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为“最美小巷” 每1个重庆土族都会前去时光倒流的地方

探爷走过重庆大好河山

仍然觉得这条被评为“重庆最美小巷”的地方

值得每一个重庆土族

或想了解重庆的好奇宝宝前去打卡

因为,再过不多久它可能也要被改造了

山城巷,一条与山城同名的百年老巷

这里依然保留着重庆最古老的吊脚楼原貌

所以了解重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从这里开始是首选!

进入山城巷or山城步道的方式还很多

我们选择的路线是从较场口往马蹄街走

就能在领域马蹄街的步道同时来到山城巷入口

进入全长1748米的山城第三步道

再从七星岗通远门出

探爷觉得这条线路能够把所有精华都囊括

1.爬坡上坎“马蹄街”

解放碑到较场口

沿着中兴路(较场口转盘唯一一个下坡路)顺坡而下

快下完坡的右手有一支路上坡路

进入走一段路就能够来到马蹄街的上入口

跟着马蹄街一直往下走到尽头的左手边

就是山城巷的入口

也可以沿着中兴路走到坡尽头的一个石头

小巷就是马蹄街的下入口

如果是在马蹄街上入口

往下走到尽头的右手边就是山城巷的入口

如果是在马蹄街的下入口

那么左手边就是山城巷

你可能就会错过这条马蹄街的精彩

所以,我们从马蹄街往下走

既能够感受马蹄街爬坡上坎的特征

也能够不错过山城巷的开始

最有特色的是

这条马蹄街的石墙上有一些

四个字组成的成语故事的石刻画作

大多数都是一些,比较

怎么说呢,悲伤惨烈的故事

沿着马蹄街下坡路走到尽头就能看见

这个石头牌坊——马蹄街口

老法院旁的第三步道入口

也到了山城巷的入口

2.星光闪闪“天灯街”

山城巷以前叫做“天灯街”

探爷觉得这个名字多么诗情画意

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

夜晚,从远处往这截坡上看

家家户户,灯火如星星

又因地势较高,似在天上

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

1972年更名为山城巷

可能探爷是学文学的吧

这段话特别能够带动我的想象

我想象那个仿佛架空在天上的

星光闪闪的我的家乡,觉得好梦幻

这是整个山城巷的导览图

在进入山城巷时就能够看见

对面便是滚滚长江上的长江大桥和菜园坝大桥

以及南滨路此起彼伏的高楼

实是一处观江景的好去处

山城就是重庆步道

就是方便重庆当地人步行的通道

重庆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城市

即便是相邻的地方也可能存在几十米的落差

人们只能靠爬这种城市小道来往

也在小道两旁住家、买卖、生活、繁衍

曾经的步道十分繁华

它是连接上下城的唯一通道

然而,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这些步道逐渐失去人气

有的已经荒废,甚至消失了

而周边一些有名的遗址也渐渐被人遗忘

漫步石板路的小巷

是体验山城韵味的最佳方式之一

也是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

刚到山城巷

就碰见了大名鼎鼎的“巡逻队长”来福

人家还有自己形象的冰箱贴呢

沿途的墙上还展现着山城巷过去生活方式的涂鸦

山城巷是一条长长的石梯道

从下半城南纪门开始

石梯顺着城墙内侧朝通远门方向

一直延伸到上半城的领事巷

外侧则是万里长江

山城巷中段有一条支巷

支巷里过去有体心堂、城南女工社、成德女中学校

3.山城再现计划“摄影展”

在山城巷,正悄悄的举办着一个摄影展

将持续到2019年5月份

在这些展出的照片中

我们老重庆人在照片里面穿越时空

共同怀念山城旧事

该展在山城步道摒弃了传统摄影展的作品呈现方式

通过与老旧建筑外立面融为一体的影像作品

将场景与空间结合到一起

为大众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展览

这便是山城步道“老中求变”的开始

如今,呈现在各位面前的主题摄影展

由影像/引巷展;家庭相册展;

故城景观影像展三个部分组成

影像/引巷展力邀中国具有影响力当代影像艺术

以及新锐摄影师进行在地创作

为的就是要让人透过艺术家的态度

看到“山城巷”老中求变、旧中取新的决心

家庭相册展出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

每一张照片,都来自山城巷

曾陪伴这里的人们度过了一日又一日的时光

可以说正是老重庆日常生活场景的缩影

故城景观影像展是山城巷联合时光里

独立书店展出《 故城 》26幅作品和

照片背后记录的生活故事

铭记这座城市里暖如艳阳的人间烟火和尽享过的时光

在山城巷做了二十五年的“山城巷老火锅

曾经的菜单成为了绘画作品之一

三个影像展相关摄影师:

1.影像/引巷展摄影师杨延康、王宁德 、黎朗、韩磊、 金瓯 、BoxMedia、Charlene Chen

2.故城景观影像展是山城巷联合时光里独立书店展出《 故城 》26幅作品,摄影师戴前锋

3.家庭相册策展人:王远凌

展出时间:2019年1月——5月

开放时间:09:00—18:00

在山城巷里,城市空间户外影像展

“微更新”论坛、山城再现计划之摄影展、

故城景观摄影展、家庭相册展

这一系列求变求新的行为

就是在“山城巷”陆续实施的山城再现计划

所谓山城再现,一方面是建筑系统的再现

是在传统的山地、坡地结构中营造建筑

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使用

使地理与建筑共生、保护与使用共生

另一方面是语言使用中的再现

再提“山城”,是对这种城市的尊重

也是对生于斯、长于斯城市居民的尊重

第三方面是在文化系统中的再现

山城的形象,是爬坡上坎、负重登高的形象

是重庆这座城市在历经自然艰苦

与战火摧残后倔强坚韧生长的风骨

是这个城市得以不断向新向上的个性

4.青春岁月“山城小卖部”

走着走着就能看见这个小小的快闪小卖部

里面都是关于山城的文创产品

时光里书店的快闪店

将过去的影像和小食

装进了“重庆扎包”里

5.山城步道“老火锅店”

在摄影展里刚看到这个“菜单”的绘画版本

转眼就看到了实物,不得不说是一件开心的事儿

在山城巷做了二十五年的老火锅的一家人

2016年山城巷改造被迫搬离

如今,让老重庆人心心念着的老火锅又回到了这里

一家人重回山城巷,一心想要复刻当年的火锅盛景

原本没有名字的火锅店,也有了自己的招牌

和老火锅一样回来的,还有路口的副食店

婆婆17岁嫁到重庆,在这个位置

开了几十年的店,过去繁华的山城巷里

周围街坊邻居的日常生活用品

一律在婆婆这里购买

这两年山城巷修复重建

如今才又搬回老地方的婆婆已经88岁

回到老地方,婆婆好像又回到了17岁

6.陪都时军阀的官邸—厚庐

走着走着,又发现一个“豪宅”—厚庐

与周围居民的吊脚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显得比较气派

厚庐,此宅为抗战时期四川军阀

刘湘下属蓝文彬师长官邸

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的特点

相关负责人介绍

蓝文彬抗战时在这附近开了一个工读学校

收养了很多战争留下来的孤儿教他们简单谋生手段

让他们可以养活自己,并且不误学习

这个学校一直办到抗战胜利

从建筑目前的格局看,原来应该是两层

第三层是后来加上去的它是名副其实的“厚庐”

从正面看,开间不大,进深却了得

小楼的后面,还看到一个不小的院落

石砌的门楣上,也刊刻着“厚庐”二字

与前面石库门上的字应该出自同一手笔

当时和一对中年夫妻在这块石碑前讨论

厚庐是左手边这个气派的楼还是右手边的老旧小屋

看完内容我说肯定是左边这栋楼

但是那位叔叔依然不依不挠

说是右手边那栋破小屋,算了

和老重庆人在这里就过去的事情

在互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聊天,也是一种乐趣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移至重庆

大批政府要员、军阀、买办、地主等

达官贵人也云集陪都,他们大肆修建公馆

这些官邸建筑虽然量不大,但做工考究

与当时的普通民宅形成鲜明对比

在建筑风格上有的模仿外国小住宅形式

有的还有地方建筑特点

7.啥子巷巷大汤圆

继续往前走就看见又一老重庆的味道—大汤圆

可惜我春节去时没开门就在悬空栈道入口不远

一家传了四代的汤圆店

据说,汤圆的手艺来自一九三九年

起初摆在重庆千厮门,经历过重庆大轰炸

阴差阳错躲过“六·五惨案”家曾经被炮弹夷为平地

但庆幸,做汤圆的手艺还在

传到第四代,汤圆馅仍旧是纯手工

切的切,磨的磨,舂的舂,做工一丝不苟

据说传统黑芝麻花生汤圆圆润又饱满

一口咬下,立马能感知手工与机器的区别

下次来试试

8.山城第三步道

在石板坡段的崖壁上修建了一条可观江景的悬空栈道

山城第三步道的起点

是在中山一路的中山医院(现人民医院)门口

终点在中兴路

沿着山城巷走着走着就会有两个分支可选

一条向外的叫做山城步道(悬崖栈道)

漆成鹅黄色的栈道栏杆,凌空而建

有人说这一段路特别有天空之城的感觉

一条向内的是其典型的吊脚楼

因地制宜的四合院、古老的石朝门

因陋就简的“抗战房”是地地道道的山城巷子

我两条线都双脚踏过各自有风情和特色

我们先走的外面这条悬崖栈道又倒回来不错过内巷

而这段悬崖栈道旁边不仅有着2300多年历史重庆古城墙

还有重庆市第一中医院的前身——法国仁爱堂旧址

这是目前重庆市内唯一建在悬崖壁上的悬空栈道

栈道做为第三步道的一部分

连接了两端的步道,形成完整的第三步道

从而把抗建堂、菩提金刚塔

法国仁爱堂旧址、山城巷等历史文化遗迹串联了起来

从栈道口离开山城巷

就踏上了悬空的观光栈道

这段仿古栈道,是十几年前修建的

大家都爱在这里晒太阳

重庆能看见太阳的冬天时间比较少

所以格外珍惜

9.法国仁爱堂旧址

仁爱堂,分教堂与医院两部分

如今,经过翻修的教堂依然还在

而当年以法式建筑为主的仁爱医院

绝大部分已拆除

只有矗立在残垣断壁间的塔楼还在

二楼拱形的窗户里还保留着精致的菱形木格窗花

与弧形窗台上的花瓶式栏杆和

窗户之间的罗马柱装饰相映成趣

我是穿过一片废墟才近距离拍摄它

仁爱堂医院当时特别出名

去看病的病人很多

当时医院2楼养了很多狗

供医生做解剖实验的

3楼每周末要为医生举行舞会

它的背后就是仁爱堂的logo大门和中医院遗址

背景资料: 法国仁爱堂。它的前身,是1902年法国人创建的“仁爱堂医院”,1944年改名“陪都中医院”,也就是重庆第一中医院的前身,也是后来的重庆中医学校所在地

10.重庆古城墙

重庆土城墙只看得到一小溜儿呢

重庆古城墙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

位于重庆市渝中

现仅存东水门、通远门及城墙

历史上曾4次大规模筑城

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如今残存3167.6米古城墙

花开好了,感觉春天要来了

走到这里我们开始原路返回,再回到山城巷

感觉山城步道走到后头感觉没有什么看头就出去了

古城墙上的刻字

于是我们继续回到山城巷子里

继续往内巷走就可以看到一个

狭窄通道里花草繁盛的小院子

最多时这个丁点的院落曾住满19户人家

现在留在这里的居民很少了做起了生意

我们去的那天应该是孙子在这里劳作

一直不断重复着

冰粉已经卖完了今天三大桶都卖完了

只有豆腐脑和龟苓膏豆腐脑有甜的有咸的“

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买了它最后一碗10元龟苓膏6元9个卤蛋

继续往里走

依然能够见着“时光里”的各种老照片摄影展览

这是探爷妈妈小时候的房子所在地

这是探爷妈妈上班的地方

这是探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这是探爷小时候去朝天门的马路回忆

在这个小店发现了“来福”的冰箱贴

11.领事巷,通远门

走到这里就算是山城巷的尽头了

出来就是领事馆巷

领事巷早没有过去的影子

全是居民楼呢

领事巷就隐藏在通远门的后面

1890年的时候,根据《烟台条约》

重庆开放成为商埠

1891年开始,美、英、法、日、德等国

相继在重庆开设领事馆

到1900年,为了便于集中办事

清政府把山城巷的上半段划给了各国领事馆

下半段给了法国的天主教

于是,在这个老外云集

领事馆扎堆的地方,领事巷由此得名

解放后,到文革的时候除四旧

领事巷又改名叫了山城巷

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也没有有效的保护

这一带原有的领事馆和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

几乎消失殆尽,剩下的几个老建筑

也是涂有表面

就像个衣着华丽而沧桑的老者,却早已遗忘了时光

再走一点就是探爷住家附近——通远门

通远门建于明洪武初年

在重庆老城的正西方,瓮门东北向

正门横书“克壮千秋”四字;

其瓮城门上书“通远门”三字

因通远门是古代重庆通往四川其它地区等地的起点

故名之曰“通远”(即通向远方)

旧时城门上有门楼

惜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修建公路时拆毁

其正门略存旧貌,双层拱形门洞

两门洞之间隔有便于采光的天井

门洞两侧尚保留有当时的城墙百米许

其城墙下两个隧道看似门

其实不是,而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修的

汽车通道名“ 和平 隧道”

3000年巴渝文化

留存至今的历史遗迹有多少?

对城墙而言,重庆古城过去有“九开八闭”17座城门

历600年沧桑变迁

如今只剩下通远门和东水门两座

其中只有通远门还残留着一段城墙

最后,用一段郭沫若先生的诗《天上的街市》

结束山城巷的爬坡上坎之行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END

图文/鱼老蓓

Hash:c4ed1360eb16e67fd331faafdbe51d7601f0902f

声明:此文由 Q探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