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山名人(十五)|让我们来看看真实历史中的华察~

随着唐伯虎系列的影视作品活跃于各大荧屏,今天锡小妹就跟大家来说一说女神秋香的东家华太师——华察。很多人误以为华太师和四大才子里面的老四周文宾一样,是编撰出来的人物,其实不然,这个华太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华察,号鸿山,字子潜。明朝人,生于1497年,荡口华氏始祖贞固第七代孙。

华察自小聪明沉着,善于思考。年事稍长后,他看到父亲文质彬彬,与世无争,却时常受到凶狠的族人欺负,便写了“卧薪尝胆”四个大字。他年龄虽小,胆量却大,敢与族人辩理,不卑不亢。族人和邻居说,这孩子知书达理,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初展贤能

华察在12岁时已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久便中了秀才。

1521年,朝廷废除了“无锡华氏不得当官”的禁令,华察参加应天府乡试,中为举人。当时,无锡县里的王问、施渐年轻有为,华察和他们意趣相投,被人称为“无锡三杰”。后来,又有人把他和施渐、姚咨、王懋明称为“无锡四友”。这几位年轻人常常交往,吟咏唱和,留下大量诗词。

1526年,华察中了进士,并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翰林院深造。也许过于用功,华察病倒了。翰林院将他送回老家养病。几个月的疗养中,华察看到无锡受倭寇威胁,就在家宅四周筑了一座小城,但现已找不到小城遗迹

1529年,华察在翰林院进修结业。补为户部主事,去江淮一带课税。不久,调任兵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1533年,调进翰林院任修撰,校录历朝实录、宝训、玉牒和史志,成为编史官。从此,他“以文词为职业”。史官即“太史”,“史”与“师”谐音,因而民间称他为“华太师”。

1538年,华察被朝廷命为主考官。这场会试,录取的茅瓒、翁大立等后来都很有建树。

出使朝鲜

1539年,朝廷册立次子载壑为皇太子,封三子载垕为裕王、四子载圳为景王,命华察为使节赐一品服,去朝鲜宣谕此事。荡口华氏门庭将此视为空前绝后的荣耀。这次出使历时一个多月,临别,朝鲜国王拿出一万多件金银珍宝馈赠给使节。以清廉著称的华察坚决推辞,朝鲜国王还将华察在朝鲜的唱和之作汇成《皇华集》一书,嘉靖皇帝非常高兴,下旨将这部《皇华集》刻印,颁发给大臣阅读。朝鲜之行,使华察名声大著,当年调任司经局洗马,执掌国家图籍。

礼部尚书严嵩为了扩充势力,谋位篡权,委派说客去登门拉拢华察。华察作风正派,鄙视严嵩为人,痛恨他排挤忠良的行为,冲撞了说客。严嵩怀恨在心,以在朝鲜接受贿赂为由弹劾华察。查了数月,证明是凭空捏造。华察十分寒心,决意急流勇退。这时正好送来家书,报说母亲病重,他乘机告假,获准还乡。

母亲痊愈后,他决意在老家附近为双亲建造一座园林,面积40亩。由于假期已到,他等不得园林竣工,便告别父母返回京城。父亲华谨是一位厚道的长者,他告诫儿子,为官一定要谨慎从事,切不可得意忘形,还劝他不必辞掉高位,应正视官廷风云,继续为国理政。

主持翰林院

1543年,华察受命主持应天府乡试。次年会试,华察又任主考官。进士中有一位无锡胡埭人,成绩名列前茅,姓吴名情。嘉靖皇帝却对此人的姓名不满而予以排斥,却因突然一声雷鸣就将一位名叫秦雷鸣的进士定为状元。华察尽管不满,但不敢抗旨,也因此看透了政坛的腐败。而后要求致仕返乡,嘉靖皇帝没有允准,还命他任侍读学士,不久委任他执掌南京翰林院。华察虽不想为官,但皇命难违,好在他长期在翰林院工作,所以到任后驾轻就熟,受到上下称赞。

南京离无锡更近了,他愈加思乡心切。于是,49岁的华察以父母年老多病为由,再次向皇上奏本,要求致仕返乡,侍奉双亲。

1545年,华察终于获准“带冠闲住”。此时,他已两鬓添霜,但总算摆脱了朝廷名缰利索的羁绊。

兴建嘉遁园

当时,家中的花园早已竣工,华察为之起名为“嘉遁园”,寓意致仕还乡,安逸度日。他还为园中的景点一一提名,如忘言斋、知退轩、面壁亭、独观阁、留客处等,并为之作了20首诗,以这些诗表达他淡泊官场、追逐闲适生活的意愿。至交故友纷纷前去游园赏景,华察都热情款待。才子施渐等曾为之题诗。

华府造园之事,传遍鹅湖四周,也招来强盗多次抢劫,华父还差点当了人质,于是,华察便组织家兵守卫。

不久,严嵩义子、工部右侍郎赵文华来访,华察知道其不怀好意。果真赵文华说自己代表严嵩动员华察出山,朝廷必将重用。华察推说父母年老多病,婉言谢绝。临别,赵文华赠其一只玉环。华察知道这“环”意思是要他回心转意。他十分愤怒,将玉环击得粉碎。

门生王世贞常来拜谒,他俩无话不谈,说到京城官场情况,师生共恨严嵩父子擅权行事;谈到家中情况,王世贞说喜欢叔阳,与华察订立儿女婚约;说到眼下之事,王世贞委婉地说:“日月盈亏,天之道也。愿恩师减产树德。”华察心领神会,便拱手说道:“仁人之言也。”不多天,华察将自己家的一万多亩田产划出一半给贫困的佃户,并当场焚毁租田契约,一大批受到恩惠的农民都上门叩谢,接着又出资修建桥梁,方便民众。

修城抗倭

1553年冬,倭寇逼近无锡,敌情十分严峻。新任无锡县县令王其勤和一同前来催查粮赋的山东布政司右参政翁大立、巡按苏松监察御史孙慎一同去向华察请教对策(翁大立是华察主持嘉靖十七年会试时的门生)。华察对三位来访官员斩钉截铁地说:“修城!”王其勤点头称好。无锡从汉代以来就有城,但当时已经残破,无法御敌。大家纷纷同意立即修城。华察带头捐银500两,在他的带领下,其他人士也纷纷解囊捐款,很快凑齐了修城所需款项。

农历二月初九,修城工程启动,仅用两个多月就竣工。城墙刚刚完工,倭寇船只已到西水关外。县令王其勤带领将士浴血奋战,打死了倭寇首领阎四,杀死了一批倭寇,但何五路等36位护城队员战死,后来将他们奉为义士,列入祠堂祭祀

战后华察登城绕墙,写了一首《新城颂》赠给县令王其勤,诗中除了揭露倭寇的暴行外,还写了筑城的经过,其中“嗤彼守财奴,如何惜所捐”两句,嘲讽了筑城募捐时不掏钱的“守财奴”。

丈田清粮

筑城抗倭的同年,朝廷下旨丈田清粮。王其勤知道无锡是财赋的重点地区,其中弊端丛生,不公平十分严重,于是又和孙慎、翁大立向华察求教。华察还乡的几年中对粮赋中的积弊早有所闻,故支持他们“立即丈量土地”,并商定了丈量队伍、使用工具等具体事项。

这次丈田清粮进行三个月便完工,共查出漏税的无粮田十六万多亩,责令补交;免去无田之粮七千多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对官田的课税作了新规定,百姓欢声载道。但是一些受到惩处的豪户怀恨在心,串通在朝亲友,伺机报复。

华察工诗善文,闲来无事便在庭院中咏诗作文。一天,施渐、王瑛、顾可久等至交相聚,谈到诗人秦瀚有意修复“碧山吟社”之事。碧山吟社在惠山之麓,原来是僧人的“龙山精舍”,后由南京兵部主事秦旭开创为诗社。1554年,秦旭的曾孙秦瀚重修了碧山吟社,华察作有《复碧山吟社》一诗,并出资参与修复了碧山吟社的绿馨亭。后来,碧山吟社成了历代文人墨客会聚的胜地。

倡建设田

华察致仕后,非常重视家教。他的三个儿子都很聪明,幼子叔阳更为突出。华察聘请了三位饱学之士当塾师,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讲授要求,其效果很好,叔阳的进步更快,超过了两位兄长。但不久,叔阳患了水痘症,病势很重,尽管用药却不见好转。华察连忙到狱帝庙上香求拜。叔阳痊愈后,华察就笃信神佛,常常静坐修行。

1556年,华察提出在家族中建立“役田”的主张。役田即义田,其收入补贴给本族贫困家庭,包括供其子女读书。这实际上是后来义庄的雏形。华察的办法是,族人为家族出力者每百亩田捐出三亩,不出力者百亩捐五亩,考上进士的给予优惠,他自己捐出800亩,全族共捐出2400亩,一年可收入米麦3000石。后来叔阳中进士,又捐100亩。役田义举成为全县表率,为此,王世贞写了《延祥乡役田记》,并刻了石碑,如今犹存于荡口三公祠

华察的善举还有不少。华察迁居东亭后,出资整修了一座华氏祖祠和一批祖墓,在资敬观东侧建了25座桥梁。1566年,华察七旬大寿,同时,17岁的儿子叔阳又乡试中举。时逢“双庆”,华察十分高兴,又捐赠100亩田充实本族役田。

怒造三公祠

在丈田清粮中受损的土豪劣绅,诬告知县王其勤、巡抚孙慎、参政翁大立与华察勾结,以清查土地为名,仗势欺人。于是,朝廷予以弹劾,将王、孙、翁三人调离无锡。消息传来,华察愤慨至极,决定为他们建造生祠,于1557年夏竣工。他还写了一篇《首建三公生祠记》,连同丈量器“步弓”一并刻于祠中石壁之上。还在院落中以孙慎号联泉建“思泉亭”,院后以王其勤号少月建“望月楼”,还以翁大立的号见海造了“学海书院”等。

三公的冤案查了四年,终于水落石出。孙慎恢复御史之位,翁大立出任按察史之职,王其勤受命为南京户部主事。华察感叹说:“呜呼,是无怪乎勇于往任者之不多见也!”

隆亭改东亭

华察的世居荡口为之偏僻,与外界联系不便。晚年他决定迁回祖居之地隆亭(今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街道),那儿靠近县城,水陆交通方便。华察购置了隆亭的一座王府旧宅,在那儿建造了一栋新宅,非常豪华,人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侯门王府叹壮丽不如也”。东、西两园挖出的土,堆成假山,园中有梅坞、岩屋、洗心所、艺园等众多景点。1557年,华察搬进新居,为之赋《移寓即事》一诗。华察正在得意之时,突然接朝中同僚报信,说有人告华察“心谋不轨,动用皇砖,私造龙廷,阴谋造反”,朝廷即派钦差前来。其实“隆亭”地名自古就有,所谓“皇砖”也只是买来的大砖。华察知是有人进了谗言,但一时半会哪说得清!情急之下,华察灵机一动,急忙差人在大砖上画了个“十”字线,一看形似小砖;又将隆亭改名“东亭”,终于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无锡也就此传开了“千日造隆亭,一夜改东亭”的故事。

魂归萧塘

华察闲居东亭期间,生活简朴,“食不三豆,家无余媵”。他说:“我是‘五不欺’,一不欺天,二不欺君,三不欺亲,四不欺友,五不欺民。”

1574年,华察病重,不治身亡,享年77岁。灵柩葬在甘露(今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东北角的萧塘。1606年,官府同意在三公祠的左侧建了华察祠,后华氏后裔将其改名为忠佑庙。而后在东亭故宅东侧另建东祠堂,专祀华察。地方官衙也将华察列入尊贤祠,作为乡贤奉祀,并在无锡县学宫旁和东亭建了学士坊。到明代末年,荡口的嘉遁园、乐榆园和东亭华学士府第相继败落。21世纪初,东亭只剩下华学士坊遗址,百姓称其住宅的一部分为铁墙门。

来源:《锡山名人

编辑:董博涵

Hash:31749932fd88bc9c9d9c3b3333eb7b8852c01b3b

声明:此文由 锡山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