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三子陈松年:用一计保全父亲坟墓,满腹学识却在砖窑厂上班

陈独秀三子陈松年:用一计保全父亲坟墓,满腹学识却在砖窑厂上班

1976年的清明节,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来到父亲的墓前为其扫墓。往后的每一年,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步行10余里来祭拜父亲,直到自己逝世。

他就是陈独秀的第三个儿子陈松年,比起父兄的影响力,陈松年的经历要显得平凡许多。可命运丝毫没有眷顾于他,写满他人生的总是那数不清的坎坷与磨难。

苦难的少年时代,变故接踵而至

1910年,陈松年出生于安徽安庆。他和哥哥陈延年、陈乔年一样,皆为陈独秀原配夫人高晓岚所生。只可惜夫妻二人的理念差距过大,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

彼时的陈松年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可父亲陈独秀早已远走他乡,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去了。多年来,陈独秀很少回家,陪伴陈松年的只有祖父母、母亲和哥哥。

父爱的缺失还不是最不幸的,在他3岁那年,他的祖父陈昔凡就去世了。 一家人还没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一场危机又降临到了陈家。

在众人忙着处理后事时,一伙不速之客闯入了家中。原来陈独秀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堪称在刀尖上行走,流血牺牲都是家常便饭,那时的他正在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革命,所以一直都是袁世凯所要抓捕的对象。

当时安徽都督兼袁世凯的亲信倪嗣冲奉命抓捕陈独秀,他带着手下来到陈独秀的家,却并未找到陈独秀本人。为了向袁世凯邀功,他扬言要斩草除根,把陈独秀的孩子都抓走。

他们先是抄了陈独秀的家,接着又抢走了一批陈家珍藏的字画。陈延年和陈乔年见形势不对,赶忙翻墙逃走。 而陈松年因为年纪太小,动作没有两个哥哥那么敏捷,翻墙时不慎落入邻居家的澡盆里。

好在陈家和邻居的关系非常亲密,加上平日里待人厚道,对邻里多有照顾,危难之时大家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陈家的事邻里多有耳闻,这次官兵大张旗鼓地来抓人一下子就惊动了街坊众人。 陈家邻居一妇女眼见陈松年掉到了澡盆里,灵机一动假装他是自己的孩子,当官兵搜寻至自己家时,又做出正要帮他洗澡的样子,这才蒙混过关。

虽然三兄弟侥幸逃脱,但官兵怎么肯就这么空手回去。他们也不管是真是假,将陈独秀哥哥的儿子陈永年当作是陈独秀的儿子抓走了,为此陈永年还平白无故的坐了四年牢。

在那之后,年纪较长陈延年和陈乔年被陈独秀接到了上海读书。又过了几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两兄弟又决定前往法国留学。多年的历练与学习,让二人逐渐摸清了方向,在一批共产主义者的带领下,他们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就这样,两兄弟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父子三人共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着。

与此同时,陈松年则一直由母亲高晓岚和祖母抚养着,早年在大学里也读过一些书,虽然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辍学了,但有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然也是学了不少东西。有了两个哥哥这样的榜样,再加上陈松年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质,他的文学素养在当时也是很高的。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噩耗就传到了家里。 1927年,陈延年被捕入狱,因为吴稚晖的告密,陈延年是陈独秀长子的身份暴露,最终在龙华刑场被敌人乱刀杀害,年仅29岁。

收到消息的母亲和祖母大受打击,好几次都哭晕了过去。那时的陈松年也不过17岁的年纪,眼见母亲和祖母痛苦的样子却也深感无能为力。

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姐姐陈玉莹一起赶往上海处理哥哥的后事。 可当姐弟二人赶到上海时,却被国民党当局告知不许给陈延年收尸。姐弟二人哀求他们希望能见上陈延年一面,可就连这么简单的要求也被无情地拒绝了。

无奈之下,陈松年姐弟只能在陈延年英勇就义的地方烧了几炷香和一些纸,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哀痛。在大哭了一场后,姐弟二人返回了家乡,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很快他们又要回到这伤心地了。

次年2月,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陈乔年也被捕入狱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乔年誓死不屈,最终在同年6月,他也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年仅26岁。

接连的变故让本就煎熬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一次又是陈松年姐弟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再一次赶往上海为陈乔年处理后事。

但和上次一样,国民党政府依旧不允许姐弟俩为陈乔年收尸。当二人看到陈乔年倒在血泊中的惨状时,一时间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顿时失声痛哭了起来。

两位亲人的接连去世,让姐姐陈玉莹的精神受到了严重刺激,常常会出现神志不清的情况,就这样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终因病逝世,年仅28岁。

先后经历两个哥哥的惨死,如今姐姐也离自己而去,陈松年内心的悲痛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而他的母亲高晓岚在短短几年内就接连失去多个子女,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没过多久就随他们去了。

眼见此情景,陈松年再一次被击垮,好半天都振作不起来了。幸好这时祖母鼓励他让他坚持下去,撑起这个家,不要让天上的亲人们失望,陈松年这才重新振作起来。

多舛的青年时光,一招智保父亲坟墓

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随后被关进了上海的监狱里。此时陈松年身边的亲人已经寥寥无几,他决定去看看狱中的父亲。

儿时的记忆早已模糊不堪,父子相见的那一刻彼此竟无法认出对方,终是血脉连着亲情,陈松年很快就反应过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啊。

看着父亲这般模样,想起家中遭遇的种种变故,陈松年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毕竟是大风大浪都见过的人,陈独秀并没有因此而流露出软弱的一面。 他让陈松年不要哭,自己的孩子不能这么没出息,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再苦再难也要咬牙挺住。

陈松年擦干了眼泪,他记住了父亲的话,也知道从此刻起自己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后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国共开始联合抗日,陈独秀也被释放出狱。陈松年得知此消息既感到高兴又十分担心,因为此时此刻他的老家安庆即将被日本人占领。

为了防止财产被日本人倾吞,陈松年找来几艘船把家里的财产全都搬到了乡下,还特意藏到了陈家的祠堂里。一起准备妥当后,陈松年便打算带着全家去找父亲陈独秀了。

然而日军还是找到了他所藏的财物,并将这些财物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一些带不走的或者没什么用的。

虽然连最后的一点家底都失去了,但陈松年还有家人,只要大家都能团聚在一起,那这个家就还在。

随后,陈松年带着祖母、妻子和1岁的女儿陈长玮乘船离开了安庆。到了武汉后,他如愿见到了父亲陈独秀。来不及叙旧,他们就要启程前往大后方重庆

来到重庆后,在好友的邀请下,陈独秀又举家搬迁至四川江津,这才彻底安顿了下来。 也就是在这里,陈独秀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陈独秀一家在江津的日子过的十分艰难,不仅是所住之处环境简陋,年近六旬的陈独秀由于长年奔波加上牢狱之灾的折磨,身体也早已不堪重负。因为身患有疾,陈独秀只能靠亲友接济或是写文章来维持生计。但这对于一大家子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全家的生活,陈松年夫妇还在当地的中学教书,以换取微薄薪资。 虽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陈松年却并不因此而心生抱怨,他尽心尽力的侍奉祖母,照顾父亲,让这个家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晚年的陈独秀也是一反常态,常常喜欢和儿孙们谈心说事。要知道,陈独秀可是出了名的“虎父”,向来是国事为先,家事在后的。或许是风雨飘摇了大半生,又或许是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苦痛,让他格外珍惜这段与家人共处的时光。

然而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陈松年的祖母就去世了,紧接着在1942年,陈独秀也病逝了。

身边的亲人越来越少,陈松年的心也被刺穿了一次又一次,但这一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挺了过来。因为战争还未结束,他只能先将祖母和父亲葬在江津,等到抗战胜利后,他才安排着将二人的棺木运回老家。

在运送期间,也是一波三折,有惊无险。当时正值解放战争,陈独秀又是我党重要人物,运送棺木需要格外谨慎小心。陈松年到处托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福建木材商。

这个木材商将祖母和父亲的灵柩用木排装上,顺江而下运回安庆。 但心细如发的陈松年在搬运灵柩时忽然发现,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他心想倘若被国民党看见指不定又会生出什么麻烦。

于是,陈松年将棺木上父亲的名字改成了当年父亲科举时用的名字“陈乾生”,因为这个名字鲜少有人知道,所以直到运回老家也没有被人发现。

回到家乡后,陈松年将父亲的灵柩和母亲的一起合葬在了安庆北门叶家冲。但即使回到了家乡,陈松年依然不敢放松警惕。

毕竟时局动荡,反动派也一直在关注着陈家的动向,为了安全起见,他没有使用陈独秀这个名字,而是在墓碑上刻了“先考陈公乾生之墓”这几个字。

这样一来,既采用了父亲的原名,又避免了坟墓被人蓄意破坏,可以说两全其美。

后半生再起波澜,幸得主席相助

解放前,陈松年是在一路不幸中跌跌撞撞地走着,可解放后,因为父亲的身份和许多复杂的因素,陈松年一家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陈松年当过会计,也教过书。因为早年读过大学,有一定的学问,所以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由于父亲陈独秀这层关系,陈松年在工作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加上家境实在困难,他不得不放弃了教书,改行成为了一名窑厂工人,乃至技师。

即使是这样窘迫的生活,也依旧没有让陈松年灰心。他和妻子育有一男三女,为了不苦了孩子,陈松年每天都竭尽全力地工作着。在砖窑厂期间,他永远都冲在第一线,哪怕再苦再累也绝不放弃。就这样,简单的砖窑工作也让他做的十分出色。

懂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读完高中后提出不上大学的想法,想去工作来补贴家用。但陈松年夫妇坚定地拒绝了他们,陈家世代有文化,可不能断在了自己孩子这里。妻子更是表示不吃不穿也要供孩子念书。

于是,从去窑场抬土,到修铁路,糊火柴盒,妻子把能干的活都干了。结果因为过度劳累,妻子也先他而去了。如此一来,所有的家庭重担都落在了陈松年身上。

1958年,他们的生活出现了转机。毛主席在视察安庆时,了解到了陈松年一家的处境, 便特批当地政府每个月给陈松年一家30元的生活补助。

这对他们来说可是雪中送炭,以至于晚年的陈松年每每提起这事都难掩心中的感激之情。

后来改革开放后,陈松年一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陈松年也能安下心来每年去为父亲扫扫墓,谈谈现在的生活。

1990年,80岁的陈松年安详离世。陈松年的一生无疑是不幸的,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他都坚持了下来。

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善良、有责任心,不因命运多舛而怨天尤人,更不因困难重重而心生退怯,最终如愿迎来生活的曙光

Hash:a66ae04f0205aaa87532f75656e6f54b981bb586

声明:此文由 垆边体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