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最早兴办的书院

书院,旧时士子讲学之所,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起源于唐代,唐玄宗置丽正书院,集文学之士讲学于其中,为设书院之始。宋时庐山有白鹿、衡阳石鼓、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县南)有应天、长沙岳麓四大书院。元时,各路、州、府并设学院,明清时尤为盛行。《清会典》载:“京师设立金台书院,每年动拨直隶正项银两,以为师生膏火,由布政司详请总督报销。直省省城设立书院,直隶曰莲池山东曰泺源,山西曰晋阳,河南曰大梁,江苏钟山江西曰豫章,浙江曰敷文,福建曰鳌峰,湖北江汉湖南曰岳麓、曰城南,陕西关中甘肃兰山四川锦江广东曰端溪、曰粤秀,广西秀峰、曰宣城云南五华贵州曰贵山,皆奉旨赐帑,赡给师生膏火。奉天曰沈阳,酌拨每学学田租银为膏火,令有志向上无力就师各生入院肄业。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不分本省邻省已仕未仕,择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柳诒徵撰《中国文化史》)由上引文不难看出,京师首办书院后,各省、府兴办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地兴盛起来。究其原因,一是各官府奉旨拨款,经费有保障,贫困者也可求学;二是各书院师长全是择聘品学兼优者并待遇优厚,还有当时社会名流学者不断地入院讲学。从而形成尊师重教大办书院之风。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私人办书院的现象。无论创办者是私人或官府,一般都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书院大多采用学生个别钻研、相互答问、集众评解与先生讲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也常议论时政

书院教育至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前后共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张家口历史上先后举办的书院有22处之多。大都建于元、明、清三代,以清代居多。其中办得较多和较好的主要有蔚县宣化怀安阳原诸县。较为有名的书院有宣化的上谷书院、柳川书院,蔚县的文蔚书院、蔚萝书院、玉泉书屋,阳原的弘州书院、东川书院龙泉书院,怀安的养正书院和文昌书院,涿鹿的保极书院、涿鹿书院以及张家口的抡才书院。

1.蔚县暖泉书院 暖泉书院位于蔚县暖泉镇,占地2亩,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书院。建造者是元代工部尚书、建筑专家王敏。王敏,蔚州暖泉人,传说他原为木匠,心灵手巧,技艺非凡,在建筑实践中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他参加宫廷修楼建阁,在手脚架上行走如飞,被皇帝发现,龙心大悦,破格提拔为甄用监丞,掌管皇室仓库出纳之事。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年—1367年),升为工部尚书。王敏一生勤奋好学,特在家乡建立书院,培养后人。暖泉镇中心有一股奔流不息的暖泉,“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暖泉”。泉水发源处有一石池,池东西两角各砌一石洞,当地人称之为“龙口”。泉水经东西龙口相向而出,环镇缓流,注入壶流河。池内锦鳞游泳,雏鸭浮沉,堡外绿荫披拂,稻麻飘香。暖泉书院的妙处就在于把书院与泉水有机结合。书院以泉水为胜,大约是想体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寓意。书院内有亭翼然,泉水直通亭内,亭内砌有一八角形井,井内泉水淙淙。凉亭上有一副对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凉亭之凉与书声之朗。书院东北角筑有魁星楼,三层砖木结构,登顶远望,南山美景尽收眼底,此情此景更使书院学子增添了刻苦学习、发誓夺魁的雄心壮志。元代,蔚州一带为中书省所管辖,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暖泉书院的创办开创了张家口地区书院先河,对后世区域教育事业和书院建设都有很大影响。

2.景贤书院 宣化古为民族纷争之地,境内广设屯兵戎守之所,重武备轻文治。自元代起,才在城内设景贤书院,当时仅仅是和宁王康里脱脱在其宣德别墅中延师训子的私家书房

3.保极书院 在涿鹿县城里的城隍庙,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八年(1580年)改为学社。

4.上谷书院 明洪武至正统年间,宣府城内立“社学”,明嘉靖七年(1528年)将“乐乐堂”改为上谷书院,仍为官宦富绅子弟训教馆所。清顺治以后战事暂息,武备渐疏,尚文之风应运而起。

5.玉泉书屋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象枢、周之秀、张晊创办了玉泉书屋,设于蔚县城西南10公里浮图村南玉泉山上。山半有寺,寺北角有楼。魏象枢同社友周之秀、张晊登玉泉山读书,一年时间,学业大进。清代李周望也曾在此读书。魏象枢任尚书时,曾返玉泉山作《忆书屋》诗云:“古寺连书屋,登临接梵台。人归多见日,客入始衔怀。树里雕飞过,峰高鹿下来。不知云去后,几处又花开。”

6.蔚萝书院 清顺治三年(1646年),县地方绅士与知名人士筹集资金,创办蔚萝书院,乾隆四年(1739年)改为乡义学。

7.弘州书院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清南路通判陈天栋创办,院址在阳原西城西门外。道光六年(1826年)知县孟封续办;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寅康将书院迁至城内东街文庙(今实验小学址)。

8.涿鹿书院 在州治(涿鹿城)西原分巡皋司行署,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改名为新州书院(院址在今县实验小学处)。书院办学经费主要靠学田地租,年收租粮54石。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60多年间,该书院共考中进士、举人10人。

9.敬一书院 清乾隆三年(1738年),怀安知县薛天培在怀安城议建“敬一书院”未果,学子在孔庙明伦斋房就学。翌年,知县朱暎捐俸修崇圣祠、建“敬一亭”。又过了一年,年教谕曹运捐资建成,每年拨给地租60石为书院经费。

10.养正书院 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杨大昆捐俸,将左卫城东门内原卫学旧址改建为“养正书院”。

11.文昌书院 乾隆十一年(1746年),“文昌书院”建于怀安城文昌阁,东西厢房为肄业所,不久即废。同治七年(1868年),知县邹振岳以本地久无书院为憾,遂倡四周捐金至4000余两,在原书院旧址旁购一处住宅,重建文昌书院,余资发商得息,为书院办学经费。同治八年(1869年),将义学田划归书院,新入官地也为书院学田,共计2589亩。同治十年(1871年),又得房地价430吊,均作为书院经费。治八年(1869年)柴沟堡义学故址也改为文昌书院。书院立有22条规章制度,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入学,十月解馆,书院山长由绅董延请外籍人担任,地方官不能参与。山长年薪200余两。住书院就学者每月由书院资助一斗米,解馆后愿留书院继续肄业者,斟酌给予补助。柴沟堡、西洋河一带,读书者每年三月初一到怀安城文昌书院参加考试,其余不论官课、斋课考试,均将试题寄往柴沟堡文昌书院,考试后将卷封上送怀安城文昌书院校阅。

12.柳川书院 清雍正元年(1723年),废社学,倡义学,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宣化县城内开设柳川书院(现宣化一中处)。张家口地区书院办得较早而且较好的是宣化的柳川书院。据《宣化县续志》所记,在乾隆为宣化府鼓楼题写“神京屏翰”四字匾额的11年后,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口北道良卿知府张志奇便奉命与知县黄可润“率同名属绅士捐建学舍七十余间”,创建了这座古城的最高学府——柳川书院。当时书院规模相当可观。“前辟门,门之内为讲堂,五楹。后堂二,规此列舍。堂后有楹,左有射圃厩一,井三……舍东为奎阁,西凿池。”“栋宇凤骞,门庭日豁。”“截而度,窃而邃,廓而有容,落成之日,见者悦而闻者欣”。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想象到当时这座学府屋舍整洁,楼阁高耸,池塘掩映,气氛肃穆的情景。因“宣城集关外之秀,而柳川又为宣府之秀”,以及明代开国元勋开平王常遇春身经百战后凯旋而归,途中暴死于柳川河旁,有人为其立碑于此,故“柳川书院”的含义是十分深刻的。“柳川”二字既表明了广大人民对这座塞上学府的由衷喜爱,又反映了人民对这座学府寄予的厚望。柳川书院建立之后,不但促进了上谷古郡“文教圣德”风尚的形成,而且也为莘莘学子开辟了进一步深造的场所,所以一时四方之士来游学者络绎不绝。不少仁人志士皆在此以白鹿洞、岳麓、莲池书院为典范,聚徒授学,传播大道,培育良才,广植桃李。正如张志奇在《征建柳川书院启》一文中所说的:“育骊黄于上厩,用期他日腾骧;植杞梓于邓林,蓄备清时栋梁。操骊而得珠,树彼词坛;处囊而脱颖,培植良才。”“翔鸾鹤于紫塞,哕出高岗;长桃李于青蹊,香生空谷。”(引自《宣化县志·艺文类》)柳川书院之声誉、气势以及办学情景与培养目的,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在柳川书院执教者,多是“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的鸿儒、硕士与学者名流。如曾担任过柳川书院董事的清贡生宣化府的赵秉忠先生,就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学者。他学识渊博,秉性刚直,志趣高洁,给学生以良好的陶冶和感染。继赵秉忠之后的董事是清贡生刘秉文先生,他学富五车,多才多艺,治学有方,成绩卓著,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爱戴。在柳川书院任教者,除了本地区的名儒贤才以外,还招纳了不少外地学者,以至于学院之声誉日隆,而学子之来者日多。如广西临桂县人龙继东先生曾任清之户部主事,因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贬从教。还有直隶盐山人刘若曾先生,光绪乙丑进士,因为官不合时宜,宁愿弃官就教,为国育才,其高风亮节,誉满乡里。在柳川书院集聚的许多名流学者,为张家口地区培养了大批的英才。如宣化深井堡人刘化南就是柳川学生,后考得咸丰辛酉科拔贡,受内阁中书,后转吏部候补主事,颇有政绩。

13.文蔚书院 蔚州知州靳荣藩鉴于全国各地“培植人才,自学宫而外,省府州县多有书院”,为培养蔚地人才,筹集资金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蔚县城书院街今县人民武装部处创建文蔚书院,又名荣藩书院。书院山长(主讲)与教习的任用以及学童的招收等均由州府审批。书院占地15亩,建有四合院式院落9处,计房100余间,有专供生童学习、住宿的“六斋”,即率性斋、修道斋、诚心斋、正义斋、崇志斋和广业斋。有为山长及教习办公用的院子一处,另外两院则为库房、厨房及藏书室。书院以考课为主,兼作科举的预备场所。院中设山长一人,由德高望重、学识较高之士出任,除主持讲学外,还兼领院务,其他教习来之塾师,须考试合格方能聘用,学童大部分由各地私塾转入。书院学制不定,学童入学年龄无严格限制。讲授主要内容有四书、五经、性理、习字等。每天课程分为诗歌、习礼及读书三类。教学方法以学童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教习讲学为辅。每月一次小考,称月考;年终一次大考,称岁考,均由山长命题。书院经费由“原设地十六顷十五亩,岁入米谷等租七十五石;房二十一处,岁入房租钱三百千;续捐生息本钱九百七十千,岁入钱六百五十八千”解决。文蔚书院延续126年之久,“士之歌朴颂菁莪者,每出其中”,在蔚县教育史上有较大影响。

14.东川书院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知县窦士达创办,原址在阳原东城文庙,同治五年(1866年)迁至玉皇阁西。书院设山长,主持院务及教学工作。入院学生,由县学官考试录取,主要学习科举考试必修的课程。

15.龙泉书院 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知县杨春华创办,院址位于阳原西城海子堰。

16.抡才书院 伦才书院建于光绪四年(1878年),坐落在张家口市堡子里书院巷,由察哈尔都统穆图善和万全知县尹开先邀集满汉商绅捐资而建,是惟一一座保存完整的近代书院。书院坐北朝南,内有房50多间,两侧有跨院,院内主体建筑为正堂,堂内供奉着孔子的牌位。大门外两侧墙上镶嵌着两块石碑,碑顶有二龙戏珠,雕刻精致,极为美观。书院规模可观,其门第闳俊,东西耳房平列整齐,中间三进过厅,上房各五楹,内外两厢房各三椽。其办学宗旨是为末代王朝挑选人才,让学生们“朝夕而聚诵”,任教者皆当代名流,曾盛极一时,远近闻名。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存钱利息、税捐和公产三个方面。

八股废除后,科举制度被新学所替代,抡才书院更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学校。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Hash:bf1a35a8e60a3fe3f1c7276efea4a283572284de

声明:此文由 张家口原创阅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