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浙江龙泉、河南淮阳、广东大埔那燃烧千年的窑,还在传承

长寿之乡浙江龙泉

青瓷

祖先的创造力不容小觑,岁月传承的力量同样令人惊叹。那些迸发创造力的地方中,有一处隐在浙南山中,名唤龙泉,而在龙泉中,青瓷小镇的盛名又格外引人注目。

走进青瓷小镇

@张有钢/摄

河溪清脉,汩汩流水,两旁鳞次栉比着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中国青瓷小镇,青瓷小镇位于丽水市龙泉市上垟镇,是一座以青瓷闻名的小镇。

龙泉青瓷有三个之最,其中第一是历史悠久,没有哪一个陶瓷的历史有龙泉青瓷这么悠久。

第二是地域非常之广,目前发现有龙泉窑古窑瓷的遗址就将近有 600 多处,遍布全国各省。

第三就是制作的造型最丰富,没有一个窑有龙泉窑制作的造型这么丰富,陈设瓷、摆设瓷、卫浴等都方方面面都兼顾到了,所以才会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

玩转青瓷小镇

探青瓷千年文化

走进小镇,放眼望去皆是与青瓷相关的物品和元素。满揣希望的章生一和章生二,挑着一筐筐瓷器,走过五代、宋元、明清的时空,越过小庭深院,独立凭栏,向着“雪拉同”的韵味走去……

体验一把做青瓷的乐趣

小镇分了游览区,体验区,休闲区三大部分。体验区是小镇最有特色的,会有工人指点,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龙泉青瓷。揉泥、拉坯、修坯……

看一眼“瓷之国”的千年魅力

在这里探寻青瓷古老的文化和青瓷大师身上令人折服的匠人精神,感受宋元遗韵、传习文化遗产,领略中华青瓷的魅力……

走近国际非遗文化中心

青瓷小镇二期改造了国营瓷厂四幢风格不一的旧厂房与3根烟囱,将其转型为以青瓷文化为背景、以体验式博物馆为主题的多元文化空间——国际非遗文化中心。

国营瓷厂入口处的“龙窑”选用竹钢作为结构材料,而屋面的竹篾则是由当地匠人编织而成,极具龙泉特色。

入口的广场处将原先的临时停车用地整体改造,采用工业感十足的水泥砖、灰色石子以及窑砖铺装,并利用镜面水景倒影烟囱与厂房,形成了丰富的建筑层次。

长寿之乡河南淮阳

陶瓷

淮阳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三次建国、五次建都,悠悠六千余年的浩瀚史诗,蕴育出了灿若星河的本土文化和淮阳制造。伏羲、神农的原始开拓和革新,历代君王名臣的发扬和传承,让心灵手巧的淮阳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其旅游商品业、手工制造业、土特产品业及各类风味食品在全国独树一帜,多次斩获国内外各类大奖。

七十多道工序,复原“四千年前”蛋壳陶

通常我们都将“陶瓷”作为一个词语来说,但其实陶与瓷是两个概念,其材质与工艺的差别非常大。瓷的原料是高岭土,陶的原料是黄粘土的胶泥。烧成的温度也不一样,瓷一般烧到1300摄氏度左右,但陶不能超过1000摄氏度,否则容易变形、崩裂。“瓷还会上釉,釉把瓷器的胚体包裹起来,增加了强度。而陶烧制出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所以就物理性质而言,陶会更脆一些。”张辉表示。

的确,无论是灰陶、青瓦、红砖和黑陶,都不是通过上釉上色产生色彩变化,而是靠窑变达到的结果。黑陶的产生,靠的就是“渗碳”——当窑中达到一定温度以后,里面就填入大量的柴火(现在用煤),然后封闭窑口、烟囱,这样里面就严重缺氧,使得当中的燃料在高温下碳化,然后这些碳分子渗入到窑里面,出来的陶器就是黑色的了。而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这样的变化原理,让人不能不为先人的智慧所折服。

而一件黑陶成品从开始采料到最后完成,大约需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包括采料、拉胚、修胚、压光、雕刻、压光、晾干、烧制、硬刻、彩绘等,每一道工序均有着严格的比例配制和精密的操作规范。譬如人们所看到的和黑曜石一样的光亮效果,不是后期打磨抛光的,而是通过两次胚体压光而形成的。“在雕刻前后分别用一根有机玻璃的小棒,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宽,一点一点手工去磨,以改变胚体表面的密度,让整个陶器烧制后呈现出光泽。”

张辉,男、汉族,1972年生于淮阳县,自小跟随长辈学习陶艺,曾进修于郑州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二十多年挖掘和整理古陈国(淮阳)黑陶烧制技艺,成功复建陈州官窑,并出任艺术总监。

张辉勇于创新,广泛汲取各种工艺元素,作品注重文化意蕴,其黑陶作品曾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山花奖。擅长重大活动的礼器创作,成功为淮阳伏羲祭祀大典、新郑黄帝拜祖大典设计制作黑陶礼器。作品“少林香薰”为“少林文化丝路行”活动馈赠亚、欧、非三大洲60余国家政要的指定礼品。现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郑州大学艺术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周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淮阳县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淮阳县人大代表。

长寿之乡广东大埔

青花瓷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有着“中国青花瓷之乡”称号的大埔县,是我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大埔在宋代以前就开始生产陶瓷,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大埔陶瓷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特点饮誉世界。

大埔县陶瓷文化产业园,琳琅满目的陶瓷产品吸引众多游客观赏购买。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特派英国记者到大埔购买赤山瓷厂生产的45头“柳亭牌”青花餐具,以及“帆船牌”青花茶具作为访华纪念品和礼品。大埔高陂的陶瓷还被选为国礼瓷。

从业近60年的县级传承人

进入炎夏,天气燥热,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内,黄兴诺师傅正在专心致志地手拉坯体,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沿着脸颊滑落。黄兴诺无暇顾及,他的双手在坯体上行云流水。

黄兴诺从16岁开始学做陶瓷,至今有40年,他师从非遗项目陶瓷烧制技艺大埔县级传承人罗放荣。而此时,罗放荣正在他的前方修坯。

罗放荣是非遗项目陶瓷烧制技艺大埔县级传承人,他正在修坯。

已步入古稀之年的罗放荣,从事陶瓷拉坯近60年。“年轻的时候,家乡许多年轻人都从事制陶业,我从小爱玩泥巴,自然而然进入了这个行业。”罗放荣说。大埔陶瓷的制作过程严谨而复杂,没有几十年的积累难以称师傅。

非 遗项目光德陶瓷烧制技艺大埔县级传承人朱建欢,从事陶瓷彩绘近40年。

非遗项目光德陶瓷烧制技艺大埔县级传承人朱建欢,正在工作室里进行彩绘创作,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大大小小坯体。只见他不疾不徐地在已勾勒好的花朵上上色,不一会,娇艳欲滴的花朵就“绽放”在陶瓷坯体上了。

朱建欢从事陶瓷彩绘也有近40年时间,获奖无数。“在陶瓷坯体上作画比在纸上作画更有难度,因为坯体是曲形的,画起来更有技术含量。”朱建欢说,他的父亲是第一任非遗项目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子承父业的他也将手艺传承了下来,“虽然都是老师傅了,但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就怕哪一天创意枯竭或者跟不上时代的审美要求。”

“发光陶瓷”是大埔县近年通过科技创新制作出来的新品。

近年来,大埔组织了华南理工大学、嘉应学院、省大埔陶瓷工业研究所、广东宝丰陶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梅州新马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等13个单位组建陶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先进科研设施条件、人才资源和科研成果,不断推动技术创新。

围绕“大瓷都”的定位,大埔县形成了以大埔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中心,带动辐射高陂、光德、桃源、洲瑞4个镇的陶瓷工业发展格局。同时,依托大埔陶瓷精品展馆、大埔陶瓷特色一条街、梅州城区一江两岸陶瓷画廊等,全力打造展示和宣传大埔陶瓷品牌的舞台。

800年窑火生生不息,如今火焰更旺,发展势头更猛,“南国瓷都”有望重塑并超越旧日辉煌。它是传统风华,更是新兴力量。

内容来源:丽水文旅 淮阳文旅 大埔旅游

投稿邮箱:sxlmmsc@163.com

Hash:f646392d1cb48a09ff1a49c8570d9e53750b9cdd

声明:此文由 行走的老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