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聊城清代的那些事儿

聊城春秋时期就见于记载,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聊城得名,说法不一,有的说“聊城”因“聊河”得名,有的说“聊”字,一边是耳,一边是卯,聊城得名与耳朵有关。还亦有云,是不是聊城的人都爱聊天,所以叫聊城?对于这些,都已无从考究。

说起聊城,不得不聊清朝,今天聊的话题,一个是清代皇帝的故事,一个是清代民间的故事。

据说清朝康乾时期,清王朝的国力大增,史称康乾盛世, 这两位皇帝也多次出巡,乾隆皇帝十一次东巡、南巡,九次过聊城,六次登光岳楼,前后作诗十三首,镌刻于光岳楼上,现还有壁碑一块,立碑一通,里面的乾隆诗碑,其正面二首诗是清乾隆四十五年御制的,即公元1780年,这一年是庚子年。(这可都是乾隆皇帝的真迹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值得一提还有光岳楼上的乾隆行宫,乾隆行宫是乾隆皇帝当年题诗和休息的地方。行宫是两间比较小的屋子,后来前间改成了文昌阁,后间改成了奎文阁。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36行宫之一。(乾隆去过的地方,是不是很值得一去呢?答案肯定是的,来聊城,一定要来光岳楼看看才不后悔哟。)

在乾隆皇帝行宫之内,我们抬头向上看,就可以看到光岳楼三、四楼的结构。光岳楼三楼和四楼中间既不设柱,也不设地板,而称为“空井”,所以光岳楼在建筑学上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明代,还可以上溯到宋代。

大家知道“空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吗?

它有很多的作用,我们能想到的有:可以通风、采光,可以方便上下观望,减轻自身重量等。那么,在明初建造这座楼阁的时候,它有什么作用呢?这个地方当时可以作为的一个上料口。因为整座楼都是木头的构建,木料很大,别的地方往上运很困难,所以通过这个地方用绳子把木料拉运上去,然后进行上层的建筑。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极顶风光独好,聊城有一首当地人民流传下来的歌谣:“说东昌,道东昌,东昌府里落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鼓楼盖在正当阳。”登上光岳楼四层之后,整个聊城的城市面貌,便会尽显眼前。古城方正正,正好一平方公里,主要干道形成一个“田”字,其支干道形成一个“井”字,光岳楼就位于古城中心,古城内原有东昌府衙,聊城县衙,府文庙,县文庙,城隍庙,关帝庙,白衣堂,海源阁等。

聊完清代皇帝的故事,聊城还有一个清代民间的故事一样精彩,要聊这个故事,还要聊聊聊城的兴盛时期,据专家考证,在商朝时,聊城就是商朝贵族的根据地。

聊城历史上为明清两代东昌府所在地,地处交通要道,是大运河沿岸的重要港口之一。

清乾隆八年(1743年),那时聊城漕运畅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鲁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称之“挽漕之襟喉,京都之肘腋”。在聊城,全国各地的人很多,尤其是山西陕西的富贾,于是乎,山西、陕西的商人当年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了山陕会馆。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看到此,是不是很佩服古人的毅力?)

聊城山陕会馆不光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而且会馆里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国内罕见。

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

青砖绿苔彰显着会馆久远的年代感,来到这里,你不仅能感受到那个朝代的聊城是怎样的繁华,更能倾听那个年代的故事。

会馆里的这棵大槐树,在这里已经等了500多年,不知道她在等谁,还要等多久,等着人们来聊聊聊城的那些事儿...

Hash:481e809f557b1b71a2fdebc490bd974ba55d1627

声明:此文由 医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