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渑池故城之水源城考

把忠心献给祖国

把青春献给军营

东汉渑池故城之水源城

梅花开,神清气爽,再度赴渑池水源村寻访东汉渑池故城之水源城遗址。根据文献记载和水源村马怀智先生提供的重要线索,终于确认了遗址方位,得以入著《渑池县文物志》,深感欣慰。

《渑池县志》(清·嘉庆十五年版)载:“《前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黾池县:‘高帝八年(公前199年)复黾池中乡民。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初城,徙万家为县。穀水出穀阳谷,东北至穀城入雒。莽曰陕亭。’《郡国县道记》:汉黾池城当与渑池水源南北相对。”

王莽新朝时(9年1月15日—23年10月6日),将全国三百多个郡县改名为“亭”。例如,栎阳(治所在今西安临潼区)被改称师亭、弘农郡的黾池(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部)被改为陕亭。

根据以上文献,在东汉王莽新朝时,渑池县城位于水源村附近,且与水源村南北相对,名曰陕亭。但该城池的具体位置并没有得到确认。多年来笔者先后四次赴水源村进行考古调查,今日得到村老马怀智先生提供重要线索:“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村北‘条盘地’帮助大哥耕地时,犁出许多砖头瓦块,这个地方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陕亭?”这条线索引起了笔者注意,这些“砖头瓦块”是哪个年代的遗存?是不是单体建筑例如:庙宇、碑楼的遗存?是不是像先前考证“玤城”“俱利城”“大坞城”那样,在一个范围较大的区域散存着同时期的建筑构件和陶器碎片?那里的地形地貌、水资源交通状况是否适合安置当时的县城?带着这些疑问,在村人引导下急赴该地进行考证。

“条盘地”在水源寨北 600m,这是一片正在“冬眠”的麦地。东西为两条浅沟,北部缓坡背靠土岭。南部跟“碑楼地”之间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凹陷,村民告知原为一条沟壑,边上为田间小路,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填埋成现在模样。整块麦地南北 250m,东西 300米,面积约 110亩。四边分明,村人称谓“条盘地”真是恰如其分。简单培训后,五人展开进行汉代遗物排查,汉代遗留的瓦片、陶片、砖块圪塔俯拾皆是,且在该区域呈散状分布。上次在邻村前营考查时见到村民在此地附近取土时捡拾的汉砖,长 36.0cm、宽 16.5cm、厚 8.0cm。

城址 出土汉砖

汉代遗物

判断此地应为汉代城址,随即做了进一步考证。东西两沟和南部东西向的沟壑,应为当年的护城壕。根据地貌观察,该地块为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带,不可能自然形成东西沟壑,应为人工开凿,是为当年的南城壕。北部应有城墙,出北门可达后营村,出南门偏东即为前营村,这两个村庄的名称来历应与当年护城军队在此扎营有关。

城南600m即为水源村之北沟河,城中居民依水而居,且土地肥沃。城西南 800m有水源古泉,GPS 坐标:东经111°36'17",北纬34°45'2",海拔高程:600m。泉眼群聚,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激扬清波,涤荡瑕秽,润生万物,澄莹心神。东南流而成河,自古不竭,又东经英豪注入穀水,故《汉书》作为地理坐标记陕亭之所在,即郦道元《水经注》所言谷水是也。古道城东南行,由双桥镇经朱城、龙耳寺、后营、前营关帝庙东而南下,过七里古槐西行,即为当年交通要道。

水源古泉

城址方位为:东北角GPS 坐标:东经111°36'31",北纬34°44'53",海拔高程:610m;东南角GPS 坐标:东经111°36'32",北纬34°44'40",海拔高程:590m;西北角GPS 坐标:东经111°36'24",北纬34°44'56",海拔高程:610m;西南角GPS 坐标:东经111°36'14",北纬34°44'45",海拔高程:570m。

东南城角 西城

综上所述,渑池县水源村北600m的“条盘地”可以确认为汉代王莽新朝时期的渑池城址,时称“陕亭”。

(李社)

声明:本作品系渑池县融媒体中心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声明:本作品系渑池县融媒体中心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监 制:李 新 编 辑:郑 丹

Hash:3646b9a7a35825caf8d81754ebf429f5631e3123

声明:此文由 V观渑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