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派建筑|赣派古建筑的形制与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地域、环境气候、风土习俗等的差异,形成了具有各自地域特征的建筑,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同的建筑体系,如北方官式建筑、岭南建筑、徽派建筑、赣派建筑等等。

其中赣西传统建筑是赣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江西万载田下路是赣西传统古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是保存传统建筑较为集中的地段,本文以江西万载田下古城古建筑群中的祠堂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两篇文章来介绍赣派古建筑的建筑形制、结构体系、传统构造和营造工艺等。

本篇介绍赣派古建筑中祠堂建筑的形制

一、祠堂建筑的空间特征

二、祠堂建筑的平面形制

三、祠堂建筑的结构形式

●祠堂建筑的空间特征●

祠堂,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延展,是宗法家族制度的创造,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汗水,是加强族人之间宗族情感联络和建立宗族活动场所的凝聚地更是一种严肃庄重的礼制建筑。 祠堂建筑始于商代,唐宋时期发展迅速,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建筑形制也很稳定。祠堂建筑的形制是从住宅建筑演化发展而来,住宅建筑也许会随着种种条件和原因而千变万化,但祠堂建筑形制没有太多的变化。

祠堂建筑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的 秩序感、遵循 等级礼仪制度和强调尊卑有序的传统空间院落,既具有内向性,是一种具有很强内外区分的领域空间,又具有公共性,是一种符合“天人合一”、自然有机整体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广泛空间。

祠堂建筑的内向性表现为用 族谱、祭祀活动、祠堂建筑自身等来增强族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此来界定出本族的空间领域。

祠堂建筑使用厚重的墙体围合,且外立面极少开窗,内部通过天井院落通风采光,这种内向性的空间极大因素是受到了宗族制度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强化空间领域,在祠堂建筑中,用文化意蕴和特定装饰来界定边界,具有明显的 象征特征。抱鼓石、天花、垂花柱、绘画、雕刻等构筑物和装饰物凸显个性,将本族的空间领域从整个大片区环境中独立出来。

祠堂建筑同时又弱化了一般住宅建筑的内向与私密特征,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公共性。一方面,祠堂强调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因为祠堂建筑具有强烈的 限定感,使得建筑与外界空间联系甚少。因此利用内部院落空间与外部自然环境进行联系。同时 祠堂建筑弱化了入口转折空间,并在院墙上开设了漏窗、花窗等加强内部院落和外界的联系,突出了更强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祠堂建筑弱化了室内外的界限。祠堂建筑单体和院落空间由于功能和礼制的需要而进行相对的弱化处理。首先朝向天井内院的建筑立面采用开敞形式,享堂等祭祀空间大多开敞,没有门窗,这样使得室内外空间得到充分交流。其次祠堂建筑多处建有檐廊,对内通过门窗与室内相连,对外通过廊柱和地面高差划分檐廊和院落的界限,使得檐廊成为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的过渡、缓冲空间。再者祠堂建筑朝向院落的立面相对外立面而言,与室内空间装饰别无二致,装饰精美、尺度宜人、增强了室内外的联系。

一般来说,祠堂建筑采用沿纵深方向轴线对称,并在轴线上依次展开礼仪空间的院落式布局方式。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做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厅,厅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万载祠堂的礼仪轴线上依次布置单体建筑仪门、享堂、寝堂,院落两侧环绕厢房或连廊,作为堂与堂之间的过度和连接。横向上,天井与侧廊或厢房交替布置,高度由厅堂的高度决定。祠堂建筑中的仪门、享堂、寝堂等主体建筑的高度沿轴线依次递增,建筑基底高度也依次增加,代表着节节升高。如下图所示。

郭绿荫公祠明间剖面图

祠堂建筑的布局高低错落,主从分明,井然有序。祠堂建筑仪门与享堂之间基底高差一般在0-04m之间,而享堂与寝堂之间基底高差一般在0.3-0.5m之间。建筑高度从入口沿纵向轴线方向依次递增,仪门与享堂之间屋脊高差一般在0.6-1.0m之间,而享堂与寝堂之间屋脊高差一般在1.0-1.5m之间。表2-1、表2-2为万载祠堂建筑基底高度和屋脊高度对比表,其中以各个祠堂起始单体建筑室外标高为基准标高Om。祠堂各个建筑单体屋面坡度一般在2540之间,如表23所示为万载祠堂建筑屋面坡度对比表。

万载祠堂建筑基底高度

万载祠堂建筑屋脊高度

万载祠堂建筑屋面高度

祠堂建筑的构成要素

祠堂一般由有屋顶覆盖的单体建筑和室外要素构成。室外要素一般包括祠堂入口前的院场空间、泮池、牌坊等,因各种因素没有牌坊保留下来。明《鲁班经》卷一记载:“凡做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厅,厅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

祠堂要素屋顶示意图

祠堂要素平面示意图

在祠堂纵向礼仪轴线上依次布置单体建筑包括 山门、仪门、享堂、寝堂等主要建筑,院落两侧环绕厢房或连廊。如下图所示分别为祠堂要素屋面示意图、祠堂要素平面示意图。

山门

山门,祠堂的入口门楼,是祠堂建筑礼仪序列的开始。山门将祠堂单体建筑与片区大环境分隔开来,并与围墙、仪门围合起一个封闭的内部院场空间。万载祠堂群中只有郭绿荫公祠和南轩公祠还保留完整的山门建筑,大多数祠堂没有山门建筑。

郭绿荫公祠山门(由外向里看)

郭绿荫公祠山门(由里向外看))

仪门

又称门堂、门屋,当祠堂没有山门时,仪门就成为祠堂建筑礼仪序列的起始。仪门是用做看守休息、传达和存放物品之用。仪门是由门根据厅堂空间发展演变而来,一般为五开间三进深,明间和次间为入口大门,左右两稍间用砖墙或木隔断围合形成辅助用房。根据仪门有无列柱可将仪门分为门廊式和门罩式两种主要形式。

门廊式

是指仪门前檐用柱子承重,在门前形成一个柱廊空间,大门安装在脊柱上的一种形式,也是仪门最常见且主要的形式。

万载祠堂门廊式仪门比例尺度表

注:宽长比是指通进深与通面阔的比值;高宽比是指前檐高度与通面阔的比值。

门罩式

是指在祠堂外墙上开门洞,然后在大门门仪上方用砖叠涩外挑几层线脚或在其上作披檐,披檐用伸出墙外的挑手木承托的檩条支撑,然后用瓦片覆盖,檐下有做一些雕饰。门仪是指祠堂木门周围的一副石质或木质的边框。万载祠堂的门仪大多是石门仪,且用青石制成,石门仪是由门梁石、门仪石、门枕和门槛组成。

万载祠堂仪门形式

凉亭

建于仪门和享堂之间,又称为轿亭、藻亭,全部开敞通透。凉亭是作祭祀前准备场所之用,也可作乘轿落轿、活动主持台等之用。凉亭是祠堂建筑的点睛之处,使得祠堂更灵动丰富。凉亭均为正方形平面,外围四根木柱或石柱落地,内部为四根杉木垂柱,亭内作藻井天花,四角起翘,生动灵活。凉亭的四根落地柱一般间距在 3.6m-4.5m 之间。

享堂,又称祭堂,位于祠堂中轴线中心,也是整个祠堂的核心建筑,是宗族活动的主要空间,因此在整个祠堂建筑中享堂的形制和等级最高享堂,又称祭堂,位于祠堂中轴线中心,也是整个祠堂的核心建筑,是宗族活动的主要空间,因此在整个祠堂建筑中享堂的形制和等级最高。

万载祠堂厅堂比例尺度

注:宽长比是指通进深与通面阔的比值;高宽比是指前檐高度与通面阔的比值。

万载祠堂寝堂比例尺度

注:宽长比是指通进深与通面阔的比值;高宽比是指前檐高度与通面阔的比值。

寝堂

又称“上厅”,一般处在祠堂轴线的末端,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也是祠堂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空间。寝堂的地坪高度一般是祠堂中最高,来强调祖先至高的地位。享堂一般是五开间,中间三开间较开敞通透且采用通高设计,用作参拜空间;左右两侧较为封闭,可以增加夹层,常用作议事和储藏等辅助功能。

万载祠堂厢廊比例尺度

厢廊

是指位于院落、天井左右两侧连接厅堂的厢房或连廊。厢廊是厅堂与厅堂之间的过渡空间,为祠堂建筑的辅助功能空间。一般山门与仪门之间的厢廊为单坡顶开敞的连廊或没有连廊,仪门与享堂之间、享堂与寝堂之间大多为双坡顶的厢房或开敞的连廊。

天井

是祠堂各个建筑之间联系的过渡空间,祠堂的轴线、建筑的走向都是以天井为依据,根据天井来确定建筑的前后左右关系。万载祠堂建筑中天井不仅可以串联各个建筑,还能起到建筑室内通风、采光以及排水等作用。祠堂建筑中大多采用土形天井,然后通过明沟和暗沟结合一起把水排出。

●祠堂建筑的平面形制●

祠堂建筑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形制经历了丰富的变化,在明清时期达到相对稳定状态。通常用中轴线上单体建筑的进数和天井院落描述整体的组织方式进而探究祠堂建筑的总体形制。 “进”是指祠堂主体建筑面阔方向平行的单体建筑的称谓。沿面阔方向平行的一组建筑为一进, 中轴线上有几组建筑就是祠堂有几进。进的多少影响祠堂通进深的大小。进的存在能贡献祠堂通进深的大小,并且进所表示的空间是个室内外转化的空间,即进与进之间有一个室外空间作为过渡,因此祠堂中轴线上的凉亭不能算作一进,可以看做享堂的前序空间。

三进两天井式祠堂是万载祠堂的基本形制,呈“日”字型平面布局。按入口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仪门、享堂、寝堂,并形成了两个天井院落。三进的布局,使得空间功能划分明确,仪门作为祠堂的开端,代表着祠堂的等级和规模,享堂为宗族祭祀活动的主要空间,寝堂则为供奉祖先之所。如鲍氏之祠、郭衡公祠、郭汗公祠、闻礼公祠、辛勿公祠、辛家祖屋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在三进两天井式祠堂的基础上,在仪门和享堂中间增加一元素凉亭,也是呈“日”字型平面布局,此时前天井变成了“凹”字型。凉亭虽能贡献祠堂通进深的大小,但是在空间上,凉亭并没有完成进所表示的室内外关系的转化过渡,即进与进之间必须有一个室外空间作为过渡,因此祠堂中轴线上的凉亭不能算作一进,可以看做是享堂的前序空间。如郭瑞公祠、高燕山祠堂、郭挥公祠等。

三进两天井一院落式祠堂和三进三天井式祠堂是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在轴线始端或末端加一院落或一天井的形制。按入口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仪门、凉亭、享堂、寝堂,前后单体建筑与侧廊围合形成天井,单体建筑与围墙围合,若左右无侧廊或厢房,则形成院落;若左右有侧廊或厢房,则形成半天井。如彭希载祠、宋辑轩公祠、张爵公祠、易家祠等。

三进两天井两院落式祠堂是在基本形制的基础上,在轴线始端和末端各加一院落的形制。按入口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仪门、享堂、寝堂。如辛卫公享堂等。

四进三天井一院落式祠堂是万载祠堂的最高形制。按入口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山门、仪门、凉亭、享堂、寝堂,与此同时形成两个天井,在轴线的末端,寝堂与围墙之间围合成一个狭长的半天井空间,构成三天井院落。四进式祠堂比三进式祠堂增加了一进山门。由于山门和仪门之间是相分离的空间结构,形成一院落空间。如郭绿荫公祠、南轩公祠、郭家大祠等。

两进两天井式祠堂是万载祠堂群中的个例。按入口顺序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入口仪门、寝堂,形成前后两个天井。寝堂承担了享堂和寝堂两个空间的功能,既满足族人祭祀活动又要兼做聚会议事之地。如郭烈公祠、易家偏祠等。

总上所述,万载祠堂的基本形式是三进两天井式,呈“日”字型平面,其他的形制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衍化。

●祠堂建筑的结构形制●

万载祠堂建筑基本都是砖木混合结构,其中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硬山搁檩为辅助结构。木构架作为建筑的支撑体系,是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万载祠堂的木构架体系主要包含穿斗式、抬梁式、抬梁穿斗结合式。抬梁式木构架由梁承檩,沿进深方向架梁且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屋面荷载由椽、檩、梁、柱层层向下传递。因而抬梁式木构架可以采用较大跨度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从而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但其用料大,适应性较弱;穿斗式木构架由柱子承檩,每柱上架一檩,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因此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紧密,室内空间较小。抬梁穿斗结合式木构架涵盖了二者的优点,既能通过减柱来营造大空间,又能节约木料。

山门通常是五开间两进深,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悬山屋顶。郭绿荫公祠的山门采用三层跌落式单檐悬山屋顶,由石柱上伸出雕花式挑手木进行出挑承托挑檐檩。前檐为驼峰斗拱式的船篷轩造,明间十二步架,两檐柱为石柱,其余为木柱,屋顶最高,屋脊高约 9.31m,次间屋顶次之,屋脊高约 7.78m,梢间采用硬山搁檩结构,屋顶最低,屋脊高约5.34m,南轩公祠的山门采用两层跌落式单檐悬山屋顶,明间和次间屋顶为一体,屋脊高约 7.97m,梢间采用硬山搁檩结构,屋脊高约 7.40m,比明间和次间屋脊高度略低一点。

郭绿荫公祠山门明间剖面图

南轩公祠山门明间剖面图

三层跌落式屋顶

挑手木

仪门通常是五开间三进深,采用抬梁穿斗结合式木构架,十檩九步架,单檐硬山屋顶,大屋顶下以脊柱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结构形式,前为轩顶,后为人字顶。

仪门立面图

仪门剖面图

前檐通常采用卷棚轩的做法,贯通明次两间。前檐明次间的檐枋梁架采用斗栱式梁架,即明次间连接檐柱的是拼合木质直梁,在梁与檐柱的交接处置两攒重栱,以承托纵向的梁及上部的荷载。在梁与柱的交接处,梁的下方置雀替,一是起到承托上部的重力,二是能减少梁枋的跨距。檐枋梁架不仅能够起到横向拉结的作用,还能够通过调节斗栱的高度起到纵向的承托作用。斗栱承托的川梁延伸至室外承接挑檐檩。前檐柱和脊柱之间用川梁连接。正贴采用驼峰式斗栱梁架,梁上置驼峰状柁墩,其上承托斗栱,斗栱承托檩条。边贴在川板上架平盘斗,然后在其上竖童柱,童柱顶置檩条,檩条上铺鹤颈弯椽,构成卷棚轩。

平盘斗

拼合梁

后檐的脊柱和步柱之间增加一个斜屋顶,人字形屋顶的正贴为抬梁式,采用驼峰式斗栱梁架,以五界梁为承重结构,运用减柱造,用两根拼合梁取代了一根步柱和两根童柱,上下两层梁之间用驼峰状柁墩支撑其上承托斗栱,斗栱承托檩条,在人字顶最上部的正梁中间,即正檩的两侧,增加一对伴梁,与正檩形成“三花檩”组合,这一对伴梁呈三角形且上刻雕花,也称为抱梁云,四界大梁延伸至室外承托挑檐檩。边贴为典型的三柱五檩式穿斗式结构,其中三颗大柱落地,每两颗柱子之间用川梁连接,童柱搁置在川梁上,同时在正檩的两侧增加一对伴梁,与正檩形成“三花檩”组合。后檐明次间的檐枋梁架与前檐相同,采用斗栱式梁架。

祠堂要素屋顶示意图

三柱五檩

凉亭通常为正方形平面,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歇山屋顶,翼角起翘形成优美舒展的曲线,与享堂屋顶形成“勾连搭”形式。四个落地柱用川板及梅子连接,并在顶端放置檐檩,再在四根柱子间放置四根垂花柱,用川与相邻落地柱连接,并铺设鹤颈弯椽,四根垂柱间用川板连接,内设八角形藻井天花。

挑檐廊空间

挑檐廊顶部卷棚顶

界内构架有以下几种形式。下图所示为享堂界内构架形式表。 一种是驼峰斗栱式的抬梁式木构架,为营造较大室内空间,采用减柱造,减去脊柱。正贴采用驼峰斗栱抬梁式木构架,一种由梁上驼峰、驼峰上斗栱和檩间联系构件托脚组成的一种梁架形式。大梁均采用拼合梁形式,以增强梁的刚度,上下两层梁之间用驼峰式斗栱进行支撑连接增加梁的承载力,脊檩采用三花檩形式。其中在檐柱和金柱之间用眉川来连接大梁和斗栱,并支撑着檩条,防止檩条下滑。如下图所示为眉川。前后檐柱相对较矮,其上置斗栱用来承接檐檩。边贴采用典型的五柱九檩穿斗式木构架,如下图所示,其中五颗柱子落地,每两颗柱子之间用川梁连接,童柱搁置在川梁上,脊檩采用三花檩形式。前后檐柱和前后金柱之间增加一根童柱来支撑檩条。 第二种是穿瓜柱式梁架,这种构架上部是由瓜柱和梁组成。穿瓜柱式梁架是指梁穿过瓜柱并伸出梁头,一般梁头呈扁平状,由于梁头要穿过瓜柱,因此梁头穿瓜柱的部分要削薄成榫头以便插入瓜柱。瓜柱需瘦高形,瓜柱要立在梁上,要被梁穿透,且瓜柱上承接檩条。有些祠堂使用两根重檩(叠檩),或者在檩条下方增设随檩枋也称为连机木,一般上面的檩条直径小于下面的檩条。这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增强构件的结构稳定性。如下图郭绿荫公祠界内梁架照片。

享堂界内构架形式

眉川

叠檩

边贴五柱九檩

郭绿荫公祠界内梁架

界后构架与界前构架相同,也是挑檐廊式,即后檐柱之外挑檐檩之下的空间。与界前不同的是挑檐廊的屋顶在挑檐檩的承托下继续向前出挑,只与两侧的厢廊形成“勾连搭”。

梢间采用硬山搁檩结构,檩条直接搭接在空斗砖墙上,并架设木格栅,铺设木楼板。

寝堂通常为五开间,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五根柱子全部落地,双层屋架形式。

双层屋架正视图

双层屋架顶视图

前屋架为卷棚轩

前屋架无卷棚轩

寝堂屋架对比表

厢廊通常采用穿斗式木构架,一般前厢廊都是两柱加挑檐廊形式,其中一种是脊柱加一步柱落地形式,一种是两步柱落地形式,而后厢廊往往比前厢廊开间少,因此结构形式是在其前厢廊的基础上做减柱造。

脊柱加一步柱落地形式是脊柱和一步柱落地,靠近外墙侧的结构搭接在墙上。如郭绿荫公祠、南轩公祠等。脊柱和步柱之间、脊柱与外墙之间用川枋连接,川枋上立童柱,檩条承托在柱头上。后厢廊采用减柱造,把落地步柱取消,其余结构不变。其内隔墙设置在脊柱的位置,把后厢廊分割为室内外两个空间,室外空间与天井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连通空间。

前厢廊脊柱加一步柱落地

后厢廊脊柱落地

两步柱落地形式是中间脊柱不落地,变成不落地的童柱,脊柱两侧的步柱落地,两步柱之间、步柱与外墙之间用川枋连接,川枋之上立童柱,童柱与步柱之间用川梁连接,檩条搁在柱头上。后厢廊也采用减柱造,把一侧步柱取消用童柱替代。其中,郭家大祠的前厢廊取消了脊檩处的童柱,用一个轩廊来替代。后厢廊又是脊柱落地的形式。而彭希载祠的前厢廊只有一根靠天井侧步柱落地,柱头上承托一根拼合梁,梁上立童柱,童柱间用川梁连接,檩条搁置在柱头上。

前厢廊两步柱落地示意图

后厢廊一步柱落地

郭家大祠前厢廊剖面图

郭家大祠后厢廊剖面图

厢廊的挑檐与厅堂的连接部位构架较为特殊。一种是以檩承檩,如下图所示,即厢廊的挑檐檩直接搁置在厅堂的檩条上,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把厢廊的檐口与厅堂的檐口高度处理成一致。一种是以梁承檩,如下图所示,即厢廊的挑檐檩搁置在厅堂的梁上,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把厢廊檐口高度处理得比厅堂檐口高度稍微低一些,檐口之间的高差间隙用瓦片进行填充补齐。有的厢廊还设置跑马廊,如阳家祠。

以檩承檩

祠堂要素屋顶示意图

江西传统建筑对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丰富赣派建筑研究,还可追溯赣派建筑与北方官式建筑在建筑形制、营造工艺、匠作技艺等方面的联系,探究江西与邻近地区传统建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关系。

本文摘自: 侯晓晓. 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东南大学2020;

原文题目:赣西传统建筑的建构特征及保护技术研究-以万载古建筑群为例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Hash:9a9af4f7281c1fd612ef8c55ca865cf33f304901

声明:此文由 TOP历史排行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