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宁静的百年客家村落,美得犹如世外桃源,现在去刚好!

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总让我深锁的心湖泛起阵阵涟漪。那山,那水,那人,一直明晰地亮在我的记忆深处,亮在我生命的源头,无论我相隔多远,离开多久。——题记

8月8日,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

为期三天的第二期2017微观“柳州乡愁”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了!

来跟着我们的脚步,

一起去找寻失去的记忆吧!

鹿寨县寨沙镇

仁里屯、板里屯

我们的第一站来到了距今有200多年历史的仁里屯,始建于清朝中期,地处鹿寨县东北面,背倚龙虎山,面临榴江水,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

仁里屯完好保存30余间清朝古民宅、6口古井和一处九厅十井宗祠。祖祠、古炮楼和仁里客家文化形成了仁里屯的三大标志,散发着独具特色的文化韵味。

走进祠堂里,发现每道闸门设有门杠、堆龙木门等,而且院内房屋四通八达,迂回错杂,形如迷宫八折。差点就把小编给绕晕了……

这座祠堂的创建者为仁里邓氏开基祖——邓悦俊。原为广东梅县人,因年少家贫在梅县一盐铺做伙计。后来到榴江县(现寨沙镇)经商,在寨沙镇定居。

1836年,邓悦俊按照客家人的建筑风格和造型,开始建造邓式祠堂。一座内有九厅堂、九天井,外加一天井谓之九厅十井的祠堂就建造而成。

如今,祠堂原来挂着“怀英书院”牌子的门楣上换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中将第”三个金字牌匾,目的是怀念昔日从这个书院读书成才的人士。

在屯里刚刚建成的“乡愁仁里”村史馆,我们在这能找出以前生活的印记和“乡愁”,用实物和图文展示了该屯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沿革,诉说仁里屯沧海桑田的变迁。

在仁里的各个角落,我们依稀还能见到几个古磨石,长满青苔的灶台和铁锈斑斑的农具。

仁里的古炮楼原为存放物品所用,旧时社会动荡,仁里一带经常遭到土匪抢劫,不得不利用炮楼抵御恶匪,最后家园免遭劫掠。

如今的仁里古炮楼,早已爬满了岁月的苔痕,一个个炮眼、一片片瓦砾,见证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倾诉着历史的岁月故事。

环顾仁里屯四周,历经岁月洗刷的祠堂几乎已被现代的楼房包围着。不过在这近两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中,载着当地人无尽的思念。

非遗文化:过街溜

作为柳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寨沙镇《过街溜》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民间乐手们用二胡、秦琴、月琴等乐器齐奏悦耳之曲,穿越大街小巷,悠扬的音乐余音绕梁。

黄砖青瓦倒映在半月形的池塘中,池畔的大榕树下,围坐着听山歌的男女老少,听着历史文明的乡愁之歌。

板里屯

风景如画、荷花飘香的板里屯,在这里又有不一样的乡愁诗篇正在展开……

板里村史馆

板里村史馆占地130多平米,

虽然面积不大,

里面的内容却足够丰富,

群众抗日、剿匪等历史事件……

板里屯始建于清朝,地处鹿寨县寨沙镇东面。屯内现有住户600多户,2000余人,居住有郭、刘、江、肖、李五姓,属客家村庄。

这里记录着板里村悍匪刘才甫屠杀72位村民的历史惨案,除了告慰亡灵,牢记为解放事业做出牺牲的人们,更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

在村史馆里陈列的物件,都展现出村里深厚的乡土文化,这是寨沙镇板里屯“记得住”的乡愁。

民国时期使用的电话机)

(手枪)

(日常用打鱼的竹篓)

蓑衣、风车、石臼、石磨、手摇水车等传统农耕、生活用具,展现了板里屯的农耕文化农业发展,借助史料记载、文字图片展现了板里村民顽强抗日、浴血奋战的不屈精神。

赏荷与休闲的生活方式

如今的板里屯,50多亩的荷花相互盛开,成为名副其实的“满堂苏红碧,风起玉珠落”,一朵朵荷花生长茂盛。赏荷、摘莲蓬,心底的一抹乡愁油然而生。

除了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板里屯也常常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屯里的文体广场,常年举办各种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陀螺比赛等农村赛事。

走进村里时,这里就已经上演了一场陀螺大赛,村民们手持鞭子,弄出“啪啪”的抽陀螺声,有把多少人带回那个纯真的少年时代?

泥鳅比赛是庆祝每年丰收之时,客家人保留下来的传统项目。在村民欢呼声中开展,一摸一抓,成为村民们最原生态的乐趣。

出行攻略

从柳州出发,沿323国道鹿寨方向,导航“板里”即可,车程2个小时即可到达。

住惯了城市的生活,忽然发现农村的美……这里的客家人们展现了无限的热情、好客与淳朴。这样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我想,去了一次还会想再去一次的。

素材来源:部分图片来自网友、网络等

执行编辑:瓜妹

Hash:7ee9ffa9fe393c0227be240cde2afc709cbef3d3

声明:此文由 柳州百事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