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有座山竟是范蠡归隐之地,你知道是哪座山吗?

陶山位于肥城西部的湖屯镇。属泰山山脉,主峰海拔520米,东西3.7公里,南北2.5公里,总面积7.25平方公里。远古时代山前为湖,风光秀丽,是《水浒传》中提到的八百里水路的一部分。古人有诗赞曰:“泉美林秀何处再觅佳境,水抱山环此地即是蓬莱”。

陶山山势险峻,方棱四削,峰顶平缓,负阴抱阳,遍身披翠,伟岸挺拔。山中奇石遍布,天然石洞星罗棋布,有72名洞,洞洞都有美丽的传说。历史上这里被誉为物华天宝,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风水宝地。

中华商祖范蠡与中国古代第一美女西施晚年隐居于此,开展经商贸易,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是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就的地方,是陶朱公商业理论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宝库。

幽栖寺,“陶朱栖幽处,范蠡旧树林,入山不见寺,静曲路幽森……”。此诗句描写的就是幽栖寺。据史料记载”秦代创建幽栖祠,汉代改为幽栖寺”。这里是范蠡与西施晚年幽栖隐居的地方。这里背山面水,林茂景幽,泉涌溪流,花香鸟语。二人在这清静环境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范蠡葬在这里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于秦代创建了“陶公幽栖祠”,由于到此凭吊、拜谒、探古、揽胜者络绎不绝。到了汉代创建“幽栖寺”。原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是肥城最大、最早的古建筑,长22米,宽15米,内供如来佛,文殊普贤真人、十八罗汉等。遗址地面上裸露着大量殿宇房基,八棱石柱、柱础。有一根八棱石柱,高4.3米,直径50厘米,上面为浅线阴刻的凤凰牡丹图案,一面中端刻着:“宣和三年”文字(1119年)。此遗址是泰山西部最大的寺院。在寺院前方,还保存着钟楼一处。

范蠡墓,位于陶山主峰西麓,墓前立有三块碑。正中一通刻陶朱公范蠡之墓;右边一通为秦李斯留题石碑;左边一通为范蠡研究会修墓碑。墓的四周砌1米高的围墙,正南留门,门前有石台阶。范蠡墓西南方向不远处,有一座小坟墓,相传为西施墓。目前清康熙、嘉庆、光绪《肥城县志》和《岱览》一书,对此墓均有记述。

范蠡祠,创建于秦代,历史上曾多次重修,祠内原有1米高的范蠡石雕坐像,祠内两根石柱上原来阳刻着: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祠外东侧石柱上刻着“赤心报国兴越时竭能洁己”.西边石柱上刻着“立志诛奸灭吴后独善知人”。

竹林寺又名无影寺、悬云寺。建于汉代。遗址尚存庙宇墙壁及重修碑。寺址旁存有唐经幢座,后方有天仙井,遗址西北山崖上刻有“爱陶泉”三字,它的右边是北宋宣和二年浅线阳刻的弥勒佛画像。由于原寺周围翠竹成林,而得名竹林寺。这里淙淙泉水,幽幽小径,林壑飞鸟,季风竹摇,风光优雅,景色秀丽,此乃陶山景区一大胜景。

塔林,陶山山前出土了20多座有精美塔铭和图案花纹的和尚墓塔,均为整石凿刻而成,为历代方丈、主持的墓地

陶山还具有丰富的洞穴资源,民间传说:“陶山七十二洞,洞洞有美丽的传说”,更增添了陶山的神秘色彩。朝阳洞乃陶山72洞中较大者,也是洞内造像最多的一个。由初洞、中洞、上洞组成。初洞、中洞高8米,宽8米,深21米,上洞高30米,宽15米,深8米。洞内壁刻佛像58尊,造形各异,姿态端庄,面孔安详,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壁刻“三教渊源”“潜修”“佛”等不同字体,为北魏以来历代所刻。观音洞为最大的一个,主洞深60米,高30米,宽10米,是陶山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个。两米多高的观音菩萨、如来佛刻像分列洞口石壁之上,有1000多米深的洞中洞。

陶山摩崖石刻古朴苍劲,七十二洞穴曲径通幽,石雕佛像千姿百态,加上历代名人范蠡、西施、李邦珍等传奇故事,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氛围,是您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的理想圣地。

Hash:3e34a38f948a9c5d67fe496577000095c0b234fd

声明:此文由 惠游泰安早知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