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清伍氏祠堂建设看“三堂文化”!!!

福清伍氏祠堂建设看“三堂文化

(书面发言)

伍是庆(福建省伦理学研究会会员)

2020年11月5日(庚子年九月二十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福清伍氏祠堂的伍家书院和伍氏礼堂,隆重举行“中华三堂文化首届交流论坛暨重建福清伍氏祠堂十周年和伍氏礼堂、伍家书院落成庆典大会”。在此,我受大会的委托,和大家交流探讨有关中华“三堂文化”的话题,题目是:从福清伍氏祠堂建设看“三堂文化”。

一、什么是“三堂文化”

1、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堂文化”,是指一个家族的祠堂、礼堂、学堂这三种功能的建筑物所体现的文化。目前我们福清伍氏已经在祖地珠山建成了伍氏祠堂、伍家礼堂、伍家书院这三座建筑物,已经具备了这样的“三堂文化”。

2、“三堂文化”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古代“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什么是古代“祠堂文化”

1、“祠堂”是中华古代专门用于祭祖的房子。

2、据《礼记》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西周初期,就有“庙”这种专用于周朝天子和各个诸侯王祭祖的房子。《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意思是:天子(皇帝)可以建七间规模的庙(太庙),各个封地的诸侯王可以建五间规模的庙(宗庙),朝廷大官可以建三间规模的庙,普通官员可以建一间庙,民间百姓不能建庙,只能在自己的家里祭祖。

3、据《汉书》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祠堂”这个词语。《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这种最早出现的“祠堂”是用来祭祀、纪念公众名人伟人的。

4、到了唐代才出现允许百姓建立专用于本家族祭祖的“家庙”。此后百姓也可以建立专用于本家族祭祖的“祠堂”、“宗祠”。

5、古代这种专门用于本家族祭祖的太庙、宗庙、家庙、祠堂、宗祠,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形成了古代“祠堂文化”。

5 、古代这种专门用于本家族祭祖的太庙、宗庙、家庙、祠堂、宗祠,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内容,形成了古代“祠堂文化”。

6、古代“祠堂文化”的核心是“孝”这种家庭家族伦理道德文化。

(1)“孝”这种道德文化集中体现在孔子和弟子对话的《孝经》里。孔子认为“孝”是为人之本,是治家之本,是治国之本,是治天下之本。所以孔子提出“以孝治天下”——天下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家庭内部子女“孝”父母那样的亲密关系——这就是“天下一家”、“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天下为公”,以此作为他的最高奋斗目标。所以不能小看这个“孝”字!

(2)“孝”包括“敬”和“养”这两方面含义:一是晚辈子女要在精神生活上“敬”长辈父母,二是晚辈子女才要在物质生活上“养”长辈父母。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社会,长辈父母到了不能劳动的老年时,必须依靠能劳动的晚辈子女来供养。如果没有“孝”这种伦理道德,就会把供养老人的责任推给社会,但社会却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7、古代祠堂的这种以“孝”为核心的“祠堂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祭祖文化——表示对祖先的尊敬、怀念和感恩。

(2)家族文化——祠堂内的牌匾、对联、族规所体现的文化。

(3)族谱文化——这是本氏族追根寻源、继往开来的文化。

(4)联谊文化——开展宗亲友好交往、扶贫济困和尊老爱幼活动。

(5)会议文化——重大族务进行议事和集会。

(6)娱乐文化——主要是演戏和老年人娱乐活动。

(7)学堂文化——成年人学习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读书成才。

(8)公堂文化——裁处违犯《族规》的人事。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家庭家族是国家行政的基础,所以国家赋予“家长”、“族长”一定的行政权力——这就是所谓的“族权”。古代社会有三权:政权、神权、族权。

三、“三堂文化”是古代“祠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以上是古代“祠堂文化”的八种主要表现。除了“公堂文化”已经被淘汰外,可以把其余七种“祠堂文化”概括为“三堂文化”:

(1)把祭祖文化、家族文化、族谱文化、宗亲联谊文化概括为“祠堂文化”。

(2)把会议文化、娱乐文化概括为“礼堂文化”。

(3)保留“学堂文化”。

2、现代“三堂文化”要求单独建立祠堂、礼堂、学堂这三座独立建筑物。在这方面,福清伍氏宗亲已经做出了榜样。

3、为什么现代中国社会还要提倡发展“三堂文化”?其根本原因是: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家庭”仍然是社会最基层的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担负着供养不能劳动的老人和不能劳动的儿童的责任!所以仍然十分有必要提倡和实行“孝”这种家庭伦理道德,这样就会给国家减轻很大负担。

4、特别是作为“祠堂文化”重要内容的宗亲联谊活动,在我们福建伍氏委员会得到生动活泼的开展。从2010年至2017年福建伍氏委员会共举行了三次“海峡两岸恳亲大会”,台湾方面的伍氏宗亲代表20多人次参加了恳亲大会,特别是台湾伍氏宗亲伍世文将军和夫人两次出席恳亲大会。这次中华“三堂文化”交流论坛,也有六位台湾同胞代表莅临大会。海峡两岸伍氏宗亲联谊活动为促进闽台“三堂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从福清“伍氏祠堂”建设看“三堂文化”

1、福清珠山“伍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嘉庆辛未年即公元1811年,二百年来几经沧桑。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曾被国有灵石林场珠山工区借用为牛栏,最后倒塌荒废。

2、2010年11月在福清台胞伍礼平宗亲的积极牵头、并带头捐资15万元的带动下,经过全体宗亲热心捐款捐工,总投资50万元人民币,在原址重建“伍氏祠堂”252平方米。

伍氏祠堂的家族文化集中体现在祠堂大厅上的两副楹联:

(1)正中一副楹联(藏头联):“安邦定国子胥豪气千秋在,海晏河清伍门福泽万年长。”其中:藏头“安、海”二字——福清珠山伍氏源于晋江安海;体现了“伍子胥”精神。

(2)旁边一副楹联:“固始安海为珠山开基根本,源海振泉乃吾裔藩衍祖宗。”其中体现:福清珠山伍氏起源于河南固始和晋江安海;安海始祖是源海公,珠山始祖是振泉公。

每年农历九月二十日为福清珠山伍氏祠堂的祭祠日(祭祖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都要派代表去安海“伍氏家庙”参加认祖归宗的祭祖活动。

3、2018年由福清台胞伍礼平宗亲独资70万元人民币,在珠山“伍氏祠堂”旁边建成“伍家书院”一座,两层总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内设有大厅一个、大小教室七间。并由台湾前国防部长伍世文宗亲题写“伍家书院”之名。“伍家书院”主要用于成年人学习培训和在校学生学习培训。

4、2019年由福清台胞伍礼平宗亲组织牵头,发动福清伍氏全体宗亲捐款捐工合计50万元人民币,在珠山“伍氏祠堂”旁边建成“伍氏礼堂”一座,单层总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内建有一座小戏台,可容纳200个座位。“伍家礼堂”主要用于集会、大型讲座、议事、演出、老人娱乐等。

5、从福清伍氏祠堂建设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以伍礼平、伍世文为代表的台胞宗亲,对福清伍氏“三堂文化”建设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为闽台“三堂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我们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中华“三堂文化”是中华古代“祠堂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我们衷心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能够进一步推动“三堂文化”的发展,能够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能够为促进台海和平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Hash:6bdd4b60e07a3d6e33167c4aef4e5fbf835c54a6

声明:此文由 玉融逸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