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城墙历史溯源

图/肇庆城墙南门老照片 来源:肇庆市政府

肇庆古城墙位于肇庆市端州区,作为城市的防御构筑物,始建于宋并在明清时期历经数次修葺。近千年来,城墙主体仍基本保持完好。本期与您分享肇庆古城墙历史溯源。

肇庆古城墙上宋、元、明、清及民国历代的铭刻砖石见证了此防御体系在朝代更迭下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变迁。同时,城墙的防洪功能也使地处西江下游左岸的肇庆古城免受洪水的几经侵袭。近千年来,城墙主体仍基本保持完好。2001年,肇庆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肇庆城墙西北角 来源:肇庆市政府

肇庆城墙历史溯源

宋-始建

据宣统《高要县志·地理篇·沿革》考证,汉唐时期高要县应为当今渡头村附近。彼时县治之内各村落建置皆零星散落于孤岗台地之上,周边则湖沼沟渠阡陌纵横。宋初仍沿袭汉唐之旧,但一应州衙建置逐渐向州治以西偏移,至今宋城附近。在北宋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无城墙之建。

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并避免唐末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动乱重现,太祖赵匡胤采取了 一系列“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改革。反映到城墙修筑政策上,则是采取“毁城和不筑城”的措施来“尊京师而抑郡县【1】”。

这种毁城政策曾一度削弱了地方藩镇割据形成的可能性,有利于统治阶层加强皇权,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地方上层出不穷、永无休止的治安隐患问题。肇庆城墙的初次建设正是在北宋仁宗年间“侬智高反宋”这一历史事件的推动下进行的。

时值庆历元年(1041年),壮族首领侬智高于傥犹州(今广西靖西县)建 “大历国”并请求内附宋朝以摄诸部且共抗交趾(今越南),后求附屡次遭拒后,最终于广源起兵反宋。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率兵沿西江东下攻破数州,势如破竹。五月癸亥侬军进据端州,因无城防守,“知州、太常博士丁宝臣弃城走【2】”。后宋仁宗派枢密院副史狄青南下平乱,翌年侬智高终为其所败。

肇庆城墙的修筑之始即是在宋皇佑五年(1053年),狄青大败侬智高后。

此后至南宋期间,城墙虽然不再有大规模修筑,但古城的城市规划体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间上的重视。城内的路网交通以及输排水系统逐渐铺设构建,一系列官署建筑道教宫观开始兴建,古城内部空间格局日臻完善。

而此后的元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上相比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为防当时地位低下的汉人及南人凭城反抗,严禁修筑城墙。因此,元朝时期的肇庆城墙没有得到任何修缮,时日渐久,加之攻城战事损毁,城墙倾圮现象时有发生。

明-防御增筑

城墙的大规模防御增筑是在明朝完善的。

肇庆所在之岭南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之间关系脆弱,冲突时有发生。中央政权为加强统治,在经济上奉行剥削政策,军事上武力镇压,加之周边倭寇海盗不时烧杀抢掠,肇庆地区并不安稳,战事不断。一改宋朝城墙政策上的无作为,明朝肇庆城墙频繁地砌筑工事是在岭南战事的推动下进行的。

自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起至天顺年间,城墙就不断被加高培厚。到了成化年间,愈演愈烈的“瑶民起事”使城墙得到了更加频繁地修缮,城墙的防御功能因此而不断加强。由于该地“风靡俗敝,盗日以繁”,加之认识到肇庆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明嘉靖四十三年,两广总督吴桂芳奏请朝廷,从梧州总督府于肇庆;驻肇期间,总领两广文武之政,并直接管辖西洋、南洋各国与中国的商贸和外并。

随着两广总督驻肇,城内军事职能机构与各类祠宇廨署逐渐增多,为政官吏也开始更加注重城墙与城市空间的建设布局。由此,肇庆作为一个防御重镇,开始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军事、政治以及经济职能,城墙防御功能及城内空间格局趋于完善。

清-防洪

清朝执政年间,除初期与南明政权相争及中后期红巾军起义给肇庆城墙造成的人为摧毁之外,城墙的倾圮大多是由自然灾害引发的。因城墙的初建年代已较为久远,加之自明中后期起政府为镇压少数民族反叛,鼓励沿西江两岸开山伐木、屯田驻兵,破坏了沿岸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当地水土流失、河床抬升,洪水泛滥逐年严重,城墙倾圮现象时有发生。肇庆自元朝至今的86次洪涝灾害中,发生在清朝的就有44次之多,尤以乾隆、光绪两朝最为频繁【7】。因此,城墙的防洪职能在此时变为了重中之重。为官者也多次发帑金并率领地方士绅修筑城墙,以御洪水。

至光绪年间,连年大水,肇庆时常被洪水冲缺堤围。城外汪洋泽国,七星岩洞口上至今还留存着“道光甲辰水痕至此”的刻印,但因城墙的防洪抵挡,洪水暂时无碍于其内居民的正常生活。一如民国《高要县志·卷六·营建篇·城池》中所载:“至光绪间,屡经水患,虽略有颓圮,无大损坏,遂不复修。至宣统辛亥之变,城池如故”。

民国-部分拆除

民国十二年前后,桂、粤两军多次以肇庆城墙为屏障进行拉锯作战,城内百姓不堪其苦。战争结束后,城墙较为破败,修葺经费不足,其防御功能基本丧失。时人将战乱之因归咎于城墙,认为因城墙庇护,军阀可以凭城混战,主张拆掉城墙,尤以县长严博球为首。虽有肇庆城濠公所总理梁赞燊等人,陈述拆城弊端,上书力保城墙,但城墙最终于民国十三至十五年间陆续被拆毁城门楼与雉角楼、月城炮台等一应防御建筑,并被整体拆低仅作防洪之用。

此后,城墙逐渐失去原有功能,周围民居建筑开始倚墙而建,现代水泥砂浆粉刷城墙之现象比比皆是,直接压占城墙的情况亦多,周边居民为方便上下城墙,在城外多处铺筑坡道,使得城墙逐步沦为道路

肇庆城墙的建筑特点

地域自然环境

肇庆古城位于广东中部、西江流域下游肇庆市端州区,其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是由东侧的北岭山与西侧的鼎湖山组成的侵蚀低山,东南方向有羚羊山与北岭山隔旱峡相望而对;中部则是地势较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其间散落分布有大小星湖、鱼塘水道,以及以七星岩为中心的喀斯特丘陵和侵蚀台地;南部则有西江环抱市境。肇庆城墙即处于西江北侧地势略高的冲积平原堤岸上。

图/肇庆古城墙区位图 来源:《肇庆古城墙保护规划》

规划布局分析

肇庆城墙的建造因地制宜,择周边山形水势而定,整体格局规整,近乎矩形。城门及月城形成的双重构造,加之环绕一周的山形水势,形成了严密周全的防御与防洪体系,符合城市军事防御和防洪需求。

图/肇庆城墙现状平面 来源:《肇庆古城墙保护规划》

城墙内部城市道路规划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主次分明的街巷格局。双丁字形大街贯穿四城门,其中西门大街与东门大街将城市东西两门连接,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城内各类建筑布局大多因时代变迁而显现出相应的动态分布,但主体行政及军事治所如两广总督府、肇罗道、高要县署、肇庆府署等自始至终居于东西大街的轴线北侧,坐北朝南,而部分祭祀、文教设施如包公祠、天后庙、府学等则零散分布于城内的东西城门或城外东北隅,居民建筑则局限于城南隅及城门之外。城内道路相互交织,形成城市的交通脉络,建筑沿道路南北展开,从而体现了城门引导下的城市路网对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的控制性作用。

图/肇庆城内规划格局 来源:《道光·肇庆府志》

城墙基本形制

城墙自宋皇祐年间始建,在政和三年扩建并开始包砖为砖城墙,后历代均有修葺,至今城墙位置与周长未变。其平面大致呈矩形,城墙周长约2801米,城墙围合面积大致为0.39平方千米。据旧志,自明嘉靖《广东通志》(现存有关肇庆城墙的最早方志)至《清城守营册战》 ,均载原城垣周八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厚一丈(后经多次加高培厚,至宣统年间城高三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城墙四方各开一门,东曰宋崇,西曰镇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东西城门基本相对而开,南北城门则相互错开一段距离。后城门经多次修缮并更改门额,但城门位置及形制均无变动。

图/清康熙 肇庆城墙舆图及四城门 来源:《康熙·高要县志》

据载自宋朝至清道光年间,均对城上炮台敌楼等防御设施进行了增筑改建。及至《宣统高要县志》汇总记载,“城门楼四城角望楼四,披云楼一,小楼三,小亭二,文昌阁一,大小窝铺一百一十五,燕窝二十六,连环炮台三十一,空心炮台六,月城四,南门月城炮台二,东西角水城二,垛堞一千二百二十...... 城四门各楼一,四隅各月城各小楼一,北门之西披云楼一(楼下垣厚五丈许)。南门之东文昌阁一,城上炮台十有四(东二北西四六南月城左右各一),空心炮台六(一在东北隅,一在披云楼东,一在楼前,一在西北隅,一在西门之北,一在西南隅)......东南隅外水城一堵,长五丈五尺,中为炮台一,西南隅则止存炮台,无水城【9】”。

城外有外濠环绕,长四百五十八丈,深一丈,阔十丈【4】,由南侧西江的自然水系以及另外三侧人工开凿后引西江水而形成的西濠、东濠与北濠组成。城内还有内壕,水源由北面注入城内,流至城外接外壕而注入西江。城内外水系动态连通,为城内居民提供生活水源,有利水运交通并保障防洪安全。

肇庆城墙的现状遗存

城墙现状遗存

而今,城墙整体大体保存较为完整,平面围合为一规整矩形,东西长南北窄,周长共2801.2m。除西北侧披云楼段顶面高程约16米左右外,城墙高度均为4-7米。墙基采用平地挖槽,由长条石和夯土砖混合交叉建造,整垣夯土版筑,外露部分有石砌和砖砌两种,内包土。各城墙城门除北城门部分残存外,其余城门均被抬高的道路覆土掩埋。1995年修复了北面城墙(约500米)墙体、雉堞、路面、以及北门——朝天门北立面。2006-07年,重点修复及加固了肇庆城墙西北侧(人民中路至西门)的600多米墙体,恢复雉堞、宇墙,并铺设顶部海墁,以体现宋代城墙外观形式。目前除东城门因交通道路需求并无挖掘外,其余三城门城址均进行考古挖掘,现已发现清晰的月城遗址。

图/肇庆城墙各城门遗址 来源:肇庆古城墙修缮保护工程

图/修复后的肇庆城墙北门及雉堞 来源:肇庆市政府

城墙外侧四周及转角现仅有28座马面,四周门楼、角楼及敌楼、炮台、窝铺等一应防御设施均不存。1989年于原址重建披云楼,其外观为仿宋画《明皇避暑图》殿阁、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等名楼造型特点而设计建造的高三叠的歇山式十字脊建筑,内部选材结构则选用现代钢筋混凝土仿木式结构进行建造。城外护城河、壕堑皆不存,仅北侧壕堑完成了考古勘探,证明有历史遗存,东侧和西侧被民国时期新建居住建筑占压严重。

图/肇庆城墙铭文砖 来源:贾敏-肇庆市博物馆

城墙价值综述

肇庆在历史上长期是两广地区的政治中心,肇庆古城墙作为肇庆古城的重要构成要素,其规模尺度及格局形式,是研究古代边城规制的重要例证;肇庆古城墙历史上经过明清等历代修缮,古城墙上的铭刻砖石见证了自宋代始建留存至今所经历的连续的历史过程,真实见证肇庆古城自宋代以来的发展变迁;此外,古城墙是中国宋代以来筑城及修缮技艺、城墙防洪体系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实证。

图/重建后的肇庆城墙披云楼 拍摄:袁荔

■项目名称:肇庆古城墙修缮保护工程

■起止时间:2018年1-12月

■项目委托方:肇庆古城文旅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承担方:CHCC 综合一所

■进展程度:已获得省局批复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撰.王禹偁传//宋史·卷二百九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八[M].北京:中华书局.

[3] [明]郑一麟修,叶春及纂.万历肇庆府志(明万历十六年(1588)刻本)[M].广东历代 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4] [清]屠英等修,胡森等纂.道光肇庆府志(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清光绪二年 (1876)重刻本)[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5] [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81·肇庆府公署条.

[6] [清]史树骏修,宋志益增辑.康熙五十八年肇庆府志·卷三·建置(清康熙十二年 (1673)刻,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增刻本)[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 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7] 肇庆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肇庆市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8] [清]吴绳年修,何梦瑶纂.乾隆肇庆府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M].广东历 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9] 马呈图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高要县志·卷六·营建篇·城池(民国二十七年(1938) 铅印本)[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清源目前支持搜索的关键词如下 :

*文中图片如无特殊标注,均由袁荔提供。本期编辑:胡玥。

微信丨mobiheritage

网站丨

Hash:937c2f8a8e3025b8015d55cb2522dc8f42e574fd

声明:此文由 清源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