:“天子诸侯莫不有学,州有序、党有痒、乡有校、家有塾。建国亲民,教学为先。”

万全私塾,起于何时,旧志记载不详,只说:“万全地处边塞,文风不正,民人粗识文字,即行改业农商”。民人有粗识文字者,必有教粗识文字者,这教粗识文字的场所,就是私塾。

明初设卫,康熙改县,分配学额不断增加,已于前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要求识字的越来越多,有的想通过读书,登入仕途,光宗耀祖。

清代后期,不要说落第秀才,就是秀才亦没有出路。大批贡生亦无事可干,家资不丰,外联甚少的举人裴廷据、郭增彦也得在家教书。因此,万全农村私塾林立,办学形式多种多样。

来源:遇见万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任利民 常依畅

主编:刘一蒙

Hash:ce6789e1c3164f6c1181999d618d506f99e77f77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原创阅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